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3/11 21:36:04瀏覽449|回應0|推薦1 | |
正信念佛偈捕影記(上) 正 信 念 佛 偈 捕 影 記 卷 上 并 敘 湖 東 釋 法 霖 撰 「正信」者何,他力信心也;「念佛」者何,他力大行也;所謂「選擇本願行信」也。 文雖在行中,而兼六卷精要。余嘗曰:「六卷之要,有今偈,如頭面之有眼目,五藏伏內,發菁華於眼目。」今亦然,文散六卷,要顯今偈。至矣!盡矣!不可得而究。 解者亙古今,各擅其美,誰是誰非,余亦述短解,以傚捧心。捕影之談,何補宗乘,但言其志,擬報謝耳。 將釋今偈分二:一題號,二正文。 初題號: 正信念佛偈 釋題號有二:一明造偈意,二正釋題號。 祖師述造偈意(行卷)曰:「凡就誓願,有真實行信,亦有方便行信。其真實行願者,諸佛稱名願。其真實信願者,至心信樂願。斯乃選擇本願之行信也。其機者,則一切善惡大小凡愚也。往生者,則難思議往生也。佛土者,則報佛報土也。斯乃誓願不可思議一實真如海。大無量壽經之宗致,他力真宗之正意也。是以為知恩報德,披宗師釋,言:『夫菩薩歸佛,如孝子之歸父母,忠臣之歸君后。動靜非己,出沒必由。知恩報德,理宜先啟。又所願不輕,若如來不加威神,將何以達。乞加神力,所以仰告。』已上 爾者,歸大聖真言,閱大祖解釋,信知佛恩深遠,作正信念佛偈。」文 。 此初述選擇本願信行,為正信念佛體。次述所被機及往生益,歸本願一實海。所被機雖差別,其實一相也,外相雖差別,內懷本願一實宿因,往生即成佛,能所成一,能所雖分,不離其一,此謂本願一實大道,《大經》宗致,真宗之正意也。 次以「是以」言者:彰因果皆由誓願故,其恩不可不報也。鸞師文意,但釋《論註》歸敬。今因此為造偈意,如短褐不覆脛。云何?今解之有三義: 一謂:高祖之引此文,取知恩義,不取歸敬義。 二謂:但取歸義,不取告義。 三謂:以廣攝略,示偈精要,六十行文,唯在初一行中耳。由之見之,亦歸亦告。 「所以告」者,為報德為乞加也。「大聖真言」者,廣之亙餘文,略之歸名號;自廣見之,二尊二教;自略見之,二尊一教。在初一行告之者,所以在句句下告之也。論主意,由造偈歸敬;今偈意,由歸敬造偈;至其不忘本,則一也。 次釋題號:「正信念佛」者,至心信樂之念佛。祖曰「真實信心正信 之稱名念佛」。論主言「如實修行相應」。宗家言「正定之業」。「正定」者何,即「正信」也;「業」者何,即「念佛」。正信家之念佛,亦有正信之念佛。自相言之,行含信;自體言之,信含行,皆不離誓願一實中。今偈在「真實行」中,而其所明,專在「真實信」,此明其本,則末自在其中。在行末明之,示此非單行具信之行,使人知信行相即旨。就建立門,則行在先;就安心門,則信在先。就行立信,由信行其行。 此「正信」二字,出《維摩》及《起信》。今《經》(大經卷下)未見「正信」二字,唯言「明信」耳。下卷言「正心正意」者,不免邪義。慈雲(往生正信偈)言「往生正信」,猶墮自力偏邪。今此「正信」言,如射中鵠。嘗竊釋此言曰:「契佛中心」謂之「正」;「疑蓋無雜」謂之「信」。唯見白道,不顧二河,由二尊教敕,不由餘人誑說,「如」聖道信,言之「正信」,此「信」,本「聖道大慈悲,出世善根所生」故。「正」者,「非正非邪」之稱。《觀經》分邪正,望《壽經》,猶墮偏邪。分之有四句: 謂「有境正而心邪」,如世人為求富貴念佛,為病苦念佛等,是也。 二「有信正而境邪」,如愚人言孔相為佛,謂邪教為正教。是也。 三「有境正而信亦正」,今「正信」是也。 四「境信具邪」,可知。 其實言「正信」者,離四句絕對待,無上正真之信心海也。如行有四修,信亦具四義: 其「恭敬」義者,《大經》(卷下)「見敬得大慶」,即歸敬義。 「無餘」者,唯見一道,不見餘道。信一切佛在一佛中,信一切土在光明中,若能見一佛,一切佛在其中,見一佛不見餘佛,此所謂「歸命盡十方不可思議光」也。 「無間」者,所謂「無間心」。純白清淨信道,煩惱不能犯其堤防,群賊不能遮其行程,修修能相續。 「長時」者,恆時相續不絕,如竹筍迸園其根續續不絕。故知相續信非單信,具行之信;行非單行,具信之行;自外見之,行相著;自內見之,信根深。 《經》(大經卷下)言「明信」者,「分明信知」也。云何信知,謂信知煩惱具足,仰信本願一道也。「正」出於名號,「明」出於光明。何以知之,名號正定業故,光明顯赫故。「正」由「明」顯,「明」由「正」著,言雖殊,信體是一。 「念佛」者,「念」謂稱念,口稱三昧也;「佛」謂佛名,六字名號。上「正信」,信受本願;今「念佛」,稱念佛名。願不離名,名不離願,故言「彌陀名願」,言「本願名號」,名號不離本願中,稱念不出信受中,舉口業,三業皆具口業中,舉餘身、意,亦爾。三業相應稱念,三業相應作願,實圓融不思議大行,廣大無礙大信。 「偈」者:梵語,此言讚嘆。 繼續閱讀↓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