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惠普的抉擇與啟示 2011/8/27
2011/08/27 09:06:39瀏覽229|回應1|推薦1

惠普的抉擇與啟示  2011/8/27

【低利潤 高汙染 製造】 他們丟 台灣搶著接 2011/08/20
http://blog.udn.com/glee/5560916
"低利潤 高汙染 製造,IBM、HP( 惠普)、日立(電視) 往外丟
代工大廠 台灣 搶著接"

【搶代工 賠了環境】 害慘台灣、中國等弱勢或無知國家 2011/7/22
http://blog.udn.com/glee/5454474
"以前談代工,常環繞於品牌、降低成本等議題打轉,其實代工也是先進國家與弱勢或無知國家的環境戰爭,因為現在的代工成本,並未考慮合理且保護環境的代工製造成本..."

看看 台灣人民的無奈...
【桃園縣及新竹縣民 該生氣!】友達、華映上萬噸廢水 該汙染誰家? 2011/7/31
http://blog.udn.com/glee/5485751

再看看  媒體社論...
惠普的抉擇與啟示 【經濟日報╱社論】 2011.08.27 
"...在惠普轉型這件事上,政府可以幫忙什麼?從產業發展來看,PC產業的未來關鍵不在供應端,而在需求面,若要經營消費性客戶,就要有掌握流行的創新能力;若無此能力,就要多花點功夫在企業客戶上,除了硬體,也得在服務上下功夫。
 
因此,政府不須再在供應端上喬東喬西,而應設法協助企業轉型。不過,現在最令人擔心的是,許多PC相關業者,無論是品牌或代工廠,對未來定位仍然不清,轉型當然也就無向,政府又該如何幫忙呢?"

再看看  政府...
「全球創新中心」: 馬英九買IBM的單? 幫了甚麼? 害了甚麼?  2009/1/2
http://blog.udn.com/glee/2528786
【誰的民有、民治、民享? 政府委外商? 】 誰的 「創新」及「服務」? 2010/6/7
http://blog.udn.com/glee/5299455
【馬政府 比扁政府 更糟!?】 台灣科技法規要大鬆綁!   國家下放智財權給誰呢? 旋轉門 將依法大鬆綁! ?    2011/08/26
http://blog.udn.com/glee/5583307
為什麼 台灣 智慧財產 權利金收支落差: 一千億支出 與八億收入 的落差?
http://blog.udn.com/glee/4207985

再看看  政府的組織再造...
利益不迴避」寄生蟲 照吃定 中央政府組織改造!? 2011/08/17
http://blog.udn.com/glee/5552552

本人認為
貪腐 騎著東方巨龍 畫著 癌症死亡地圖 2011/8/18
http://blog.udn.com/glee/5554496
初生之襩不畏虎! 沉默 的政府科技及資訊高官 該汗顏!? 2011/08/23
http://blog.udn.com/glee/5572759
看 國際資訊奧林匹亞競賽銀牌得主:政府花大錢 做出很爛東西 (經濟部工業局 App123 ) 2011/08/22


《產業提昇: 研發為本,應用為末》 本末倒置 台灣虧很大
http://blog.udn.com/glee/3752860
政府科技研究發展專案 本末倒置 無法提昇整體產業
http://blog.udn.com/glee/3769901
政府高官侮辱了「研發」二字!?
http://blog.udn.com/glee/4145207

*******************
惠普的抉擇與啟示 【經濟日報╱社論】 2011.08.27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6552468.shtml
惠普(HP)日前宣布將中止平板電腦以及智慧型手機業務,並有意分割或販售其個人電腦部門(Personal System Group),將重心轉移至獲利較高的領域,例如影像列印(IPG)、服務(Services)、企業伺服器暨儲存網路設備(ESSN) ,以及軟體(Software)等業務,為全球PC市場的未來發展投入影響力深遠的變數。
 
之前資訊科技(IT)業界還在討論,無線手持裝置的創新產品源源不絕出現,必將衝擊PC產業的既有業務,過去單以追求占有率來增加產業影響力的策略,也可能造成誤判。全球前三大PC企業中,排名第二的戴爾在宏碁的進逼下,危機感最深,最先嘗試轉型,去年花35億美元收購了八家企業,今年打算再併購五到八家與雲端運算相關的公司;至於宏碁,在爆發業績與存貨控管失序問題後,也力圖轉型;這回惠普更徹底,打算直接分拆或出售個人電腦部門。
 
從今年惠普第二季財報來看,影像列印、服務、企業伺服器暨儲存網路設備,以及軟體事業群的營收都較去年同期成長,同時這些部門的營業利潤率也可以達到14%~20%;但在個人電腦部門,第二季營收卻減少5%,其中商用客戶雖成長13%,消費性客戶卻大幅衰退23%,部門營業利潤率僅有5.7%。
 
從這些數據來看,雖然個人電腦對惠普的獲利貢獻較小,但要賣掉仍然賺錢的部門,仍需要相當的決斷力,因為雖然消費性客戶受到平板電腦的侵蝕,但個人電腦在商用客戶上仍具優勢。因此,這個抉擇也相當程度顯示惠普在競爭市場定位的調整,倘若此部門可以賣到100多億美元,可使惠普在布局其他業務時更具併購優勢。相對於惠普的決斷力,最明顯的對照案例就是索尼(Sony),其核心業務電視部門已連虧七年,成為拖累Sony業績的關鍵,但Sony還是沒有積極處理,也影響了Sony轉型的步伐。
 
至於惠普個人電腦部門的潛在買家,三星電子執行長崔志成已公開表示三星電子不會收購惠普PC事業,因為「完全缺乏綜效」。事實上,有無綜效,仍得視企業本身的產業定位而定,如果三星電子仍定位為高階電子產品製造者,那麼從消費品牌或供應鏈來看,的確沒有什麼加分效果。但是,倘若三星電子開始想跨入企業端經營,剛開始當然是硬體服務,但逐漸可以建立企業系統、應用服務,這是過去IBM及現在惠普走的路。因此,惠普PC事業的真正價值在於其與企業客戶間的事業關係,能否發揮其價值,就須視潛在併購者的未來定位企圖心及能力了。
 
IBM也曾是PC領導者,但PC部門賣給中國大陸的聯想集團後,如今在IT服務上稱霸全球;聯想雖然曾歷經陣痛期,但如今也算是站穩地位。從這個角度來看,產業洗牌本屬正常,如果台系(大陸製造)供應鏈仍自我期許為最具競爭力的代工廠,並且真的做到,那麼不管誰併購惠普PC部門,都仍會持續搶著運用此一供應鏈;但若供應鏈做不到相對競爭力,收攤也是遲早的事。
 
那麼,在惠普轉型這件事上,政府可以幫忙什麼?從產業發展來看,PC產業的未來關鍵不在供應端,而在需求面,若要經營消費性客戶,就要有掌握流行的創新能力;若無此能力,就要多花點功夫在企業客戶上,除了硬體,也得在服務上下功夫。
 
因此,政府不須再在供應端上喬東喬西,而應設法協助企業轉型。不過,現在最令人擔心的是,許多PC相關業者,無論是品牌或代工廠,對未來定位仍然不清,轉型當然也就無向,政府又該如何幫忙呢?
 
【2011/08/27 經濟日報】
****************
短 評-宏碁虧大了
2011-08-25 01:24 中國時報 本報訊
 宏碁公布第二季虧損高達六七.九億元,遠高於市場預期的三十幾億。台灣的「品牌之光」受此重擊,其實也反映出全球產業丕變中,台灣科技產業的困境與難題。

 台灣科技產業一向是長於硬體製造,弱於創新、軟體及品牌。廿年前,全球競爭者較少時,台灣的代工製造虎虎生威,造就了科技產業的榮景,也贏得「矽島」之名。但當其它競爭者迎頭趕上後,以代工為主的科技業,毛利率紛紛下滑到個位數字。即使是全球代工皇帝鴻海,毛利也是只能以個位數計

 即使早有覺悟、先走了品牌之路的企業,也是走得艱辛。宏碁靠著第二次改造,把宏碁打造成全球前三大電腦品牌,但能享有的毛利還是個位數

 這波蘋果旋風,讓宏碁先是執行長蘭奇去職,然後是「塞貨」到通路商的庫存顯現,第二季亮出一個嚇死外界的虧損數字,也不意外。

 每年台灣科技業者申請的專利權數字雖然高,但實際的「含金量」低,缺乏關鍵、核心的技術,加上大部分無品牌支撐,最後往往變成全球景氣好時「喝湯汁」,景氣差時就「上吊」。政府引以為傲的兩兆雙星產業,雙D產業(DRAM 與LCD)的虧損動輒數百上千億計,甚至要銀行「以債作股」,就是一個明證。

 惠普要賣掉PC部門,讓台灣的代工業務面臨變局;持續的蘋果旋風,壓著以PC為主體的台灣業者打;另一個台灣「品牌之光」、智慧型手機業者宏達電,又被蘋果糾纏在專利權訴訟中。台灣科技業的未來,是辛苦、艱難!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lee&aid=5584779

 回應文章

李深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救台灣經濟必先提有效振興產業的策略
2011/08/29 08:18

2011-8-29  自由時報
救台灣經濟必先提有效振興產業的策略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aug/29/today-s1.htm
最近全球股災台股受創嚴重,然而無論是歐債或美債評等調降,台灣金融業的曝險部位很低,幾乎是在風暴核心之外,加上台灣國際化的程度不深,何以台股動盪程度卻排在世界前端,尤其部分產業龍頭股竟然跌跌不休,彷彿遭到投資人的遺棄?深入探究,顯然是台灣的經濟與產業結構存在重大隱憂,必須及早發現調整,方可重建健康體質,使台灣經濟發展步上正軌。

台灣經濟發展的警訊何在?吾人試著以最近發生兩件事加以闡明。一是市佔率世界第一的電腦廠商惠普(HP)宣布將中止平板電腦以及智慧型手機業務,並有意分割或販售其個人電腦部門,導致台股相關類股大跌;其次是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在全球央行會議中並未提出外界所預期的第三度量化寬鬆(即QE3),但保證美國經濟長線基本面的展望仍然樂觀,意外使美股由低檔反彈。前者的衝擊與影響,凸顯台灣產業最讓人詬病與憂心之處,即未發展自有品牌,也沒有提升高附加價值,以及建構在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地位,因此命運操之於人,無法操控外界的影響。而QE3未如預期推出,無異向陷入恐慌與不安全感的世人宣告,解決當前全球的經濟衰退,不能一味採用印鈔票、撒錢的方式,必須提振產業,改善失業問題,才能促成經濟復甦。

再深入分析,惠普宣布分拆或出售個人電腦(PC)部門,所以引起台股大震盪,甚至經濟部必須緊急召開會議研商,主要在於惠普已經連續幾年蟬聯對台採購第一名,從二○○七年起每年對台採購超過二百億美元。去年惠普更在台灣設立研發及資訊整合中心,採購金額超過二五○億美元,今年承諾採購金額更達到三百億美元,萬一其PC部門遭到我方競爭對手韓國廠商購併,由於韓廠擁有自足強大的供應鏈,恐將衝擊台灣代工、面板、DRAM等產業,更將拖累台灣出口,甚至GDP的成長。

其次,柏南克力抗市場壓力,未提及QE3,總算踏出正確解決經濟衰退的第一步。次貸風暴造成消費信心不足與流動性、系統性風險,因此聯準會與各國央行為市場挹注巨資救市,猶如替垂危病人打強心針,是急救的必要舉措。不過,寬鬆貨幣政策只能救急,非根治之藥方,尤甚者,寬鬆貨幣並未進入實體經濟,反而大舉湧向投機市場,炒房、炒油、炒金、炒農糧、炒一切可以炒作的商品,造成製造業並未成長,只有投機市場欣欣向榮,量化寬鬆創造的通膨怪獸正在反撲。因此,美國若再提出QE3恐怕也只有短暫的興奮作用,恐將使全球主要經濟體陷入「成長衰退、通膨高漲」的「停滯性通膨」危機,重演日本失落二十年的覆轍。

惠普分割PC部門是否意味PC已死,吾人難以遽予論斷,卻意味著缺乏自有品牌,強烈依賴別人的台灣代工業似乎走到窮途末路,尤其是那些不思轉型,只靠著外移中國,尋找低廉勞動市場的企業,更是亮起了警訊。而QE3未如預期出爐,同樣也在啟示台灣的執政者,靠著鼓勵企業西進,或者妄想拉攏中資來台救股市房市,無法讓台灣經濟回春。執政者必須提出有效振興產業的策略,增加就業機會,提升人民所得,增強民眾的購買力與信心,方可打造真正的經濟榮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