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2/24 04:27:09瀏覽1037|回應3|推薦17 | |
「我不知道我的興趣是什麼。」 「要怎麼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 「我不知道我將來要做什麼。」 毎逢升上高三選類組或是選大學校系的時候,這類的問題經常是許多學生共同的問題。 甚至也有人因為每個科目成績都太好,反而不知道什麼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不管是什麼樣的成績,都同樣為選定志向感到困惑過。 「就選這個阿!選這個將來比較有錢賺!」 這個時候,身邊的人,不管是父母、長輩或是朋友,總是可以發揮最大的影響力,結果這個選擇實際上並不一定是最適合他的或是他最想要的。 「我不知道為什麼我要唸這個(科系)。」 「好想轉系喔……」 多數的(我說多數)學生在進入大學階段之後,也許是兩年或更久,不管成績如何,還是始終抱持著一種對自己目前處境的懷疑。即使抱著很想轉系的想法,但是依舊繼續保持當下的狀態。 為什麼? 因為誰都知道轉系麻煩,而且也不確定再轉會更好,不僅要花更多錢,也要花更多時間,家裡可能會負擔不起,長輩還會指責你為什麼大學讀那麼多年,實在丟臉,不如就得過且過吧!反正大學有唸完就好!這個社會看的不就是文憑嗎? 以上我說的,是普便學生心理的想法。 也許有人會想問成績好的,為什麼還會有這樣的問題? 「我對那個(科系)很沒『感覺』。」 在學校裡,老師的確掌握著學生的生殺大權。但是,成績不能代表「自己」,它只是一個老師給予學生的評價,不能決定學生的喜好。老師看你很努力,對你印象好,不缺曠課,喜歡你或是你的作業,成績有什麼理由會太差?即使表現並非真的那麼出色,卻還是有成績很好的機會。 日子拖得一長,社會的惡性循環便開始了,文憑的價值開始受到考驗。 在學業的漫漫長路上,學生對自己感到質疑,但是卻不知道如何或是找不到協助,因為可以說是每個人給的答案與期望都差不多。 最後,真正能對自己所學的投入熱情,變成了一種僥倖。 「你就隨便找一個工作阿!能賺錢就好!」 因為當初投入的不夠,等於沒專長,那四年又化為零。 「可是我想做……」 「講什麼理想阿!沒錢要怎麼生活!」 因為就業的供需問題,在「等不到」的情況下,只好隨便開始,那四年也幾乎是零。 我們眼裡只剩錢,沒別的,金錢成為驅使我們前進的唯一欲望來源。什麼文化內涵,什麼啟蒙思想,只要帳簿數字有可能沒機會上升的,都是倒胃口的,不值得投資。 一個國家的靈魂和精神是什麼?真正能推動國家的又是什麼?當這些都被遺忘的時候,帶動我們的又是什麼? 的確,在現實的壓力下,我們的理想都顯得卑微,但是,如果不事先為理想投資,又何有理想可言?因為如此,許多人的表現都只是普通而已。我傾向於相信,當人只有被擺在最適合自己的位置時,才能有傑出的表現。 而且看起來沒錢途,並不代表未來會走不出自己的路。 人要有理想,生活才會比較有意義,不是嗎? 多少人背離著理想在過日子?這樣應該是正常的嗎?是不是這本來就該是教育的結果?金錢的數量如果是多數人的唯一考量,那麼良心事業的存在與發展是否還有期待的可能? 當社會在責怪年輕一代的表現不盡如人意的時候,為什麼不問問當初又是如何栽培這年輕一代的?前人的所作所為不也一直在影響後人嗎? 原本我已經不怎麼想再談論這個話題,寫寫書評和影評,樂得輕鬆,可是幾番思考之後,我又再度跳進了這個圈子裡掙扎。 註:文中所指的「零」,是專指與課業相關的部份。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