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六根是如何能互通
2006/12/15 14:37:14瀏覽997|回應3|推薦9

禮敬  善知識    同學

來函問末學:

「六根是如何能互通?用耳看電影...是否已是親見佛性?」

「眼見佛性...是見性了嗎?」

末學說以後再報告關於六根互通的心得。抱歉一直拖到今天才提筆!

記得有一天下午,書苑讀書會聽老師開示讀經心得課後休息,

同修閒聊中,末學突然想起在

元音老人法著」的【佛法修證心要】一書中

有句祖師開悟的頌文眼處聞聲始得知」

覺得很微妙,請大家同修善知識們說說心得。

 

此時書苑外面正好下起大雨,大智文殊菩薩的弟子林師姐說:

當您耳朵聽到鐵皮屋頂嗶嗶啵啵的聲音,雖然眼睛沒有親目見到下雨,

但就由耳朵聽到鐵皮屋頂嗶嗶啵啵的聲音,馬上能連想到天在下雨,

並且可從聲音的大小緩急,分辨出雨的大小。

這不正是眼處聞聲始得知」的最好寫照,

此精妙的開解,馬上穫得大家的讚嘆。老師也很讚賞。

 

老師說:

又如人在深山中行走,看到遠處有黑煙升起,就能連想到那裏有在生火

或起火、或失火〉,是森林失火,或人家在炊煙燒飯?

 

同樣的道理,晚上停電,四周黑漆漆一片,伸手不見五指,

眼睛看不見,用手腳移動摸索,可以辨別東西,找出來:

手電筒、或蠟燭、火柴或打火機。

 

阿紫也有經驗哦!

是因為阿紫每次出門的時...隨手一揮...呯一聲...

不用再回頭確認..阿紫就可以知道門鎖上了!

阿紫在看朋友時...他是沈默的...

阿紫卻由...心...看到他的憂悲惱苦...

 

其實六根的感覺,不也都是歸於同一顆來分別辨識,

甚至由同一顆來整合分析,做出結果〈結論〉。

所以佛法說:萬法歸〉!

 

當末學三年多聆聽將軍老師講解:

「金剛經、心經、六祖壇經、維摩詰所說經」的心得後,

對多年來修行「佛法精義」彷彿若有所獲,

但是私底下總覺得並不踏實,

覺性經常跑進跑出,一下子好像懂,一下子又好像變迷糊了,

心中老惦記這件事,如何才能弄通順,

有一天突然內心一動,

修學佛法既然要圓滿,那豈不就是要「圓覺」,

要「圓覺」那到底要看那本經呢?

此時心中靈光又再一閃:看「圓覺經」!

於是末學馬上恭請出書苑唯一的一本「圓覺經」,

正心頂禮,正襟危坐,當末學恭頌至: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中一段】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

心中頓時「豁然開朗」,如此「回觀反照」,就是「回歸不二」

終於懂了!可以真正的開始起修了!

《依靠佛遺教三經起修》

 

另一個問題「眼見佛性...是見性了嗎?」

末學愚見:

「眼見佛性...當然是見性。」「見性,也就是可以眼見佛性。」

「佛性」的同義字彙滿多的,如:

能夠自見己過的

「能」、心、自性、佛性、真如、不二、實相、法身、如來藏、

本來面目、覺、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etc....

.

「佛性」

不生不滅無形無狀摸不著看不見東東 

「見性」那要怎麼個見法?

一種是您自己的自覺「內見」,就是「明心」。

一種是由別人來看您「外見」,「顯現於外的行為儀態」,

就是「明心」起修後,在生活上做到諸法如義,

慢慢自己個性修養好了,展現在自己的行儀、語言上,

讓人看到您「轉性」。

 

【很多學佛人都會說明心見性」就能「了悟」】??? 

「明心見性」才正是《依據佛遺教三經》修行的開始!而已‧‧‧ 

正是:

『綿密保任,長養聖胎;淨心守志,以會至道。』之際。 

 

「習性未改,稟性未轉,尚未回歸天性! 

『開悟』尚遠矣!

 

下面兩篇是末學以前回覆一位善知識的文,粗淺心得,敬請卓參!

 恭錄  達摩祖師 破相論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

【請您不要笑我嘿!末學一時興起給它來個連連看,呵呵呵~

 

佛在靈山莫遠求~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靈山即在汝心頭~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

人人有個靈山塔~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

好向靈山塔下修~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覺林菩薩偈《節錄》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假如您能看了解覺林菩薩偈全文,差不多就能看懂心經、金剛經

六祖壇經維摩詰所說經也大致能明瞭,

再去參看元音老人編著的法寶「佛法修證心要」

就可知明心見性不難,說不定您自己,已然明心見性,

那時您就宜參閱尊行「佛遺教三經」,直了成佛。

有人說那是對出家人說的,修行的最高宗旨都是一樣,

所以雖然身在家,心應是出家。

世上充斥無明之徒,其實用您的慧眼就可以看破它:

第一、談道不談財,談道談財就是邪命說道。

第二、更不可邪淫,貪圖淫慾。

第三、不可心行諂曲,

佛曰:應質直其心,

當知諂曲但為欺誑,入道之人則無是處。

第四、顯異惑眾,胡說八道,凡夫俗子應有先見之明,

何德何能者才能有神通?

自反自省德行不足者何來神通?

《末學的同行善知識中,不少身旁環繞這種無明行者,要小心遠離呀!》

建議:

善知識  菩薩 同學  一定要多參閱【佛法修證心要】一書

要完全看懂,然後選一門相契的佛法開始起修,綿密保任,長養聖胎。

並尊照「佛遺教三經」融入生活中,做到諸法如義,

方便而不隨便,少欲知足,淨心守志,

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

下面特別摘錄「禪海微瀾 」供 善知識 菩薩 同學 卓參!》

元音老人 【佛法修證心要】

 P.247禪海微瀾 中《頌辭節錄

「眼處聞聲始得知」

洞山良价祖師于悟得無情說法後作頌云:

「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始得知。」

這是他明悟了無說之說的微妙,豁開了正眼,流露出來的慶快心聲。

原本斯道是無言可說、無話可表的無限風流奇特的韻事,

一落言詮,便成窠臼,而非本來面目了。

所以古德嘗說:「若問此事,父母所生口,終不向你道。」

或云:「欲會斯道,須向『言語道斷,心行路絕』處薦。」

或又云:「向上一著,千聖不傳。」等等。

總之,斯道是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至理。

 

究實講來,非但出世悟道之大事無可言傳,

即世俗之事往往到了微妙處亦莫可言宣,只可心領神會。

「此時無聲勝有聲」即是描繪此種微妙境界。

 

說法、開示,只好旁敲側擊,烘雲托月,略示端倪,

無法將真心全盤描繪出來給人看。因此物無可比擬,

說似一物即不中,無法開口。

不然,怎麼說「向上一著,千聖不傳」呢? 

難道學佛修道也保守秘密,像世人的祖傳秘方一樣,

秘不傳人,任其淹滅嗎?

 假如真這樣,釋迦文佛也無須從兜率下生,現身說法了。

但到這關鍵時刻,要接引人又無可言表。

怎麼辦呢? 

祖師們有一著絕妙的活,拂袖歸方丈,微露一線風光

以讓心有靈犀一點通的英俊漢子從這裏悟去。

 

無聲之說確實勝似有聲

昔傅大士為梁武帝講《金剛經》 ,升座後,

以戒尺揮案一下,便下座歸方丈。

寶誌公在側云:「大士講經竟。」

請看,多少神俊利落! 這金剛般若豈是言語講得清的。

又如須菩提洞中宴坐,釋提恒因雨花供養,

須菩提問:「阿誰為我雨花? 

帝釋云:「我敬尊者善說般若,故雨花為供。」

須菩提云:「我未嘗說法。」

帝釋云:「你無說,我無聞,斯真般若精髓。」

可見無說無聞乃正說正聞也。

 

學者讀了「眼處聞聲始得知」這首頌,

往往誤會以為要能眼處聞聲,須發神通始得。

就像現在做氣功的人,有特異功能,

耳朵能看字,眼睛能聞聲一樣,

六根能互用了,才能聽見無情說的法。

殊不知無情說法是無說而說,不是有個微細的聲音,

等你不用耳朵聽,用眼睛也能聞時,才能聽見的。

 

無情說法

觸景生慧心領神會,無聞而聞的一種心開意解的微妙神境

正不須等你發了神通才能聽見它的法音。

 

比如我們早上看見開得無比豔麗的鮮花,

到晚上萎謝了,就明白人事的無常;

看見月亮時圓時缺而月體實無盈虧,

就反省人身與萬物,假相雖有生滅、消失,而本體實無來去、增損;

又比如世俗間的「楚潤而雨,月暈而風」見微知著的經驗之談,

又何嘗要發神通而後才能知道呢? 

 

但從另一方面看來,

我們能觸景生情舉一反三未嘗不是神通妙用,

因為我們一舉手、一投足,乃至穿衣吃飯,屙屎放尿,

無一不是當人本性的神用。

離開本性,這個世界就毫無生氣,什麼亦動不了。

所以 龐 居士說:

「神通與妙用,運水與搬柴。」

這不是一切舉措與諸思想言論俱是神通妙用的明確寫照嗎? 

 

由此看來,

所謂神通就是神用無阻,不住著在物境上,

為事物遮隔阻斷,而隨緣應用無礙。

這是人人本具的功德,是極稀鬆平常的事,

沒有什麼希奇神妙,不必大驚小怪,更不消執著追求

 

當然,

我們經過勤苦鍛煉,除盡物欲的蓋障,

是可以發揮超常的神用的,能聽到常人聽不到的微細聲音。

達摩大師聞蟻行如雷鳴;

道信禪師度牛頭融時,雖然睡得鼾聲如雷,

卻聽見懶融禪師身上的二個白虱打架,

一個跌在地上跌斷了腿呼痛,而不倒單未睡覺的懶融卻無聞。

這種神通看來希奇,

確實引人神往,但這是人人本具的功能,不是從外追求得來的。

我們只要息妄歸真,于識得本性後加以綿密保任,

不隨念走,不跟境流,漏盡煩惱,恢復本性光明,即能六通齊發。

若未悟本真,向外求取,徒勞神思,決不可得。

即或得之,著相住境,皆是蘊魔,非但不能成聖,著魔倒有份在。

 

仰山禪師云:

「我今分明向汝說,切莫湊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實而修,

不要三明六通。

何以故? 此是聖末邊事,

如今只要識心達性,但得其本,不愁其末,他時日後自具足在。

若未得本,總將情學他,向外馳求,亦不能得,得亦不真。」

這話說得真是對,為道者金玉良言。

 

嘗見某些自以為得神通者 」

不經多時,所謂神通不知到哪里去了,

能看見的看不見了,能聽見或先知的也聽不見或不知道了。

有的因用某種起用的密法求得來的神通,因心未空故,

乍見某種恐怖形相嚇得魂不附體而發了精神病。

有的因先知某種劫難將發生而身心不安,精神不寧生了大病,

並於臨命終時什麼亦不知不曉,糊里糊塗地隨業流向惡道去了。

更有的因鬼、神、或精靈附體,發了些所謂的神通,

給人家治病、看風水、算命什麼的,

不多時便精神錯亂嗚呼哀哉了。

 

我說這些話不是嚇唬大家,實因見得多了,

不忍讓後進者步入歧途,修道不成,反貽禍患,所以大聲疾呼,

希望大家真誠修道,勿求神通。

要發神通,須於明心見性後,

更在日用中精勤磨煉,將妄習消盡,先證漏盡通,然後啟發五神通。

那才是真正證得的本性本具的神通;

那才是永遠不會消亡亙古常存不變的神通。

這是《大日經》說的修行正路,學者千萬不要滑口讀過。

 

修行途中除了上述的不能著神通以求外,

還有許多常見的誤解,今擇其要略述於後:

1 重奇特玄妙不重正知見。

時人學佛往往只循顛倒見,不重正知見,所以成就者少。

大慧杲禪師云:「學人如問:『如何是佛? 

答他:『即心即佛。』卻以為尋常,不予重視。

及至問:『如何是佛? 

云:『燈籠緣壁上天臺。』便道是『奇特』。

豈不是循顛倒? 」于此可見古人已啟重奇特玄妙之端,

難怪近時人更倍加趨重玄妙。你如叫他端坐參禪或念佛,

他便以為枯燥無味,無甚玄妙而不修;

如教他修個天眼通或他心通等法,則欣然從命,樂於接受。

殊不知這只是引人入歧途而不能了生死的幻術依通,

習之唐喪光陰,毫無實益,弄得不好還要造業受報。

但時人趨之若鶩,惟恐不得其傳。

此所以步入歧途而不自知,視尋常正知見如糞土,

塞自悟門而不得入佛知見之大病也。

2 著死空,以為空而不動是道,不識這鎮日起作用的是真性。

不用功的人勿論。真肯用功者往往著空相,

以為空而不動是道而不知斯道重在識得本來,

不著相,不為境轉而能活潑潑地起用方得真實受用。

 

如雲際參南泉問:

「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裏親收得。如何是如來藏? 

泉曰:「與汝往來者是。」( 意即妄念來去不停之處也)

 際曰:「不往來者如何? 」( 意指空而不動也) 

泉曰:「亦是。」

際進問曰:「如何是珠? 」( 此問是正著)

 泉召曰:「雲際。」

際應諾( 急須在此處著眼,這應諾的是誰?  

而不識( 可惜許,這漢竟懵然錯過) 

泉呵曰:「去! 汝不會我語! 

 

由此可見,只住空而不識本來者只是金而非寶珠。

欲得真實受用,須於識得本來後綿密保任,

除盡舊習,方能漸臻玄奧。

常住空中只能煉成土木金石般的死水一潭,是病非道。

故真明心見性者絕不常住死空也。

3 一念不生常默在定。

一般人總以為明心見性的人是時時一念不生地住在默然空中的,

否則,即不名開悟。

其實發明心性即為大總持,能起一切妙用而無所不具。

若一念不生的守住空境,不能活潑潑見之於用,

即死在空相上,非但不能得真實受用,也無從徹見全身。

 

昔有一會和尚曾參南泉來,有僧問:「和尚見南泉後如何? 

會默然。僧又進問云:「和尚未見南泉前怎麼生? 

會曰:「不可更別有也。」觀此語會和尚著在默然空裏。

所以玄沙和尚說他:

「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更進步,

十方世界現全身。」

斯道須淨裸裸、赤灑灑;縱橫自在、與奪無拘;

一絲不掛、一塵不染;定亦得、動亦得;

行住坐臥無可無不可,方是真悟。

4 背誦佛經積累功德以求開悟。

有很多學佛者因見佛說誦經功德不可思議,

乃著功德相以多誦為貴而不參究其中奧意。

以為誦得愈多功德愈大乃至能倒背順背,

功德愈不可思議,這樣積累功德即可開悟。

殊不知這樣誦而不知其意,只如鸚鵡學舌,

何能打開心扉,親見佛性? 

 

大愚芝和尚聞有僧日誦《金剛經》百部,

乃令侍者請至問曰:「聞你日誦《金剛經》百部否? 

僧云:「是。」芝曰:「汝可曾參經意? 」僧云:「不曾。」

芝曰:「汝但日誦一部,參究佛意,若一句下悟去,

如飲海水一滴,便知百川之味。」

僧如教。

一日誦至「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處,

驀然有省。

可見誦經須參究佛意方有入處。

只貪功德,多多益善,只植善因,種福田而無真實成佛之功德也。

5 貴機鋒敏捷不重真實所履。

時人都以為開悟人一定機鋒敏捷,若應機稍遲,定未悟道。

其實這和開悟後未發神通須待除習一樣,

不是衡量道人悟與未悟的一定標準。

如寶峰元首座,有道之士也,答話機鋒遲鈍。

洪覺範號為「元五鬥」。

蓋開口答話,須待炊得五鬥米熟,方答得一轉語。

 

大慧杲云:「修道者不必有機鋒方為開悟。

昔雲蓋智和尚道眼明白。

因太守入山憩談空亭,問:『如何是空亭? 

智云:『只是個談空亭。』太守不喜,

另舉問本禪師。本云:『只將亭說法,何用口談空。』

太守乃喜,遷本住雲蓋。

若論道,以本較智,則大遠在,乃知真實事不可以機鋒取。」

可見說得口滑者未必皆真悟道人也。

 

總之,吾人修道貴見地純正,死心塌地真實參究。

不可稍存僥倖之心,走捷徑而誤入旁門,搞神通而錯投魔道;

更不可誤聽匪言惑亂本性,塞自悟門而唐喪光陰,

錯過一生。

 

關於無情說法,固須眼處聞聲始得知,

即宗下大德無聲之直指,學人也未嘗不須眼處聞聲也。

例如:天龍豎指,俱胝會得一指頭禪;

龍潭吹燭,德山省悟;鳥窠吹毛,侍者得旨。

這豈不與因無情無聲之說而省悟無二無別麼? 

蓋所謂有情無情與有聲無聲者乃吾人之妄情分別也。

吾人因無明故,執取色身四大為我,遺棄其餘為器世間,判為無情。

殊不知這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無一非我。

苟功夫得力,妄情消融,內而身心,

外而世界一齊消殞,則真心無所不遍,

哪里還有有情無情之分與有聲無聲之別?

 就世俗講,吾人一旦捨報,離開色體,

這色殼豈不也和木石一樣變成無情了嗎?

 所以我們只要不妄執分別,有情無情就融為一體;

有聲無聲化作一團,無彼此之分了。

經云:「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即此之謂也。

有情無情和有聲無聲既無分,也就不存在眼聞耳聞之別了。

這一點會通了,眼處聞聲,毫無神奇可言,

正不須發神通而後得知也。

 

說到神通,耳處聞聲也未嘗不是神通,

因耳朵能聞聲全是真心的作用,離開真心什麼也聽不見。

現代科學家也明白了一點不是耳朵所聞的道理。

他們說,眼睛不能見,耳朵不能聞,

我們之所以能見、能聞,全是大腦的作用。

大腦一有病,眼就不能見,耳就不能聞了。

他們把能見能聞的功能歸之於大腦已較常人進了一步,

但還不完全正確。

因為大腦神經只如電網,要起作用還需通電,電不通,

電網雖密布也不起作用,這電就是我們的真心呀! 

所以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莫不是真心的妙用。

我們整天在妙用之中而不自知,反向別處另求妙用,豈不愚癡之甚!

  宗下大德嘗云:「坐在飯籮邊,餓煞人無數。」良可慨也。

 

再進一步說,假如在問法聞法的緊要關頭,

心有所住,智有所隔,雖經明眼宗師親切指示,

何能抓住這稍縱即逝的剎那而默契妙語,明見本性?

 故此耳聞雖非神通而又非不神通;

非不神通而又不著神通,斯真正神通也。

但因此種真正神通皆人人能辦到的,大家反倒以為稀鬆平常不以為奇了。

至若非一般人所能者,以少見多怪故,視為神奇,執為神通。

其實也是人人皆具的,只以妄情所隔,五欲所蓋,不能顯發而已。

我們苟能如上所說,通身放下,在行住坐臥處時時回光返照,

一念薰修,則隳破生死情關,放大光明,現大神通非難事也。

正是:

無情說法無可議,

眼處聞聲亦非奇,

穿衣吃飯尋常事,

皆我神用莫狐疑,

無說有聞皆不著,

隨緣任運自得宜。

【直指與參話頭】

達摩西來傳佛心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未閱有參話頭之說。

蓋禪乃涅槃妙心,正法眼藏,係人人本具的天真佛性,

不因修得,不用求成。

只因迷於聲色,忘失本真,造業受報方才沈淪六道。

苟能醒悟一切聲色貨利皆如空花水月,無可追求,

毅然放捨,毫無粘著,則不須修法,當下即可回復本真而歸家穩坐。

因之,從上諸祖皆直接指示學人,令於言下悟去,

不用鈍置學人繞路參話頭,唐喪光陰。

 

如問:「如何是佛? 」則答曰:「即心是佛。」

或問:「清談對面,非佛而何? 」或曰:「我與汝道,恐汝不信。」

俟學人誠惶誠恐地道:「和尚誠語,學人焉敢不信!」

則答曰:「即汝便是。」

更或召喚學人,俟伊應諾,則指示曰:「即此是,別無他物。」

或反下一問:「是什麼? 」使學人反省而悟。

 

宗門諸祖上自釋迦文佛拈花,迦葉微笑印心,

開斯雄邁古今獨樹一幟的教外別傳宗派後,

下至唐宋以前的列聖先賢所有開示學人的語句、偈頌,

莫不赤裸裸地直示學人以真心,從不教人做參話頭功夫。

寶誌公道:

「斯道本來現成,不用求,不用學,無你用心處,只當下一息便是。」

又于《十二時歌》中末二句道:

「未了之人聽一言,只這如今誰動口?!」說得多少親切明白。

 

善慧大士曰:

「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物主,不逐四時凋。」

另又直指云

:「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

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

大士《心王銘》,更是千古箴銘,其中道:

「決定是有,不見其形;身內居停,面門出入,應物隨形,非去來今。」

說得多少坦率、真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odnews&aid=596772

 回應文章

地藏不藏●不藏極樂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明心總比見(轉)性快
2010/02/07 02:10

明心總比見性快,懂得比做得快,懂以後多做,應該就是讓見性一直出現了~

於是大家就看見"轉性"了~

平安書苑《Godnews》果願.溥化(godnews) 於 2010-02-08 20:01 回覆:

明心總比見性快

那個見性的見字改成或解釋成展現的現字

這樣就較易懂得其涵義

逍遙子 (honeykimo) 您說得好


平安書苑《Godnews》果願.溥化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說禪,道佛,自省心...........
2007/04/16 23:00

說禪,道佛,自省心...........

善知識 Gin 說得好

好久不見善知識了

向您問安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說禪,道佛,自省心...........
2007/04/16 22:39
說禪,道佛,自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