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1/20 00:01:11瀏覽1321|回應0|推薦1 | |
蔣介石的猶太復國觀 郭都人 三年前,著名作家李黎女士發表了題為《最是倉皇辭廟日-- 蔣介石1949年日記》的雄文。其中有這樣的引述: 五月廿日就職大典那天,「心緒愁鬱精神沉悶似乎到處都是黑暗悲傷淒慘未有如今之甚……更切辭職之念矣」(1948-5-20)。 李黎女士於是有這樣的評論:在五月份的「上月反省錄」中,他竟還留意到以色列復國,說美俄都承認了,卻遭到阿拉伯各國的圍攻,;為自己因忙著應付「共匪內亂」而不能相助其立國感到慚愧。 中華民國三十七年五月的確是世界現代史的關鍵時期。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控制了華北、東北大部分地區。在東北,國民革命軍困守長春、瀋陽。在華北,除了北平、天津、太原、濟南、青島等大城市之外,山東、河北、 山西三省已經棄守。 在中東,英國果然服從聯合國大會的181號決議,如期撤離巴勒斯坦,以色列立刻宣佈建國。在國務卿馬紹爾將軍等高官反對之下,美國杜魯門總統力排眾議,宣布承認以色列。蔣介石可能因為痛恨馬紹爾而覺得中國應該幫助以色列立國。 可是,遠在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十一月底,聯合國大會就巴勒斯坦分治進行表決之際,中國代表團實際上幫了以色列大忙。 表決結果,三十三國贊成,包括美、蘇兩集團。名單如下: 澳洲、比利時、玻利維亞、巴西、白俄羅斯、加拿大、哥斯達黎加、捷克、丹麥、多米尼加共和國、厄瓜多爾、法國、危地馬拉、海地、冰島、利比里亞、盧森堡、荷 十三國反對,名單如下: 阿富汗、古巴、埃及、希臘、印度、伊朗、伊拉克、黎巴嫩、巴基斯坦、沙地阿拉伯、敘利亞、土耳其、也門。 另有十國棄權,名單如下: 阿根廷、智利、中國、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洪都拉斯、墨西哥、薩爾瓦多、英國、南斯拉夫。 如果當時有四個國家不棄權而改投反對票,哪麼,按聯大規則,巴勒斯坦分治方案就因為得不到三分之二的多數而胎死腹中。 值得注意的是,表決日期本來是十一月二十六日,卻拖延到二十九日才舉行。據有關方面事後披露,拖延投票是當時挽救分治方案的唯一辦法,如果照原定日期表決,哪麼,方案必敗無疑。拖延投票正好讓支持分治的國家得以遊說拉票,而某些有心人也得以及時發動恐嚇攻勢。 完全可以相信,如果當時中國代表團投的是反對票,哪麼,六個最終投棄權票的中南美國家(包括阿根庭、智利、墨西哥)之中,有半數極可能照辦。說到底,中國作為安理會唯一的亞洲常任理事國,即使在國運多蹇的慘淡歲月,對飽受美國壓力的拉美國家,還是不無鼓舞的效應。 南斯拉夫是唯一棄權的共產主義國家。在聯合國表決巴勒斯坦分治方案,南共與蘇共已經頻頻發生摩擦。南共倡議南斯拉夫與保加利亞合併,更引起蘇聯極端不滿。事實上,南共主張「南保一國論」,而蘇聯集團則主張「巴勒斯坦阿猶一邊一國論」,雙方立場相反,因此,南斯拉夫的棄權票是不得已的自我克制表現。如果,中國當時投的是反對票,可以相信南斯拉夫極可能也照辦。 因此,中國代表團在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十一月底投出的棄權票,可說是乾坤一擲。到底是誰決的策,似乎仍是機密。 蔣介石的日記顯示,他既不曾直接參與決策,也沒有估計到以色列一旦宣佈建國即「遭到阿拉伯各國的圍攻」,遑論猶太復國主義武裝早在聯合國決議通過之後,不等到英國撤離,便發動對巴勒斯坦阿拉伯(回教、基督教)鄉鎮的無情掃蕩,及早化居民為難民。參考文章: 以色列建國六十年 無論如何,中國代表團投了棄權票。 「幕府無德於兗土之民,而有大造於操也」也許是恰當的比喻,蔣介石實在不必自責。
圖一,中華民國三十七年五月二十日,蔣介石就任中華民國總統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