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兩岸歡慶建政建國,雙方對比政府法理
2019/10/14 08:43:01瀏覽2188|回應11|推薦3

    北京長久以來宣稱是中國惟合法政府的說辭實際是不合論証如下

1.言:北京以武力佔據了大陸,這是由殘酷的流血鬥爭換來的政權,種武力奪權行徑與「法」扯不上任何關係。是一個國家內的反對黨用戰爭手段顛覆原本合的政府,北京完全不具備其所宣稱的合法性。

2.言:這場武裝流血鬥爭以「解放戰爭」來合理化奪權行為,但歷史證明人民並沒有因這場戰爭獲得了解放中國人民從此深陷於共產災難及接下來無止境的殘酷政治鬥爭運動。尤其甚者,傳統優美的正體字被改成了「屍體以致中華文化失去了原本獨特的靈魂。

如此看來北京在1979年改革開放之前算是「革命有理」的一方嗎 ?大陸的現代化建設因此被耽誤了長達30年!如果這寶貴的30年是由「中華民國」以建設台灣的模式來治理大陸則對民族的貢獻絕對遠勝今天的大陸現狀!這些反思僅是經濟面而已,改革開放完全不涉政治,大陸人民在政治權利方面與清末相去不遠,但中華民國卻即將舉辦第七次的全民直選總統。

    一切都證明中華民國當初在大陸是因為共黨的武裝叛亂以致沒有時間來建設國家,否則以今日在台灣的政經成就來看(即使被台獨內鬥內耗抵銷大半成就),今天的中國已超越歐美各國而為世上第一流的自由民主富強國家北京的解放全中國已被證明是一場歷史錯誤,這場內戰完全是一個殘害民族的浩劫,因此北京在「理」字上也同樣不具正當性。

    簡言之,北京於「法」、「理」都經不起歷史之檢驗。北京的優勢「地大、人多」無法取代在法理方面脆弱,因為惟有「法理」才是立國之基。法理不足則政權終有被人民唾棄的一天,反之若法理充足則國家終人民支持而發達興盛。

華民國在法方面具有北京無法攀比的絕對優勢!然而國際形勢是冷酷與現實的,北京雖是事實上法理不足,但如今早已「積非成是」使他們成了「形勢上」的合法華民國「實質」法理方面毫無疑問佔據絕對的上風,北京則其他方面具有優勢,兩岸雙方誰也沒有能耐可去否定對方。

    中華民國雖然同樣是以武力推翻了滿清帝制,但這種武力之施行已由歷史證明了在「理」字上充分站得住腳,因此中華民國也就自然是一個順天應人的正統合「法」政府北京是以武力取得政權,但證明建政之後的這個政權所走的是一條「錯誤」道路,所以這政權就只是一個純暴力流血奪權的「非法」政府。

    如今時勢演變,兩岸關係波濤洶湧形勢惡劣,北京必需儘快承認中華民國的法理地位,中華民國也要相應承認北京的法理地位,這種相互的承認可沿一中屋頂工程北京同時應嚴肅思考進行民主化來還政於民

    總而言之,海峽兩岸政權到底何者是中國正統合法的政府?結論是若單以「法理」而論則中華民國絕對是中國正統合法政府毫無疑義。但若以「土地、人口、實力」而論則當然是北京佔據優勢。兩岸双方各擅勝場,各自法理獨立的格局早已現實存在了70年,如要歸根究底則誰也無法去否定對方

海峽兩岸政權不應再繼續拼命去鑽進這「惟一」的牛角陷阱,双方應儘快互相承認彼此是法理地位完全平等的政治實體以求早日進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下一階段。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oodview&aid=130064055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1b609be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2019/10/14 10:43
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對立不同於1917年至1928年中華民國南北兩個中央政府並立,兩者的差別在於後者對立雙方皆共用同一個國號而前者分擁不同國號,中共的一個中國政策的謬誤在於混淆了國家主權與治權的差別,北洋政府與國民政府的對立才是一個中華民國主權下的兩個治權,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卻是兩個不同國號代表兩個不同主權,嚴格講來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對立不是統一與否的問題而是兩個國家是否合併成一個國家的問題,北洋政府與國民政府的對立才是統一與否的問題。所謂「中國」兩個字從未成為人類史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正式國號只是非正式稱呼,三國時代「中國」有三個,廿一世紀「中國」有兩個。一個國號代表一個國家主權,但一個國家主權可以前後擁有不同國號,因為國家三要素人民領土主權都發生改變才能變成一個新國家,光是改國號為台灣不等於建立新國家,必須改國號為台灣的同一天也發生領土變更(不能早一天或晚一天否則只能算是舊國家發生領土變更)才算立新國家,因此改國號為台灣若無同時發生領土變更仍然可將台灣國與中華民國視為同一個國家的前後兩個國號(當然中共絕不可能承認這一點)。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