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6/12 10:51:10瀏覽1065|回應6|推薦96 | |
網友紫氣東來兄,近來感於紀念屈大夫而貼出一篇 端午的思緒總是歷史與家國! 其中由今天對岸復興中國傳統文化談到過去的文革,也談到五四運動中的新文化運動;顯然紫兄對於現況中,有些人們對於對岸文革的指摘不太能接受,意圖有所辯解;而確實,通篇讀來,所提出文化傳統對比於傳統文化的觀念,既對歷史中的傳統文化提出了批判,也無形中把問題的視角拉高到不限於此時此地的地位,整個觀照到了歷史文化辯證發展的縱深方面;因而幫助我們更能在一時一地的需求外,更思考到歷史長河由過去指向未來時應該有的關懷,泥人覺得這是個有意義的提示。 換言之,固然,五四運動憤怒地攻擊、扳倒了長期居於統治地位的孔家店,文革更是徹底地動搖了所有的傳統文化;但在真正的關懷者眼中,是否不應該只是冷眼的指摘其破壞性,而應該去認知在他們的那個時代中,早已存在了許多讓人憤懣不滿,逼人爆炸的問題,是那些問題逼他們選擇革命的道路‧‧‧革命不可能被控制得剛剛好,如果能夠那樣的話,一歩歩地改革可以慢慢進行,就不需要以革命來大動干戈了。 個人覺得這確是每個關懷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記得個人體會此一觀點,是在青年時讀到郁達夫那寫於1927年的短篇小說「出奔」時,作者藉者主人翁把自己的房子用一把火燒了,來表達那個時代中,一個理想主義者那種決心與舊社會決裂的態度‧‧‧當然,星火燎原是可怕的,但是,某些狀況下,是可能會逼人產生那孤注一扔的心態‧‧‧ 五四運動,由山東問題引岀青年人對於整個文化的思索,尤其責備主流儒家文化的尸位素餐,不能夠充分回應時代中,民族處於絕續存亡關頭的強烈呼聲 文革是在詭譎的國內外局勢中,毛做了一個錯誤的判斷,但也是五四運動以來,中國一直沒有得到可以平順發展的環境,物質與精神兩皆還不能自安造成的結果──當時,對俄已強調自力更生,已還清對俄借款,核試爆成功;但戰後成立的匈牙利與波蘭共黨新政府都發生了嚴重的反共暴亂,美杜勒斯高明地宣布圍堵中的和平演變政策,寄望於中國的接班人,對於新中國壓力很大;這時中國內部不但建國太快、幹部不足,影響素質的問題逐漸出現,又有彭德懷沉痛的萬言書與劉少奇試行資本主義的托拉斯等紛紛湧來;對毛而言,可能判斷為一個新中國絕續存亡的關頭。 個人覺得,沒有什麼是不能批判的,似乎要是這種深入時代的探索後的批判,才比較能有助於我們各自的反思與共同的展望‧‧‧ 在這樣的觀點下,其破壞性一定是難以預期的,但那是個很特殊、不易重演的狀況。 也因此,傳統文化的復興,固然難免讓人惋惜過去曾經的巨大破壞,但不應該因此而影響到我們時代對於未來文化發展的展望。 其次,關於傳統文化的復興,紫兄似乎有將之視為傳統文化的復辟,如果真的那樣,那確實是太糟糕了;不過,個人覺得改革開放以來,泥人對於對岸種種所知不多,只是常到此岸書店瀏覽對岸新書出版內容,在跡近百家爭鳴的道路上,復辟的可能性看來應該不大;但是個人對於傳統文化略有些心得願意與網友共同思索‧‧‧ 即,五百年前,甚至兩千年前的文化,當然就像我們今天的文化,必然帶有今日社會的色彩,他們不能免地也帶有五百年前或兩千年前那社會的色彩;時空不同,當然可能彼此很看不順眼,但是有其殊異性,何嘗沒有共通性,這應該是很平常的道理。由此看來,強調其殊異性的批判之餘,我們是否也應該注意其共通性,這才能充分地有助於我們掌握事物辯証發展的可能性? 對此我常以自身曾經關切的一項傳統文化為例, 那是過去被胡適他們批判得很兇的傳統文化──孝;它在海峽兩岸受過西式教育洗禮的年輕人,往往都是嗤之以鼻的話兒,我是研究教育出身的,有些不太一樣的看法。 孝字,應該怎麼解?做父母的怎麼拿捏,還是把它做成教條,要人們「移孝作忠」── 我們通常只見「孝」,就是順,就是無違,於是「移孝作忠」就接近「愚忠」了。但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真的這樣愚昧地主張「愚忠」麼?沒有人能夠發現其中的可笑麼?宗法制度下的封建社會裡的聖賢真的都那樣無知麼‧‧‧要到千年後的今天,我們才在西方的啟蒙下,靈活了腦袋,張開了眼睛麼‧‧‧ 要直到我偶然打開著名但卻沒有自行翻閱過的那本經典──孝經──後,我們才知道千年以前,前人早已在「諫諍章」裡寫下了如下,相當精彩的論述: 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個人覺得這應該可以是個很具啟發性的問題,但是頗離奇地,在當年猛烈主張非孝的學者們的論述裡,我從來沒有讀到過,真是讓我感到遺憾 ;所以我覺得傳統文化甚至儒家文化,其實可以不是那麼封閉僵化的東西,甚至想到外國人之稱許中國文化者,或許就是已認知了這部份而肯定其他部份的吧 因而我覺得應該及早把儒學放回諸子的地位。 說到這裡,不免讓我想起在此岸長期高倡的文化復興運動 ,為何自居於自由民主陣營的國府在其大力推動的運動中,從來也沒有為學子強調這種「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的孝道──或許其理由就是與毛相近有著另一個判斷──也自認為處於其自身絕續存亡的關頭吧? 由於以上的問題,最後歸結到官方對於自身處境的認知和判斷,以及傳統擁有「故當不義則爭之」,那可以避免教條化的樞紐,加上我們前面提及的「個人覺得改革開放以來,泥人對於對岸種種所知不多,只是常到此岸書店瀏覽對岸新書出版內容,在跡近百家爭鳴的道路上,復辟的可能性看來應該不大;」;因而,個人以為現下對岸的復興傳統文化對於整個中國文化的發展,應該會有接近於紫兄所期望的復興春秋戰國時代的文化傳統的氣象的。
泥土敬白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