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8/28 23:56:23瀏覽256|回應0|推薦1 | |
文化大革命深化英蘇裂痕 郭都人 這次爆發的英國文化大革命,讓許多蘇格蘭人又有幸災樂禍的機會。他們還不厭其煩地指出,英格蘭的打砸搶燒現象並未蔓延,蘇格蘭仍然是法治的社會,不容暴動,而蘇格蘭青年無須靠暴動宣洩內心的不滿。 許多主張「兩國論」(蘇、英一邊一國,互不統屬)的蘇格蘭人對報紙、媒體的用字遣詞特別敏感。蘇格蘭政府領導人薩爾蒙德就對「聯合王國暴亂」、「英國動亂」之類的標題,大表憤慨。他對英國廣播公司的「聯合王國動亂」提法,尤其不滿。 這名蘇獨最高領袖指出,英格蘭之外,聯合王國還包括蘇格蘭、威爾斯、北愛爾蘭。英國廣播公司所謂「聯合王國動亂」,只不過是英格蘭動亂,這次的打砸搶燒根本不曾在蘇格蘭、威爾斯、北愛爾蘭爆發,何來「聯合王國動亂」? 薩爾蒙德是鐵桿蘇格蘭獨派,也是非常懂得譁眾取寵的資深政客。他對英國這個概念的厭惡、敵視,可以類比於李登輝、李遠哲、陳水扁等台獨領導人對「中國」、「中華」等詞語的感受。當然,同樣是高調的分離主義者,兩者有根本的分別。 李登輝、李遠哲、陳水扁等是日本在台的代理人,陳吳貪污家族在日本的不義財產的總額至今依然是彼邦的國家機密。薩爾蒙德則從來未曾涉及貪污的傳聞,他的蘇格蘭民族黨完全有能力在本屆政府任滿(2016年)之前贏得公投,讓蘇格蘭與英國徹底分割,重新成為真正的獨立國家。 兩者更大的分別在,薩爾蒙德在文字詞彙範疇,要求嚴格分辨蘇、英,事實上有經濟的考慮:外國政府發出的旅遊警告,敦促本國公民避免前往「英國」,自然讓蘇格蘭也受到打擊。因此,薩爾蒙德的「去英國化」努力的一舉一動,例如公開向英國廣播公司施壓,要求它廢止「聯合王國動亂」、「英國暴亂」之類的提法,都以蘇格蘭的實際利益為依歸。 美國不認為蘇格蘭民族黨為麻煩製造者,法國、德國也不反對蘇格蘭脫離聯合王國,另起爐灶,加入歐盟。與它們對台獨集團的態度剛剛相反,而後者長期採取損台利日的自殺政策,不出二十年的賣台工夫,使得台灣相對於中國大陸的優勢,喪失殆盡。可見台獨與蘇獨的分野,猶如霄壤雲泥。 必須指出薩爾蒙德的文字詞彙「去英國化」努力尚未取得決定性成功。英國廣播公司固然就範,有幾家全國性的英國大報還是堅持「聯合王國動亂」之類的提法。當然,它們的目的是打擊蘇獨運動的冉冉上升,不惜在文字上無端擴大英格蘭動亂的實際範圍。 至於,許多蘇格蘭人的王婆式口吻,也應該引起重視。他們自暫自誇,說什麼蘇格蘭人守法、蘇格蘭青少年從來不憑暴力發洩不滿情緒,都不能輕信。薩爾蒙德說英、蘇國情不同,基本正確無誤,但是他似乎忘記蘇格蘭最大城市格拉斯哥的貧富比例、青少年失業率等社會指標都和遭受文化大革命災難的英格蘭城市相仿,甚至居民的民族成分也不能說截然不同。 格拉斯哥之所以沒有暴亂,實在拜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大規模城市規劃所賜。格拉斯哥的窮人並沒有有錢的芳鄰,也不住在繁華鬧市附近,因此找不到打砸搶燒的天然場合,而格拉斯哥的青少年幫派結構,也限於城市規劃,與英格蘭大不相同,使得蘇格蘭警察可以有效控制暴力、疏導民怨。這些顯然是遠見的結果,絕不能歸功於民族性。 事實上,作為民族國家,按人口比例,蘇格蘭是歐洲的毒品大國,青少年的涉毒死亡率居歐盟的第一位。因此,有同情蘇獨的作家指出,沉迷毒品的青少年根本沒有發動打砸搶燒的動機與能耐。何來暴亂? 海峽兩岸似乎都認為英、蘇分歧微不足道。北京一個百科全書網站赫然有這樣說法:「詹姆士第六來英格蘭兼任國王,成為英格蘭的詹姆士第一,這是蘇格蘭國王首次兼任英格蘭國王。在他之後又有威廉第三兼任英、蘇國王,到了威廉第三的女兒安妮的時代,英蘇國會正式宣布合併」云云。 其實,詹姆士一世兼六世之後,還有他的兒子查爾斯一世、孫子查爾斯二世、孫子詹姆士二世兼七世都兼任英、蘇國王。後者的荷蘭外甥兼女婿也兼任英、蘇國王,稱威廉三世兼威廉二世。 威廉三世並無後代,由安妮女王接班。安妮是威廉三世亡妻(兼任英、蘇女王的瑪利二世)之妹,是表妹,不是女兒。如果這些基本事實不能掌握,哪麼,英、蘇異同就無從說起。 總之,英蘇裂痕因為英格蘭動亂加深,蘇格蘭將與英格蘭分家。海峽兩岸都可以吸取教訓。參考文章:【英蘇早晚分家】 作 者 是 旅 居 北 美 的 業 餘 文 化 工 作 者 圖一,格拉斯哥景象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