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腸道造血說
2013/11/22 13:40:41瀏覽4152|回應0|推薦2

日本名醫森下敬一博士提出腸造血理論,認為現代西醫學的「造血功能主要來自骨髓」之說並不完全正確。

他大膽引介德國與法國醫學家的理論,加上自己的研究心得,提出「腸道造血說」,認為人吃進食物、經過消化之後,主要由腸道吸收,變成血液循環全身,成為營養與體力的來源,因此可以說「食物變成血,血變成肉」。

1966 年,日本的血液生理專家森下敬一博士在第 51 屆國會的特別學術委員會上,對著當時的腫瘤權威講:「如果大家不了解癌症與飲食的關係,癌症絕對治不好。」

當時他還發表了研究 10 年的成果,包含許多組織的切片,詳細舉證指出小腸黏膜在造血。

可惜的是「小腸造血論」整個被打壓下去,為什麼?

因為老權威們內心十分的恐懼,深怕會巔覆整個西方醫學的理論,於是這位被「日本經營指導之神」船井幸雄讚譽有加、認為「有資格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森下博士受到了排擠。

結果就是一大堆人因為不知道這個生命科學的重大真相,排隊在後面等著生大病。

慢性文明病包括癌症愈來愈多,治也治不好,理由很簡單,

錯誤的理論引來錯誤的診斷;錯誤的診斷換來錯誤的治療。

森下敬一博士的研究證明錯誤的飲食,使血液(包括血球)的品質出現大問題。

《自癒力》一書作者,美國哈佛醫學院畢業的安德 魯威爾 博士 Dr. Andrew Weil  就直言不諱:

當今的對抗醫學,對於許多慢性退化性病,以及腫瘤癌症的療效不佳。

那麼人類是否還有另外一條路?

江晃榮博士從日本拿回了森下敬一博士的整套書,加上能量醫學等創見,出版了《腸道造血說》,探討造血真相,讓我們更加確認自己的健康該自己負責,理由很簡單:

不健康的飲食產生不健康的血球」。

因果關係就是那麼直接,如果排便不順暢,酸性腐敗便再加上去,可就造成大麻煩,甚至有可能猝死。

人體的末梢血液中,血球 (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 的壽命都很短,通常每數日到數個月就要更換一次新細胞,這個生成新血球的過程就稱為「造血」或「生成血球」,而造血的部位或器官即「造血組織 (器官)」。

人類的造血部位依發程度而略有不同,例如胎兒期多由卵黃囊、肝臟、脾臟等器官負責,胎兒發育後期,一直到出生之後,便以骨髓造血為主。

骨髓中的血液細胞由共同的造血幹細胞分化、成熟後,輸送到血液中,但其中有一部分淋巴細胞在尚未成熟時就離開骨髓,進入胸腺或脾臟等淋巴組織,進行分化、成熟的過程。

換句話說,骨髓就是造血中樞,也是血液的生產工廠。

造血中樞在腸道而非骨髓

血液是由吃進來的食物,經過一連串的消化、吸收過程轉化而來;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在腸道,那是吸收的主角,也是由營養轉化為血液的關鍵。

有些身體構造簡單的爬蟲類體內能製造血液,但雖然有骨骼,卻沒有骨髓。

血液是維持動物生命的根本,因此「造血」機能在生物的演化過程中非常重要,絕對不可能隨意改變。既然沒有骨骼或沒有骨髓的爬蟲類或原生動物也有血液,可見動物的造血機制不在骨骼或骨髓,而是在負責吸收的腸道。

森下敬一醫師認為,組成動物身體的三要素為:體細胞、消化管與血球。

研究者只在動物的小腸黏膜組織中發現紅血球母細胞,其他器官或系統包括肝、腎、骨髓中(肝藏血、補腎即補血)都沒有發現紅血球母細胞,可見紅血球的製造場是在腸道。

飲食優劣、營養是否充足,脾胃的運化功能強弱,都會直接影響到血液的化生能力。

如果長期飲食攝取不當,或脾胃運化功能長期失調,就可能因為營養不良而導致血液生成不足,出現貧血或血虛的病理變化。

生物醫學的發展固然快速,疾病的種類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有增加的趨勢,顯然對抗性醫學還有盲點存在。

譬如生物醫學技術知道血液對健康的重要性,因而更製造了很多治療血液及心血管疾病的藥物,也提出許多與血液有關的保健方法法,可是心血管相關疾病還是有增無減,死亡率依舊降不下來,顯然問題可能出在「造血」之上。

也就是對血液的主要來源不夠清楚,以致以後的一連串治療、預防與保健措施都弄錯了方向。

腸道保健與食物的選擇就是我們預防與保健的最重要課題。

*腸絨毛發現紅血球母細胞

1.小腸與腸絨毛結構

2.消化作用其實是造血作用

3.腸道製造血球過程                                            

腸道腐敗與血液品質惡化會致癌

*有利造血的食物

1.自然醫食療法的主食---糙米有利腸造血

2.對腸造血有利的副食---蔬菜

3.天然調味料---腸造血有利的原料

4.好水有利於腸道造血

5.提高腸造血機能的胚芽

6.酵素有助於腸造血及預防慢性病

7.能保腸道健康的益菌---乳酸菌

8.礦物質有助於腸道健康 

9.與血紅素結構相同的葉綠素是造血材料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race127&aid=957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