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3/18 16:40:35瀏覽600|回應0|推薦1 | |
Extra益齒照護網向來致力以多元化的方式推廣口腔衛教,為響應3月20日一年一度的「世界口腔健康日」,Extra益齒照護網特別與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家庭牙醫學會攜手合作,舉辦一系列口腔保健宣導活動,邀請四位權威牙醫師公開全方位的口腔保健資訊,並與全台34間連鎖牙醫診所合作推動口腔健檢,期望藉由「世界口腔健康日」的推廣,喚起民眾重視牙周病、齲齒問題,號召全民共同捍衛口腔健康。
此次宣導活動特別邀請國內四位權威牙醫師─陽明大學牙醫系季麟揚副教授、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家庭牙醫學會黃耀慧副理事長、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家庭牙醫學會楊湘醫師,以及國防醫學院牙醫系王宜斌副教授,分享口腔保健與臨床經驗,並就「國人齲齒、牙周病危機」、「兒童齲齒率」、「口腔保健迷思」與「木糖醇益處」等四大面向進行探討,廣度涵蓋全年齡層兒童、成年人乃至銀髮族,全方位照顧民眾口腔健康!此外,只要於「世界口腔健康日」當天至全省34間連鎖牙醫診所(診所名單請詳附件一)掛診接受口腔健檢,前100名可獲得Extra木糖醇無糖口香糖乙包,並提供實用口腔衛教資訊,現場牙醫助理也將貼心提醒民眾時時實行愛牙四守則,為全民的口腔健康把關。
全台牙齒健康亮紅燈 牙周病危機四伏
季麟揚副教授表示:「成人牙周病高達9成的盛行率是莫大的警訊,顯示口腔保健衛教觀念的缺乏,無法讓國人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年紀增長後牙齒狀況隨之惡化更無法挽救。不想落入牙齒與口腔危機,除了正確的刷牙習慣、良好均衡的飲食與正確使用潔牙輔助工具之外,建立正確的口腔保健觀念是不二法門。」
齲齒具傳染力 兒童口腔保健從媽媽開始
而許多人可能不知道,其實齲齒是一種具傳染力的慢性疾病,甚至會經由爸爸媽媽傳染給幼兒,故父母親牙齒如果不健康時,便會影響到幼兒。黃耀慧副理事長說:「媽媽口中若有高濃度造成齲齒的細菌,並有較多的齲齒數量時,則可推斷小孩口中也會有較多的齲齒的細菌,未來也比較容易形成齲齒。」
黃耀慧副理事長同時建議,孕婦自身口腔健康與幼兒的牙齒健康息息相關,建議孕媽咪可把握餐後黃金10分鐘,咀嚼木糖醇無糖口香糖20分鐘,降低傳染突變形鏈球菌給嬰幼兒的機會,可降低小朋友70%的齲齒率註3。不但對孕婦本身口腔保健有相當助益,在小朋友6歲以前預防齲齒的效果依然顯著,故兒童口腔保健必須從家長做起!
破除潔牙迷思 勿踩口腔保健地雷
一般而言最好的潔牙時機是三餐飯後、吃完喝完東西後以及睡前,但有80.6%的民眾註4一天進食3-4次不等,但是潔牙的次數卻只有1-2次,進食與潔牙次數明顯不成正比,尤其現代人生活忙碌三餐在外,無法時時刻刻做到餐後潔牙的動作,遂成為國人齲齒、牙周病的隱憂。
楊湘醫師表示:「常常遇到病患提出的問題迷思莫過於餐後馬上刷牙、來不及刷牙以漱口取代、剔牙是否能取代刷牙等等...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首先刷牙是無法被取代的,但在忙碌生活中又如何確實做好口腔保健呢?在這裡提供大家一個優良的輔助潔牙工具就是木糖醇無糖口香糖。根據中國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研究報告指出註5,咀嚼無糖口香糖能刺激唾液分泌,不但對食物殘渣有明顯清除作用,避免食物殘渣導致齲齒。唾液可平衡口內的酸鹼值,還可促進初期脫鈣的牙齒再礦化,以及抑制牙菌斑的作用,就能成功避開口腔保健的地雷。」
錯失口腔保健黃金十分鐘 牙齒酸蝕不自知
每天用餐進食後的黃金十分鐘是口腔酸性的高峰期,此時期容易導致牙齒脫鈣,進而形成齲齒。有三成五的民眾認為自己沒有牙齒酸蝕的情況,但其中超過9成民眾可能已出現牙齒酸蝕現象註6卻完全不自知。
針對挽救口腔保健的黃金十分鐘,王宜斌副教授說:「以簡單好記的愛牙四守則為依據,就是早晚使用含氟牙膏刷牙、定期進行口腔檢查、保持飲食均衡,與吃完喝完黃金10分鐘內不方便刷牙時,嚼木糖醇無糖口香糖20分鐘。木糖醇之所以可在平日生活中成為口腔保健的 小幫手,是由於木糖醇本身是一種天然五碳糖,甜味近似蔗糖,熱量卻只有蔗糖的一半。木糖 醇還有四個作用機制註7、8:避免牙齒去礦化、減少牙菌斑生成、抑制突變形鏈球菌生長,以及刺激唾液分泌。所以我建議在進食後的黃金10分鐘內,如不方便刷牙時可咀嚼木糖醇無糖口香糖20分鐘,減少口腔酸性環境時間,就可以降低齲齒發生率。」 ※備註: 1.資料來源:民國90-95年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調查。 2.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台灣人罹患牙周病比例高達99%,亞洲嘴最髒》。 3.資料來源:Dent Res. 2000 Isokangas P. 4.資料來源: 2012年06月08日 Pollster波仕特線上市調:飯後不潔牙 口腔更勝酸雨 含菌量飆破千億。 5.資料來源:Assessment of chewing gum sugar-free gums for oral debris reduction: A randamized controlled crossover clinical trial. American Journal of Dentistry, Vol. 25, No.2, April 2012. 6.資料來源:2012年08月 波仕特市調中心,《牙齒酸蝕大調查》。 7.資料來源:Ournal Article Chewing gum--facts and fiction: a review of gum-chewing and oral health.T Imfeld,Department of Preventive Dentistry, Periodontology and Cariology, School of Dentistry, University of Zürich, Switzerland.Critical Reviews in Oral Biology & Medicine 02/1999; 10(3):405-19. 8.資料來源:Leach SA; Lee GTR; Edgar WM (1989): J Dent Res. 68: 1064-1068. Creanor SL; Strang R; Gilmour WH; Foye RH; Brown J; Geddes DAM; Hall A F (1992) J Dent Res. 71: 1895-1900 Manning RH; Edgar WM (1992), J Clin Dent 3: 71-74. |
|
( 休閒生活|美妝保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