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5/08 10:43:34瀏覽8992|回應1|推薦12 | |
【簡介】 貝多芬在1801年完成 The Piano Sonata No. 14 in C# minor "Quasi una fantasia", Op. 27, No. 2 ,全名中包括義文 "Quasi una fantasia" ,意為 Almost a fantasy,因為曲子並没有完全合乎奏鳴曲的模式。
這首曲子背後,還有一段有名的故事。 有一天晚上,貝多芬出外散步時,聽到琴聲從路邊一間房屋中傳出來,他認得是一首自己寫的曲子,按捺不住好奇心的想認識樂迷,於是冒然推開門走進去。原來,是一位眼睛失明的女孩在彈鋼琴,邊彈邊喃喃自語,希望有人能敎她怎麼彈才是正確。於是,貝多芬出聲表示可以試試。他坐下彈完之後,失明的女孩驚喜的察覺,正是貝多芬本人在做示範。 當貝多芬在彈時,皎潔柔和的月光,悄悄的從窗戶外照進屋來,非常美的遍洒在鋼琴上。貝多芬看到後靈感泉湧,立即把原來的奏鳴曲重新隨靈感改變,彈完後自己非常滿意。接著就敎導失明的女孩,如何彈她的鋼琴奏鳴曲。敎完後立刻回家,趁記憶猶新時趕快寫下來,近乎不可思議的就此完成了鋼琴奏鳴曲十四號。 可惜的是,貝多芬在次年(1802)失聰了。
樂評 Ludwig Rellstab曾在1832年形容這首奏鳴曲,像月光照在瑞士盧塞恩湖上(見上),隨著微風燐燐閃爍一樣的美, 這首鋼琴奏鳴曲十四號從此又被稱為「月光奏鳴曲」。(節譯)Wikipedia 【心語】 維持樂譜標定的彈奏速度,比潤飾音色的力度,更直接影響到音樂的屬性,和聆聽時的感覺與功效。如果彈的稍快,就成精神奕奕的進行曲,或甚至搖滾樂了。稍慢,就從抒情變成催眠了 。 美籍波蘭猶太裔鋼琴大師 魯賓斯坦 (Arthur Rubinstein,1/28/1887 - 12/20/1982), 彈的最完美! 速度恰到好處,控制音符強弱的漸進變換,有如手撫絲綢般的平滑流暢,間距工整的毫無分毫滯留,幾乎無懈可擊,難怪他的作品一向舉世佳評如潮。 月圓前後,當皎潔的月光洒入偏暗的屋內時,「月光奏鳴曲」會特別的好聽。 春雨、夏陽、秋風、冬雪,各有不同韻味。
【樂曲】Moonlight Sonata, Op. 27 No. 2 - 1. Adagio sostenuto 【樂曲】Lavender Fields and Moonlight Sonata (Beethoven)※ Auto Loop ※
|
|
( 休閒生活|音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