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1/07 20:11:27瀏覽1359|回應2|推薦5 | |
參考文章:【崇荷台灣史觀可以休矣】 參考文章:【「中國崛起論」的病變】
《大國崛起》片集的荷蘭神話
郭都人 2006年11月中旬,北京中央電視台推出《大國崛起》片集。主題是九個國家(葡萄牙、西班牙、荷、英、法、德、日、俄、美)各自興起的過程。 奧地利與奧斯曼雙雙落選,幾乎預告了《大國崛起》片集的特點:所提的「史實」多處謬誤,也注定它造成的惡果:一,誤導觀眾;二,自我催眠。 《大國崛起》片集負責人顯然不了解,奧地利與奧斯曼都是大國。奧地利(正式國號是奧匈帝國)參加八國聯軍,憑藉《辛丑和約》向中國上下其手;奧斯曼則是跨亞、非、歐的帝國,直到辛亥革命爆發的1911年,還擁有北非的利比亞。 事實上,一戰期間,同盟國陣營只有四個成員,即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保加利亞,與協約國陣營對抗。後者包括英、法、俄,以及暴發投機的日本。美國則在俄國二月革命(1917年三月)爆發之後,審時度勢,對德、奧宣戰,卻保持與奧斯曼的外交關係。 兩奧都是一戰主角。一戰的直接導火線就是,由於儲君夫婦遇刺殞命,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引起後者的盟友俄國動員,大戰終於爆發。而美國始終不向奧斯曼宣戰,正好說明後者的關鍵地位。 原來,為了解除奧斯曼對俄國的牽制,協約國陣營大舉進攻前者首都君士坦丁堡。1915年四月,加里波利之戰於是爆發。協約國先後糾集官兵50萬人,包括澳洲、新西蘭、(英佔)印度、紐芬蘭的部隊,遠赴加里波利半島。 經過幾乎十一個月的慘烈戰鬥,13萬人死亡,26萬人受傷,協約國的進攻以失敗、撤退而告終。這場戰役造就了凱末爾的英名,使得他日後成為土耳其共和國國父。 《大國崛起》片集負責人對大國名單的內涵,取捨標準顯然很不在行。許多大陸觀眾於是受了誤導,甚至以為中國已經經歷《大國崛起》的過程,覺得土耳其無足重視。從今年元月下旬,土耳其總理與以色列總統在瑞士就加沙問題發生公開口角,直到日前土耳其投票贊成接納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所提交、對以色列空前不利的《戈德斯通報告》,中間經過的一系列土國外交舉措,在這些網民的眼中也顯得莫名其妙了。 最近,發生了索馬里海盜擄掠中國貨船,劫持船員的事件。網民們本來也以為中國大陸的護航海軍可以迅速馳援、進行營救,不料後者竟然束手無策,坐視海盜得逞。可以說,從熱切期待到慘淡失望,《大國崛起》片集過去三年所營造的無端樂觀氛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大國崛起》片集對荷蘭的描述,包括了特別荒謬的情節,近乎胡謅。關於荷蘭人在十七世紀在全球範圍內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片集卻避而不談。甚至荷蘭東印度公司多次在台灣海峽兩岸擄掠中國人為奴的事件,雖然令人髮指,竟然也可以省略,令人懷疑片集負責人的居心。 荷蘭東印度公司兩次進攻澳門失敗,而向鄭成功投降、交出台灣的荷蘭據台末代偽總督揆一最終以叛國罪被東印度公司總部判處斬首,後來改判流刑,在印尼班達島十二年後遇赦歸國,條件是永遠不得再度踏足東印度群島。如此發人深省的史實,雖然足以永為猾夏者戒,同樣也被隱瞞。 如果有人說《大國崛起》片集作者缺乏想像力,哪麼,下面的旁白原文就是確鑿的反證: 「一個匪夷所思的現像出現了:荷蘭人將自己的國家託付給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英國女王爽快地同意了做他們的君主,...」 事實上,《大國崛起》片集作者的想像力充沛無比。 首先,伊麗莎白一世只是英格蘭女王,權威不及於蘇格蘭領土。其次,伊麗莎白一世從來不曾同意擔任荷蘭人的君主。 可是,伊麗莎白一世先後兩次拒絕擔任荷蘭人的君王。原因如下: 1585年,英格蘭是法國的盟邦,而伊麗莎白一世認為法國國王亨利三世不可能贊成英格蘭女王同時擔任荷蘭元首。因此,她拒絕了荷蘭的建議。幫助荷蘭新教徒抗拒西班牙固然義不容辭,但是,英格蘭不能同時開罪於法國、西班牙。 圖一:加里波利之戰 圖二:鄭成功 圖三:揆一投降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