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2/15 00:07:41瀏覽593|回應0|推薦0 | |
*********** 土增稅源自平均地權 土地是一切生產要素中最獨特的一種,它基本上是造物者的恩賜,除非跟荷蘭一樣不惜巨資與海爭地,否則一定也增添不了,但爭地者到最後還是得還地於海。這種人力不能增添的要素,偏偏又是不可或缺的一項,更由於其稀有性與不可或缺,在經濟發展時,總是最先爭奪的對象,因而價格也加速攀升,令人望地興歎。 不過,經濟學家早已看出,這一切狂飆的地價,幾乎都不是土地所有者的貢獻,乃不折不扣的不勞而獲;於是早在百年前,即有西方理想家主張,只要對此不勞而獲課稅即可,其他所得皆可豁免。國父循此理想而推出平均地權的主張,要以極高稅率將土地增值都收歸國有。台灣實施迄今的土地增值稅即其具體做法。 但這個全世界絕無僅有的稅制,卻是無數禍害的淵藪。最近喧騰媒體的房地產炒作高手「三黃一劉」,能夠坐擁數十戶住宅、身價數十億,所依靠的,正是這一套稅制。其中最好用的一個法寶,就是不按市價課稅,而是依地方政府每年乃至更久核定一次的公告現值、公告地價課稅,由於地方政府宅心仁厚,不願選民負擔過重,乃刻意低估,常低估到市價30%以下,讓養地、炒房者的負擔大大減輕,因而手握再多房地產,卻絲毫不以為苦,與一轉手就賺到的暴利相比,簡直輕如鴻毛。 炒房如同作無本生意 更重要的法寶則是,不論一轉手暴利如何,只要在核定地價公告之間脫手,公告現值、地價尚未調整,因而土地增值稅即是零,一文錢也不必繳,而且由於據此估算的所得未增,所得稅也同樣豁免。 因此,只要眼光銳利、手腳又夠俐落,炒作房地產簡直係無本生意,就像「三黃一劉」之輩,幾年之間累積數十億橫財,不費吹灰之力。而這等富豪,不僅逃過了所得稅,連其餘的苛捐雜稅如健保費、國民年金保費等一概免除,真是全台灣最幸福的一群人。 也正因為土地暴利如此可觀,數十年以來,政商人士趨之若騖,政治風氣也因而敗壞至極。因此,國父百年前的理想,成為永遠難以擺脫的殭屍,盤據台灣為禍。 但20年前對岸大力改革開放,極力擺脫土地國有的積弊,卻前門驅虎、後門迎狼,將全世界絕無僅有的這一套土地稅制迎請過去,成為兩岸獨有的標誌,反令人不勝慨歎。因而中國大陸的土地政策與炒作歪風必將與台灣沆瀣一氣,自屬不可避免。 我們既是始作俑者,今天財富分配急遽變化,已為國人深惡痛絕,有為的主政者即應以大魄力幡然改正此一歷史遺留下來的禍害,將國父百年前的錯誤徹底消除,或許才是慶祝民國百年最有意義的行動。 (作者為經濟學者) 馬凱:鬧區裡的金礦 隨著所得分配愈來愈向兩端靠攏,金字塔頂端的豪客日擲萬金,手頭的閒錢仍然多到不知如何運用;相對地,過去還自稱中產階級的愈來愈多的新貧族,卻窮到儲蓄率由正轉負,靠多年的積蓄咬牙苦撐。 其實,要勉強維持日常開銷,大抵還不是什麼難事,最艱難的,莫過於想找一個棲身之所而不能。環顧台北市區,一個勉可容膝的普通公寓,也往往千萬起跳,對那些剛進入職場,開始組成家庭的年輕族群而言,自是最大的民怨。因此,標榜庶民經濟的吳內閣,自上任以來,即絞盡腦汁要解決此一難題。 另一方面,精華地區的可建土地愈來愈少,因而地價騰貴,每有舊屋改建公開標售,標價都直上雲霄,令人望而興歎。然而這正為那些坐擁巨資的豪客們提供了一個最佳的資金去處。這些精華地區既然日漸稀少,而豪客則日漸增多而且身價日高,形成嚴重的供求落差,地價自要快速攀升,創造出豐厚的資本利得;同時,高貴地段重金打造的豪宅,還足以彰顯自己高人一等的地位,自要趨之若鶩,助長了鬧區地價的急漲,升斗小民更要退避三舍,不敢奢想分一杯羹。 不過,在如此寸土寸金而且地價日高的鬧區之中,卻處處可見一大片、一大片賤如糞土的建地。這是何等巨大的矛盾!每一個精華地段之間,必有幾座學校,偌大的校園,只有若干破舊的校舍點綴其間,供愈來愈少的學子利用。這在同樣寸土寸金的都市如紐約、香港,簡直難以想像。如果這些土地非官方所有,地目又非學校用地,每所學校其地價都要上百億乃至千億。 如果真將這些黃金寶地開放出來興建豪宅,由於供給大增,豪宅身價將一落千丈。但這到底不是最要緊的事。真正緊要的是,倘若當政者有足夠的魄力,將這些精華地區的學校全面改建,綠地完全保留,但周邊的房舍都建成超高建築,保留相同乃至更多的建坪供學校使用,但其上的空間則可規劃為只提供土地使用權的中產階級住宅以及其他公共用途。單單台北市一個區,所能提供的戶數即可逾萬。 最近台北市副市長林建元希望透過整建閒置校舍、捷運聯合開發分回的共構宅只租不賣等方式,10年之內增加近4萬戶出租住宅,達全市住宅的5%左右。倘若更大膽一點,採取上述方法,不用10年,兩、三年內就會有更大的成效:有朝一日,年輕家戶將都不再望屋興歎。 ※理財周刊511期更多精采文章: ********* 在3.99兆的總投資規模中,民間出資比例由11%提高近3倍,達到30%,還擬繼續擴大投資誘因,將比例進一步推高。就國內資金浮濫,民間投資卻低迷不振的情況,不但有助於化解日益膨脹的資產泡沫,更能移花接木,擴張國內有效需求、增加就業機會,直有化腐朽為神奇之功。更值得注意的是,為了增強民間投入公共建設的誘因,經建會絞盡腦汁發揮創意,將部會、縣市、公私部門之間的畛域都打破,讓彼此的財務可以相互支援,甚至容積率、都市計畫變更等等由公權力創造的財富,也可用於回饋民間投資者或土地提供者,創造出從未見過的高度彈性。 其實除了這些直接可見的巨大利益之外,還有更豐厚的暴利,隨公共建設的興建而源源不絕地產生,將此二者加總,其價值甚至可超過建設的經費。惜乎數十年來,施政者與納稅人都目光如豆,一面堅決要求一切公共建設都由納稅人的血汗錢完全負擔,卻讓財團與土豪劣紳不付分文即坐享公共建設所創造的暴增地價與衍生繁榮;一面則事事皆出之以「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可「圖利他人」的官僚作風,對舉手之間即可創造的容積率、都市計畫變更等等人造財富棄之不屑一顧。從「六年國建」以來,政府負債之積重難返,正從此二者而來。 日前高鐵「BOT」干犯眾怒,各方群起撻伐,一時之間,令引入民資的「BOT」成了過街老鼠,人人皆曰可殺;似乎除了重回過去一切仰賴民脂民膏,卻圖利土豪劣紳的老路,別無選擇。 孰料「一分錢逼死英雄漢」,面對無米可炊困境的經建會,反而大張旗鼓,跳出數十年窠臼,活化公權力創造財富的潛力,千方百計創造誘因;也許就此打通任督二脈之後,未來各項公共建設絕大部份以民間資源完成,豈不是因禍得福,而且後福無窮! 試以這次經建會就捷運建設提出的「移動車站」概念,解說活化公權力創造財富潛力吸引民間投資的做法。早在桃園機場捷運規畫之初,在學者強力建議下,主辦單位即做出國內破天荒的頭一次「移動路線」的嘗試。 當初的發想是,捷運沿線車站附近地價,必將隨捷運通車而暴漲數倍;過去先由主辦單位畫定路線與車站,再公開招標,完全由公款負擔建設費用,政府所耗費的成本,遠比不上車站週遭地價暴漲的利益;但那些坐享暴利的地主,卻不費分毫即可財源滾滾。因而學者建議,招標前只規定捷運往返起、終點所需時間、班次等與其目的直接相關要求,但開放路線與場站之選擇,由投標者自定,經過主辦單位審核無瑕疵即可照表實施。如此一來,投標者可將地價暴漲利益轉為興建捷運成本,政府出資大減甚至不必出資,我們即可平白獲得一條好用的捷運路線。 如果「移動車站」的構想與此相近,我們就要為經建會大聲喝采,原因是,桃園機場捷運因為得標的長億公司中途破產而功虧一簣,結果民進黨政府又一仍舊貫,完全由人民出資替長億公司炒地皮。若經建會不以懼此一失敗的陰影,願意重起爐灶甚至擴大推動,其勇氣與智慧都值得肯定。 ************ 【劫貧濟富 產業創新條例 通過】 要感謝【經濟日報╱社論】? 馬凱:三個新加坡能做什麼? 早在金融海嘯爆發之前,極少數有心人已見到對岸處心積慮打擊其沿海加工出口業,亟圖「騰籠換鳥」對台灣的深重危機。因為近年來台灣百業蕭條,勉強維繫一線生機的,正是對這一群加工出口業的巨額出超;一旦他們走到窮途末路,台灣就要坐困愁城。 可是台灣手上卻掐著一張王牌不知如何利用。中國大陸巨大的工廠與市場,挾著兩位數成長的氣勢,早已是全球最重要的動力來源,其中蘊藏著取之不盡的商機。台灣踞坐第一排中央的特別座,卻只識出口中間產品,坐令商機流入他手,連遠在天邊的新加坡斬獲都令人稱羡。 馬政府上台後,兩岸快步走向和解,和平紅利更是全球矚目的亮點;然而迄今已近兩年,和平紅利可見不可即;兩岸經濟要如何開放互動、ECFA會造成多大的衝擊、多少人將流離失所,反成為朝野聚訟的焦點、國人深沉的疑慮。 有一帖靈丹,可一舉治癒這重重沉痾。早在兩年前,就有非常寂寥的聲音,高呼我們應把握兩岸一甲子來最難得的契機,從台北港到台中港、高雄港,積極開闢週邊廣袤而低度利用的腹地,仿照新加坡,建設為高度自由開放的經貿特區。所需的條件其實不難;新加坡異於此三地者不外乎:輕稅、高效能、合理的外勞政策與完備的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最易得;提高行政效能看看新竹科學園區單一窗口的前例,也是舉手之勞。真正的障礙一是稅率甚高,一是外勞既管量又管價,還硬要攀比僵化的基本工資。只要打破這兩重大山,經貿特區唾手可得。 因而馬總統快刀斬亂麻一次將營所稅降至新加坡的水準,真正目的即在砍掉第一重山;與此同時,又宣布在限定區域內外勞薪資與基本工資脫鉤,特區的障礙盡去,海峽此岸三個新加坡指日可待。 新加坡去其千里之隔可以發揮什麼功效?跨國企業與「鯨魚」台商將爭相投資、營運、建設,令經濟大幅成長、就業機會大增、海空運量大升、國際運籌、營運能力大進、產業鏈更趨完整,品質、品牌更上層樓。這張王牌,新加坡將羨慕至極,誰說不能馬到成功! (作者為經濟評論者) 【2010/04/23 聯合報】 ************ 何苦捧著金飯碗討飯 但重量級的企業家郭台銘認為,這還不足以徹底解決治水問題;他強調8年800億治水遠遠不夠,必須將層級拉高到防洪、治水及國土規劃,而且不能再事遷延,應該以3年3,000億元的大手筆儘速從事。然而舉債已逼近上限,更將進一步降低政府的債信評等、損及國際形象,因此必須另闢蹊徑,他主張仿八七水災先例,課徵股市交易特別捐。 依目前證券交易稅千分之3,每年稅收大約千億計,如果股市交易不受加稅影響,則證交稅需加倍方可額外籌得每年1,000億的經費;但若股市因而受挫乃至一蹶不振,則加一倍還不足應付。就目前股價只是反映資金行情而呈現所謂「無基之彈」的現況,證交稅加倍打擊恐怕十分沉重,則額外的特別捐既難以如願,反倒賠掉股市勉強支撐的局面,可就要賠了夫人又折兵。 真要課徵特別捐,或許如專家建議,附加在加值型營業稅上衝擊會小許多。我國的加值稅率一直保持5%,遠較其他國家動輒兩位數要低,加稅的空間甚大,而且不會觸及高度敏感的股票市場。但加值稅最大的疑慮,就是具有高度累退性;在市井小民所得中所占比重甚大,但富商巨賈因為儲蓄與投資的比重高,加值稅提高反而不痛不癢,形成「劫貧濟富」的不公平後果。同時在油價、糧價蠢蠢欲動、通膨威脅迫在眉睫的此刻,提高加值稅會立刻造成物價波動、影響一般家庭的基本生活,也不是萬全之計。 財政赤字嚴重、舉債壓力沈重的窘況之下,財政部原本希望變賣土地銀行40%的股權籌措部分重建經費,其後在土銀員工及各方齊聲反對之下打消此議。然而這卻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方向。 祖產變賣,在一般家庭的確是不肖子孫為解決眼前難題卻斷絕子孫財路的短視做法;但就國家而言,即不可一概而論。眼前就有一個具體的例證。我們的近鄰香港,數十年來一直以輕徭薄賦聞名,但其公共建設與國政推行也從未落於人後,所仰賴者,正是變賣國產;只是所賣者並非祖產,而是持續填海造陸所新生精華土地,每年高價拋地,即可獲得滾滾財源。 台灣與香港相比,相去簡直不可以道里計;我們的公共設施及國政效率固遠遠瞠乎其後,土地面積則不止倍蓰。我們根本不必填海造陸,沿海低度利用乃至根本荒廢不用的土地,即不知有多少個香港,其中甚多只要稍事規畫,就立刻可與香港相比,甚至有以過之。因此,我們的政府若有香港政府的智慧,用手一指,更大、更好、更值錢的土地即成片生出,高價批售或租出,政府可有多大的收益?單單設想一個香港島目前總價多少,即知政府的收入簡直是天文數字;則又何勞衝擊股市、刺激物價籌措些特別捐呢? 如果不知從何下手,眼前就有兩個香港的候選者坐候;其一是剛剛開港尚未營運的台北港,以其雄踞淡水河口左岸、背靠八里與林口新市鎮的地理位置,只要政府同意,規畫出一個香港或新加坡,垂手可得,政府甚至不需花費一文公帑。其二是開港數十年的台中港,其廣大腹地迄今猶未充分利用,以其與廈門隔海相望的優勢,及背後中科與中部傳統產業重鎮的支撐,點土成金更是易如反掌。還有更多金飯碗捧在手裡,硬要討飯,又豈奈他何! 【2009/09/02 經濟日報】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