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蕭邦擅模仿 「當音樂家糟蹋天分」
2010/03/21 00:12:40瀏覽660|回應0|推薦0

蕭邦擅模仿 「當音樂家糟蹋天分」
亞當.查莫斯基 2010/03/12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238834

 真正令人們瞠目結舌的,是蕭邦在模仿上的天分。他不只能轉換表情,連外觀都變了個樣,模仿學校老師或某個公眾人物時,幾乎完全認不出來。多年以後,法國名演員皮耶‧波卡基說,蕭邦當音樂家真是糟蹋了他的天分。 

【前言】
蕭邦是十九世紀音樂界一顆耀眼的星星,他短暫的一生交織著藝術與愛。歐洲著名歷史學家查莫斯基寫下蕭邦的感情世界、與創作樂曲的心路歷程,其中參考了蕭邦本人的日記、書信往來、與喬治.桑的日記,讓蕭邦的生活歷歷在目。

蕭邦擅模仿 「當音樂家糟蹋天分」

一八二三年二月,蕭邦參加了一場慈善演奏會,會後的樂評最後是這麼說的:

最新一期的《萊比錫音樂報》有一篇來自維也納的文章,報導說一位同樣年輕的業餘人士,名叫李斯特,以他彈奏胡梅爾一首協奏曲的精準、自信和聲調的宏亮而震驚全場。在這個音樂之夜結束之後,我們當然不必羨慕維也納有個李斯特先生,因為我國首都也有一位和他不相上下,甚至猶有過之、年少的蕭邦先生……

蕭邦本人倒不會羨慕這位維也納的神童因為正當小他一歲的李斯特被推上嚴酷的演奏家生涯時,蕭邦卻歡度了正常的童年就在同一年,他穿上單排扣藍色大衣的半軍事制服,高高的衣領上還有白色的一條槓,和其他學童一起升上華沙中學四年級。

他的身材自然算不上魁梧,但也不至於體弱多病或羞怯靦腆,還是班上人緣最好的同學之一。小弗雷自然樸實、毫不扭捏作態,很容易就交到朋友。他贏得了高年級的男孩—就像揚‧畢亞拉布拉茨基和提圖斯‧瓦奇恩霍夫斯基,分別比他大了五歲和兩歲—如長輩一般略帶保護色彩的友誼。不過以他為核心的,還有班上一票比較活潑的同學,例如杜明尼柯‧杰瓦諾夫斯基、尤利安‧馮塔納和揚‧馬圖辛斯基。

蕭邦有一種玩世不恭的風趣對荒唐可笑的事物有敏銳的觀察力,還有模仿的天分。他會畫刻薄的諷刺畫,挖苦波蘭人說法語或外國人說波蘭話。他彈鋼琴一點也不認真,會拿音樂開玩笑或搭配上滑稽的故事。不過真正令人們瞠目結舌的,是他在模仿上的天分。他不只能轉換表情,連外觀都變了個樣,模仿學校老師或某個公眾人物時,幾乎完全認不出來。多年以後,法國名演員皮耶‧波卡基說,蕭邦當音樂家真是糟蹋了他的天分。

儘管絕不放過任何玩樂的機會,蕭邦也非常用功,一八二四年七月學期末的時候,他和揚‧馬圖辛斯基共同獲得四年級大獎。不過真正的獎賞是應邀到鄉間和同學杜明尼柯‧杰瓦諾夫斯基小住一陣。

蕭邦家曾經短期造訪齊拉佐瓦‧瓦拉的史卡貝克家,除此之外,這可是蕭邦的鄉村初體驗。杰瓦諾夫斯基家的莊園薩伐尼亞,位在平坦的馬祖維亞平原,距離齊拉佐瓦‧瓦拉不遠,就在華沙的西方稍稍偏北處,這也是蕭邦一輩子在波蘭鄉下唯一熟悉的地方。這一帶的莊園並不富裕,這一點從莊園的宅邸就看得出來。薩伐尼亞的房子並未保存下來,不過恐怕也是服膺木材或抹灰磚造宅邸的一般型態;長方形的低矮平房,走的是古典風格,有一座列柱門廊。這些住宅通常一派優雅,在構想上有時甚至是莊嚴堂皇,但執行起來有時帶有鄉野風味。房子裡的生活也差不多,著重的是舒適;精緻的客廳裡會擺上一架鋼琴,但後陽臺可能有鵝晃來晃去。

把蕭邦送到薩伐尼亞去,其中一部分的原因當然是擔心他的健康。這時他恐怕已經感染肺結核,而且無論他的雙親是否知情,看得出夫妻倆擔憂不已。他帶了各種藥丸,飲食的規定非常嚴格每天要喝六到七杯橡實咖啡、各式各樣的藥茶、大量食物、少許甜酒、熟透的水果,不過一口麵包都不能吃,讓他非常苦惱。

但這可沒減低了他的玩興,他的家書裡寫滿了種種新鮮的經驗所帶來的刺激。從華沙帶來的書他差不多都沒翻過,儘管他常常彈琴,在鄉下這段期間卻沒寫什麼曲子。他的時間大多在戶外消磨,和他的朋友杜明尼柯到處跑,坐馬車遊遍附近的鄉村,到他們朋友揚‧畢亞拉布拉茨基家裡去玩(離他爸媽的莊園沒多遠),甚至還騎馬。「別問我騎得好不好,」他寫信對華沙的一個朋友說,「但我真的有騎馬;意思是說馬不管到哪兒都慢條斯理的,而我膽顫心驚地坐在馬背上,活像大熊背上的一隻猴子;我還沒墜過馬,因為馬兒懶得把我摔下來。」 這沒什麼可驚訝的,因為杜明尼柯的姑姑路德薇卡‧杰瓦諾夫斯基小姐正用韁繩牽著馬呢

蕭邦的家信大多寫成《薩伐尼亞信使報》的形式和標題,這是模仿《華沙信使報》,同樣採用國內新聞、國外新聞和社會新聞的排版方式。報紙照例要審查人員蓋印,這時就由路德薇卡小姐代勞。《薩伐尼亞信使報》充滿了學童的幽默風趣,詳細報導他鼻子上棲息了多少隻蒼蠅,淘氣地描寫農家的動物如何打來打去,以荷馬的風格陳述僕人之間的爭吵,報導家裡養的貓種種行為不檢之處。在鄉村生活裡,猶太商人無所不在。報上也大量描寫他們彼此如何往來,可想而知,蕭邦對他們必然極盡揶揄嘲諷。不過從《薩伐尼亞信使報》也看得出他諷刺、誇張的幽默感,和他喜歡自我解嘲的脾性。關於梆肖的記載:

本月二十六日。梆肖先生造訪葛羅布村。這個充滿異國風情的地方,在種種風光和奇景之中,他看見了一隻(進口)豬,這位傑出的旅行家有好一會兒整個人都看呆了。

梆肖先生給蚊子整得很不舒服,偏偏他在薩伐尼亞遇上的蚊子簡直多不勝數。蚊子把他全身上下都叮遍了,幸虧鼻子倖免於難,否則只怕會變得比現在更大。

本月一日。梆肖先生正在彈奏〈猶太人〉(根據一首猶太舞曲的主題才剛作好的一首馬祖卡舞曲)的時候,杰瓦諾夫斯基先生正和他的一個猶太佃農談事情,順口請他對這位年輕猶太大師的琴藝發表意見。摩西走到窗前,高聳的鷹勾鼻伸進房裡聽了半天,接著表示如果梆肖先生要在猶太婚禮上表演,至少能賺到十個塔勒。有了這番話的鼓舞,梆肖先生開始努力研究這種音樂,誰知道他哪天會不會全然醉心於這種藝術。

十四歲的男孩覺得鄉間生活的一切都新鮮有趣,不過最讓他著迷的,莫過於種種陌生的聲音。過去他唯一聽過的通俗音樂,是華沙街頭音樂家表演的民謠和舞曲。不過當他聆聽農家女孩唱著情歌或怨曲、老婦在農田吟唱、村子裡客棧傳出的飲酒歌,一個全新的音樂世界在他眼前展開。九月回到華沙時,他腦子裡全都是這些新穎的和聲

(本文轉載自亞當.查莫斯基新書《為了藝術為了愛,蕭邦》,中文譯本由博雅書屋出版)

相關文章蕭邦當鋼琴老師:應該用手指歌唱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lee&aid=387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