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常處於疲勞狀態 及壓力大,小心 突發性耳聾
2010/04/01 21:38:30瀏覽3617|回應0|推薦1

突然聽不見,小心耳中風- 耳中風, 耳鳴
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4120

黃尚本 醫師 / 臺安醫院 - 腦、脊髓神經內科

耳中風的症狀

如有耳中風的症狀,須立即就醫。這些症狀包括:突然發生耳鳴、聽力喪失、甚至眩暈、嘔吐、平衡失調、走路不穩的情形一般以40-60歲年齡較容易發生,且大多為單側性。

何謂耳中風

中風根據定義,就是因為腦血管突然的阻塞或破裂,造成大腦局部的功能失調耳中風就是內耳的微小血管阻塞,造成聽力功能喪失

為什麼血管會阻塞

年齡:腦中風通常發生在五十歲以上之病人為主,因為此時多半已有血管硬化之現象,醫學上稱為動脈粥狀硬化。
高血壓:高血壓是腦中風發生的最危險因素。如果血壓沒有適當控制,會對心臟、腎臟、腦部血管造成負擔,發生動脈硬化,如果因為動脈硬化使血管內壁增厚,血液循環不良,產生血栓,就會產生中風。
心臟疾病:心臟的肌肉或瓣膜出現病變,或是心律不整,血液流動就會不順暢,容易凝固,最後造成腦栓塞。
糖尿病:會加速腦血管阻塞與血管硬化。
高血脂症:一般認為低密度脂蛋白(LDL)過量會增加中風的機率,而高密度脂蛋白(HDL)則有預防的效果。
香菸:統計顯示,抽菸會增加心肌梗塞、腦梗塞的機會,吸煙會增加2倍腦中風機率。
肥胖:容易併發高血壓和糖耐受異常,增加罹患腦梗塞的機率。
缺少運動適當的運動可以預防冠狀動脈疾病,降低血糖和血脂,也可以減輕體重,避免中風危險因子的危害。
紅血球過多:血球容積比過高者,會增加血液黏稠度,使血液循環不流暢,而增加腦缺血或梗塞的機率。
藥物:如口服避孕藥、興奮劑、減肥藥、迷幻藥、可能會造成血管收縮,而增加中風的機率。
壓力壓力是導致血壓上升的要素
季節性的影響:中風好發在冬天,因為天氣冷會使血管收縮,造成血管阻塞或破裂出血。天氣寒冷時,人的血壓容易升高,尤其是年紀大的人,在冬天時,不要處在溫差極大的地方;另外,吃太鹹的食物也容易使血壓上升。

耳中風的治療

如果有耳中風的症狀,需住院觀察,醫師會安排緊急電腦斷層CT或核磁共振MRI檢查,如確定診斷為急性耳中風,醫師會視病人情況安排抗凝血劑抗血小板製劑,如阿斯匹靈,或類固醇血液循環促進劑、或維他命B12來治療。

中風病人出院後要按時服用阿斯匹靈或抗凝血劑等預防二次中風的藥物。如有胃不舒服要提醒醫師加胃藥。要定期量血壓、血糖、膽固醇並紀錄,按時服用降血壓、血糖、或降血脂的藥物。多補充水分,注意季節變化,避免太冷或太熱時外出。要定期回診,如有任何不適要趕快回醫院。

**********
December 30,2008
焦慮、緊張、壓力太大 耳中風元兇
http://blog.roodo.com/tagh_stroke/archives/7967845.html


 雖然冬天氣溫降低,可能提高一點耳中風風險,不過耳中風真正主因還是來自壓力,龐大的壓力,加上睡眠不足,身體常處於疲勞狀態,血管就容易收縮,若為年長者,血管老化,更容易阻塞,耳中風風險也更高,當壓力得到紓解,血管就比較不會過度收縮,血管阻塞的機率就會慢慢下降。因此,唯有排除壓力,放鬆心情,才是治療耳中風的根本之道。


常焦慮、緊張、壓力過大,小心耳中風上身。中山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李宏信表示,雖然冬天氣溫降低,可能提高一點耳中風風險,不過耳中風真正主因還是來自壓力,龐大的壓力,加上睡眠不足,身體常處於疲勞狀態,血管就容易收縮,若為年長者,血管老化,更容易阻塞,耳中風風險也更高,當壓力得到紓解,血管就比較不會過度收縮,血管阻塞的機率就會慢慢下降。因此,唯有排除壓力,放鬆心情,才是治療耳中風的根本之道。

李宏信醫師解釋,就如同腦中風一般,耳中風也會因血管病變傷害內耳組織,症狀輕微者,可能出現暈眩或耳鳴,病情嚴重者,可能重聽,甚至可能影響身體的平衡感。李宏信醫師進一步說明,內耳由蝸牛體與半規管所組成,蝸牛體主管聽覺,當血管一旦發生病變,就有可能產生耳鳴現象,年紀越大,耳鳴現象就會越嚴重。若出現了重聽症狀而不予治療,患者可能就此失去聽力,可能會耳聾或失聰。

李宏信醫師解釋半規管構造,半規管為三條管狀器官所組成,這三條管狀器官相互垂直,方向也不一樣,如果血管病變影響了半規管功能,患者可能會頭暈目眩,若嚴重的話,患者甚至可能出現像嘔吐、身體失去平衡等症狀,有的耳中風患者連起床都沒有辦法,有眩暈症狀的患者常常苦不堪言,因為發病常沒有任何徵兆,如果患者在過馬路或駕駛汽、機車時發病,後果不堪設想。

李宏信醫師建議,除了調整生活步調,減輕壓力以外,耳中風高危險群或耳中風患者也可以盡量補充維生素B群,尤其是活性B1更有幫助。

李宏信醫師指出,治療內耳中風的原則有三大項,第一,可以使用清血藥物,以打通內耳血路。第二,利用神經活化營養劑使受損的內耳神經再度恢復功能。第三,想辦法阻止血管過度收縮,免得內耳因為缺血而營養失調。患者也要注意身體保養,若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也必須加以治療,避免耳中風惡化或再度復發。

文章摘自 :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4664077.shtml
*********
突發性耳聾不是中風 分類:醫療新聞 評論2007/11/02 01:55突發性耳聾不是中風

                                                                                                            黃威雄
http://tw.myblog.yahoo.com/excell-ent/article?mid=180&prev=2242&next=2234

以下是我寫的舊文章

最近又有人在炒 (耳中風) 這個老掉牙 而且似是而非的用詞

所以我又把它搬出來置頂 

最近媒體又開始出現「耳中風」這個似是而非的名詞,而且是耳鼻喉科醫師自己宣揚的。(第一則新聞 ,第二則) 心裡覺得相當不妥,想藉此機會澄清一下,以正視聽。

上面那則新聞所指稱的「耳中風」,正確名稱叫做突發性耳聾,它的臨床症狀跟中風有很大的差別,實在不宜借用中風之名,造成患者無端的聯想與恐慌。

首先,中風的病因很清楚,是因為腦部血管阻塞或破裂,造成腦組織損傷。

突發性耳聾的診斷定義是短期內(三天內為限)出現原因不明之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損失的程度必須是連續3個頻率大於30分貝。請注意原因不明這幾個字,也就是說找不到原因才能被診斷為突發性耳聾,既然找不到原因,怎麼可以輕率的告訴病人說是「耳中風」,使用中風這個一般人都熟悉的名稱,增加患者的不安?

其次,中風的治療一般很清楚,必須先區分出血阻塞,分別給予藥物或必要的外科手術。

突發性耳聾的藥物治療則相當混淆唯一較有共識的就是使用類固醇,其他治療方式眾說紛云,相當分歧。就連唯一有共識的類固醇也有不同給法,可以口服、針劑或中耳注射。

還有,中風是老年人的疾病,糖尿病、高血脂與高血壓的人容易發生。突發性耳聾患者年齡層並無集中現象,只有兒童很少發生,年輕人與老年人都可能罹患突發性耳聾。而且患者多無糖尿病、高血脂與高血壓等問題。

唯一可以扯上一點關係的,就是腦中風的區域可能剛好是管理聽覺的地方或聽覺神經的傳導途徑,連帶造成聽力急速下降,臨床症狀類似突發性耳聾的表現

突發性耳聾典型的症狀是原因不明的突然一側聽力變差,伴隨惱人的耳鳴,一部份人還會出先頭暈現象。它的治療有所謂黃金時期,一般指兩週以內,所以若有懷疑,應盡速就醫,以免延誤治療。

類固醇的治療可以口服、針劑或中耳注射。值得一提的是中耳注射的方法,過去對突發性耳聾的治療需要使用高劑量類固醇口服或打針,較容易出現使用類固醇的副作用,中耳注射由於是將類固醇直接打到中耳腔,可以使用極少的劑量就達到有效的治療濃度,近年來有相當多研究支持這種療法。目前美國正在進行這樣的大規模研究,以期確立它的療效。對於害怕類固醇治療副作用的患者,這是一項不錯的選擇。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lee&aid=3905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