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加拿大學者的美國「崛起」
2011/06/13 12:03:43瀏覽594|回應0|推薦1

加拿大學者的美國「崛起」

郭都人

一名原籍中國大陸的鮑姓「加拿大學者」,似乎篤信美國「和平崛起」論,甚至高調發表雄文,主張中國予以藉鑑。

可惜,美國並無「和平崛起」的歷史,根本無從借鑒。詳情不妨參考 「中國崛起論」的病變

更具有諷刺的是,如果美國「和平崛起」之說不是這名「加拿大學者」的獨家新聞,哪麼,加拿大可能根本沒有存在的理由。

原因其實很簡單,加拿大的開國是美國兩場慘烈戰爭的結果:1812年(大清仁宗睿皇帝嘉慶十七年)爆發、歷時三年的美英戰爭;1861年(大清文宗顯皇帝咸豐十年)爆發、歷時四年的美國南北戰爭。

1812年至1815年美英戰爭,關係到英國殖民地加拿大的生死存亡。美國對英宣戰之際,海軍、陸軍都比不上英國,幸虧英國大部分兵力正忙於應付拿破崙。因此,美方利用加拿大地廣人稀的弱點,多次發動攻勢,屢敗屢戰,最終攻陷上加拿大省會約克(現在的多倫多),大肆焚掠,還佔據了整個伊利湖。

當時。操英文的上加拿大(現在的安大略省)與操法文的下加拿大(現在的魁北克省)很有隔閡。以前總統傑佛遜為首的美國反英派都期望利用當時英、法的全球衝突,達到消滅英屬北美殖民地,然後予以吞併、消化的戰略目的。

到了拿破崙兵敗退位(1814年四月),英軍大舉增援加拿大(1814年七月),終於攻陷美國首都華盛頓。於是,在高高飄揚的米字旗之下,美國總統府、國會山被焚,國會圖書館被毀,麥迪遜總統出走,加拿大也擺脫被美國併吞的命運。到美英戰爭結束之時(1815年二月),加拿大已經跨過建國的第一面重要里程碑。

1861年至1865年的美國南北戰爭,對加拿大的建國過程起了催生的作用。

英、法兩國都企圖承認美國南方參叛各州合組的邦聯。說白了,它們都熱中於搞兩個美國。下加拿大(現在的魁北克)的法文報紙明顯支持南方邦聯,聲援在全球一切英國殖民地範圍內早已作廢的奴隸制。在英國縱容下,南方邦聯利用加拿大作基地,不斷騷擾、顛覆美國。

甚至有這樣的實例:南方邦聯特務從加拿大出擊,越境搶劫美國佛蒙特州的銀行,得手後竄回加拿大,然後利用贓款作為經費,再次越境襲擊美國、再次逃竄回加、引起美方武裝越境窮追、最終得到英方法庭予以庇護。

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第五天,林肯總統遇刺。行刺事件的策源地就是加拿大,而刺客本人還親自前往蒙特里爾活動。

因此,英國唯恐美方秋後算帳,就在林肯殞命後兩年,趕緊建立加拿大聯邦,包括上加拿大、下加拿大以及大西洋西岸的其他英國北美殖民地,事在1867年(大清穆宗毅皇帝同治六年)七月。可以說,加拿大建國最重要一步,實際上是美國南北戰爭的國際餘波。

可見,沒有美英戰爭,沒有美國內戰,就沒有加拿大。「加拿大學者」的所謂美國「和平崛起」論完全經不起推敲,事實上,只有堅決漠視加拿大歷史的「學者」,或者根本與加拿大沾不上邊的無知論客才能發表這種怪論。

非常不幸,這名「加拿大學者」的美國「崛起」論還有其他的大漏洞。

例如:孤立主義「使美國避開了歐洲列強的關注,為崛起創造了一個和平的外部環境」,云云。

其實,不管美國奉行什麼主義,歐洲列強從來就密切關注美國的動向,只要它們力所能及,美國無法為所欲為,更談不到逃避它們的關注,1812年的美英戰爭就是明證。美國南北戰爭期間,英、法努力讓南方邦聯享有交戰國地位。

因為美國攔截英國郵輪、逮捕前往英、法的南方特使,英國不惜派遣艦隊,官兵八千人前往加拿大,準備開戰。同時,法國、奧地利、普魯士也與英方配合,向美方要求放人。美國一時窮於應付來自歐洲的壓力,只好同意。

可見所謂「逃避歐洲關注」之說,是小說家想像力的發揮,可以為北京的現行政策作註解,卻千萬不可當真。美國在興起的過程中,不曾也不能逃避歐洲的注意。

更值得注意的是,當時俄國的態度,與英、法、奧、普等等大大不同調。俄國支持美國聯邦政府,拒絕援助南方邦聯。在美方軍事頻頻失利,英、法兩國政府都鼓譟要搞調停,以便增強南方政權的國際地位之際,俄國拒絕參加,讓調停運動胎死腹中。在美國最需要歐洲公眾同情的時候,俄國派遣艦隊進駐紐約與舊金山,表示支持林肯的事業,為美國提供極大鼓舞。

事實上,林肯知道決定美國平叛大業成敗的是:一,美國國內的大小戰役;二,歐洲各國的輿論戰線。美國如果刻意逃避歐洲的目光,哪麼,要在歐洲贏得輿論戰就等於緣木求魚,而林肯解放部分黑奴的戰略決策就完全落空。

事實上,正是因為美國內政是當時歐洲輿論所聚焦,林肯才決定以部分黑奴的解放作為輿論戰的犀利武器,使得英、法等國政府凜於各自本國民意,不敢持續公開支持南方邦聯。這就是林肯政府最終能夠消滅南方分離主義政權的原因。

「加拿大學者」關於美國歷史的奇異論述還包括:(美國)「少談崛起,多談發展」;「一戰後威爾遜提出」的十四點原則,等等,都明顯不符合史實。

例如,威爾遜總統的十四點始於中華民國七年元月八日威爾遜對美國國會兩院聯席會議的演講。當時,歐戰方酣,十四點的發表絕對不等到「一戰後」,而從“十四點”到一戰停戰的十個月之間,德、蘇簽訂布列斯特條約(三月);德國部署205個師在西線發動四次攻勢(三月至七月);列寧下令槍斃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七口(七月);美、英、法聯軍在福煦指揮之下,突破德國的興登堡防線(九月底至十月初);停戰(十一月),等等。

總之,鮑姓「加拿大學者」的美國崛起過程不足深信。

作 者 是 旅 居 北 美 的 業 餘 文 化 工 作 者

圖一,美英戰爭(1812-1815)形勢
圖二,伊利湖
圖三,第一次世界大戰西線形勢(1918年)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uoduren&aid=530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