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不要養出一個啃老族,成為你一輩子的重擔》
2020/02/27 14:13:34瀏覽278|回應0|推薦0

《不要養出一個啃老族,成為你一輩子的重擔》

 


我們這個世代,出現了「啃老族」、「繭居族」這樣的一群年輕人,

雖然每個時代也都有,但是現在這個時代,為數卻是愈來愈多。

你知道為什麼嗎?

其實答案很簡單,正是讓孩子往這個方向發展的父母,在這個時代也愈來愈多了。

 ⋯⋯


但是有哪對父母故意要養出一個無法養活自己、甚至足不出戶的孩子,

成為自己一輩子都必須背負的重擔呢?

當然沒有,然而事情怎麼會變成這樣?

其實關鍵的答案;

高靈說;就在於你養的孩子有沒有「金錢觀念」。

 


你知道嗎?現在的小孩子,很多是沒有「金錢觀念」的。

所以其實很多家庭裡的小孩,將來都是成為啃老族、繭居族的高危險群。

但這裡說的金錢觀念,有更深層的意涵,

不是表面上的會存錢、有理財觀念這些東西而已。

 


用另一種方式說,你的孩子對於金錢的「觀念」,會讓他將來出社會時,

變成一個「長眼」的人,還是「不長眼」的人呢?

你的孩子對於金錢的「觀念」,會讓他將來面對壓力時,變成一個能往前走的人,

抑或是逃避開溜的人呢?

 


原來孩子的未來,跟他的「金錢觀念」這麼有關係!

這就是今天要與你分享的人生智慧。

 


人們常常認為,時代的觀念是一直在進步的,特別是對於小孩子的教育理念,

更是新一代會比舊一代更有愛、更開明。

然而在地球教室裡面的任何「理念」,其實都像太極的「黑」與「白」,

如果沒有另一端去平衡它,你覺得再正確不過的,也會產生出始料未及的弊病。

 


現在年輕一代的台灣父母親,是在社會已經富裕起來的環境中成長的,

他們講究生活品質、接收資訊廣泛、支持「愛的教育」以及「讓天賦自由」的理想。

也就是說,年輕一輩的父母不管錢賺得多或少,對於孩子的教育,

普遍希望可以盡量讓孩子快樂的成長,以及得到個人特質的開發。

所以他們很樂意在這些方面投注較多的資源。

可是如果以太極來比喻,這個「白」如果沒有另一個「黑」來平衡,

你的孩子到後來出現的問題,會是讓你難以處理的。

 


想想看為什麼會有「富不過三代」這句話呢?

在富有的基礎上被培育的下一代,為什麼不是更好,反而是一代不如一代,

最後甚至會消蝕了這個富有?

 


就像有人雖然家境小康,可是也會省吃儉用,

送孩子去上才藝班、夏令營、甚至是最符合時代潮流的說話課、小小理財班...。

這麼有眼界地在培育孩子,不就跟那些菁英家庭差不多了?

你的希望,當然是自己的孩子將來可以健康又優秀,出去社會更有競爭力。

但你可能不知道,你也許已經在無形當中,培養出一個「假性的富二代」了。

這個假性的富二代,家裡其實沒有真正的大財富可以當他的靠山,

可是他卻對金錢,失去了「生存層面」的瞭解。

 


什麼是「生存層面的瞭解」呢?

簡單說,就是體認到「金錢」這件事,其實蘊含著很多為了生存,

所需要付出的辛苦、忍耐與學習。

 


有一個繭居族向他的母親要錢,他要買一個網購的東西。

他的父親說:「除非你把你的函授課程通過,我才會給你買。」

然後那個繭居的孩子就開始發飆,在房間裡摔椅子、摔桌子,氣憤的對雙親吼叫:

「你們拒絕,其實是因為你們討厭我沒有出去工作。

我沒有錢,你們就用錢來控制我...。」

 


父親賺來的那份薪水,除了一半要繳房貸之外,

還有其他的開支、修繕、需要預先準備起來的保費等等...。

這些要怎麼去分配、規劃,才能夠讓一個家可以順利的生存下去呢?

甚至於怎麼刷卡會比較划算、哪裡的折價券比好用?

一個家庭都是要這樣算來算去,才能夠經營下去的。

可是這些事情,這孩子通通都不知道。

他認為爸爸說「你要做這個,才能夠給你錢」叫做「用錢控制我」,

可是,如果這叫做被錢控制,試問任何人為什麼不去對老闆吼叫同樣一句話呢?

 


因為那叫做「工作」,「工作」才能夠得到金錢。

爸爸媽媽在外面也必須作老闆需要的事情,才能夠得到金錢,

這不是叫做「人家用錢控制你」。

應該是說,本來就沒有白拿的東西,社會、家庭要運轉,每個人都必須要有一定的付出。

 


雖然你的孩子不是繭居族,但是高靈說,台灣現在有很多在中間收入以下的家庭,

就是必須這樣精打細算,才能夠生活的。

可是他們的孩子,很多都並不知道父母親的辛苦,

因為他們的父母親也在經濟起飛後的社會中長大,更懂得生活品質,

也想要給孩子這樣的生活品質。

所以無論有錢沒錢,還是很想要讓小孩快樂的長大,可以去挖掘出自己的興趣與天賦。

因此他們多半不吝惜擠出金錢去讓小孩學這個、學那個、體驗這個、見聞那個...

可是孩子就變成了,不知道「金錢」所蘊含的另一面的意義了:

「金錢」必須是一個人在社會上工作時,遇到各種挑戰和壓力,

他不能逃避,必須學習去克服、去超越,才可以擁有的。

 


所以現在的孩子,你若問他什麼是金錢,大多會告訴你:

「錢好重要,有錢才能夠讓我買想買的東西、做想做的事情。」

可是幾乎沒有孩子會這樣回答吧:「錢就是我必須去做別人希望我做的事情、

在裡面學習忍耐與不逃避,把事情做好,才能夠得到的東西。」

 


你覺得沒有小孩子會這樣回答嗎?其實以前是很多的。

在貧窮的年代,有許多孩子雖然要什麼沒什麼,可是當他看到父母親為了養活一家人,

是如何艱辛、勤勞地在討生活,甚至他自己也要從很小就去幫忙賺錢養家。

他就知道為了存活,無論遇到什麼挫折、困難、限制,甚至是不合理的待遇,

他都必須去適應、去克服、才能享受到完成工作,拿到一筆金錢的幸福。

所以在貧窮的年代,在很多孩子心中的「金錢觀念」裡面,

確實是包括著要辛勞、要流汗、要忍耐、要長眼的。

 


文章一開頭我們說:你的孩子對於金錢的「觀念」,會讓他將來出社會時,

變成一個「長眼」的人,還是「不長眼」的人呢?

你的孩子對於金錢的「觀念」,會讓他將來面對社會時,變成一個能往前走的人,

抑或是逃避開溜的人呢?

相信闡釋到此,你已經稍微瞭解到為什麼一開始即說,

現在的孩子,其實很多是「沒有金錢觀念」的。

 


這一代的孩子的發展危機就是「眼高手低」。

他們比以前貧窮年代的孩子,好像懂得更多知識、接觸過更多事物,

可是有許多人(當然不是全部),當你放他們在實際生活去做人做事的時候,

他們卻變成了最不長眼、又最不想付出的一群。

例如說,他們可以在父母親帶他到一些場合,跟親友一起吃飯的時候,

只忙著低頭傳送IG和玩手遊,對於在座的所有人;包括辛苦工作在為他服務的服務生,

完全視而不見。

那麼他們雖然小小年紀就去過了東京、倫敦、莫斯科…,

可是一上桌就把所有人都給得罪光,自己卻不自知。

 


他們只被鼓勵著要去實現自我、發揮才藝,卻不知道將來出社會以後,

要勝任一件工作的先決條件,是要能夠真的意會到,此刻是什麼場合?

別人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誰正在觀察他?潛規則又是什麼?

於是他們往後進入職場,就可能連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沒有;

既無法察言觀色、也總是輕率地就以自己的立場去看不慣人家,

跟人家「合則來,不合則去」。

所以雖然他覺得自己很行,卻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處處被打回票、處處踢到隱形鐵板,

然後他就很自然地責怪他人、責怪公司、責怪體制…

可是另一方面他也就愈來愈想逃開、愈來愈不想去接觸這些人、事、物…

那這不是培育出了「溫室裡的花朵」了嗎?

 


沒有父母想要把孩子培育成「溫室裡的花朵」,但是很多父母卻不自覺地正在這樣做。

你送孩子去拉小提琴、送他出國遊學...送他學這個學那個。

可是,這些所有的學習,都缺少了學習一種最重要的功課去平衡它,

這個功課就是去讓孩子體會到,更完整意義的「金錢觀念」。

 


以前徵兵制還存在的時代,總說「男孩當兵之後才會真正成為男人」,

還說「合理的是訓練,不合理的是磨練」。為何有這些說法?

因為當兵的環境也就像現實的社會,你會看到有的人真的很混,卻只靠拍馬屁,

就能生存得比你好;你會看到有的人就是比你有背景,所以可以得到涼缺;

有的人脾氣大、腦筋笨,可是他偏偏就是你的學長、班長,可以罵你、指揮你、管你,

你就是必須讓他開心...。

那在這裡面,你要怎麼生存?你要怎麼平安退伍?甚至你要怎麼做還可以過得好一點;

還可以有餘裕,在軍中繼續念你的托福,準備你的研究所考試?

 


當兵的人會知道面對這些現實,已經不是「對」與「錯」的問題,

如果要生存得好,並且能夠為未來鋪路,就必須要去認清既存的規則與潛規則,

在裡面想得遠一點、看得深一點、長眼一點、覺察一點;

不可以衝動、不可以喪志、不可以據理力爭、但也不可以只是退縮;

要有方法、要會靈活、要能忍耐、要善等待...。

所以當兵這種事情,好像很叢林、很生存遊戲,可是它卻可以讓一個一直在家庭、

在學校被呵護著的學生,從溫室的小花變成具備「生存智慧」的社會人。

 


這樣說,並不是在推崇過去,而是在提醒我們大家,

社會富裕之後所認為的「對的教育」裡面,也會有它的「偏」。

現在因為很多父母親,不知道有這個「偏」,

所以所培養出來的小孩,已經愈來愈具有成為啃老族或繭居族的個性與特質了。

 


什麼是「具有成為啃老族或繭居族的個性與特質」呢?

就是一遇到他討厭的、有壓力的、覺得會犧牲他喜歡的東西的事情,

他就想要拒絕、躲避、拖延。

因為他對於任何挑戰,都沒有「非面對不可」的理由。

他心裡總有個潛在的靠山,在讓他這麼想:

「反正家裡也很穩,我是絕對餓不死的,就算辭掉工作也不會怎麼樣,

回家吃爸媽的頂多被唸,比待在這家公司好多了。」

所以很多他該面對的問題、該學習去瞭解的事情,他就逃掉了,

他就無法去做他人生該做的功課了。

而就算先不講「人生功課」這個大議題,他至少就逃掉他面對社會該學的功課。

 


所以一個有大好前程的年輕人,為什麼最後會演變成足不出戶的繭居族呢?

就是因為他覺得出去外面要跟人家面對面,會有很多狀況令他討厭;

跟人實際相處在一起時,也總會有很多問題,

於是每次經歷這些壓力的時候,他都是選擇逃避。

那他在逃避他自己知不知道?

他知道,所以他也會愈來愈覺得自己是個沒有能力的人,

同時也覺得外面的世界愈來愈可怕。

在這樣的惡性循環裡面,他的心態就愈來愈退縮,愈來愈不去跟外界有真實的互動,

最後終於成為了繭居族。

 


像在日本的新聞報導裡,有很多繭居族可以一窩在家裡就是二、三十年,

而且真的打算一輩子這麼過下去,很多人聽了總覺得不可思議。

其實他們真的覺得外面的世界很可怕;

只要一出門碰到一點小小的狀況,他都會覺得壓力山大。

這就是因為從小到大,只要遇到壓力他都是逃掉,而沒有透過面對這些壓力,

去打破自己的既定觀念,學習如何處理與面對,讓自己的能力提升的緣故。

於是隨著年紀漸長,他面對壓力的能力反而日漸萎縮,

例如三十歲的時候,他面對壓力的能力已經退化到跟小學生一樣了。

 


現在這個現象,在台灣一般的大學生裡面,也看得到了。

明明他已經十九、二十歲,開始出社會打工或工作,EQ卻像個小朋友一樣。

當然他知道自己已經成年了,也要維持一個「像大人」的面子在那裡,

可是實際上面對壓力的時候,他們內心真實的OS---

那些心情和心態,其實根本跟國小學生是一樣的。

所以當他們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可以沒有一句話,突然就不告而別,什麼手續都沒辦,

人資怎麼摳電話他都不回。

但是你不用覺得很誇張,也不要嘲笑他們,因為這些年輕人在做這份工作的期間,

其實一直在累積他害怕和想逃的情緒,所以每天去上班的時候,心情都是很煩躁的。

所以當隨便的「最後一根稻草」飄下來時,他就做出直接消失,無法再忍一秒鐘的行為。

 


成為繭居族的人,到後來心態還會更扭曲。

當他沒能力到一個程度,開始覺得自己的人生很糟的時候,

他會把他人生發展成這樣的一切原因,都歸咎於父母親。

也就是他不敢對外面的世界吭一聲氣,但所有的力氣就會開始拿來攻擊家裡面的人。

高靈說,如果你們家有這樣的情形,你們家還會是得到癌症的高危險群,

因為癌症就是自己的細胞在攻擊自己。

 


這是宇宙的那個「∞」的原理:

你的外在生活是某個模式,那個互動的能量流回到你的內在,

就會型塑你的身心,讓它也成為同樣的模式。

所以對於家裡有繭居族的家庭而言,

有的成員也會開始在身體上產生「自己人攻擊自己人」類型的疾病。

於是不只是外在的生活是個地獄,連自己的身體也變成一座地獄了。

 


你們家的小孩子有沒有這樣子的跡象?

父母是要去觀察的。

而你也要知道,造成這種狀況,父母親自己的責任是最大的。

也就是說,雖然你們家可能有一點錢,算是小康或中產階級的家庭,

可是有了這些錢而不會正確使用,說不定反而害了自己,

因為你們用錢在小孩子身上的方式,讓他們的能力萎縮了;

而他們萎縮了,就會變成你們自己永遠的負擔。

 


所以你要怎麼教育孩子呢?現在我們就要來平衡這個太極的黑與白了。

 


首先,你要讓他還在學的時候,就利用寒暑假去打工,賺取所有他下在學期,

自己想要用於玩樂的零用錢。這樣他就會認識賺錢的辛苦、以及辛苦之後的甘甜。

而這些他賺來的錢,你就要讓他自己有自由去規劃、去使用,

那他就會開始有「金錢觀念」。

並且他對父母親也會開始有同理心:

「原來我的父母出去上班,也是這麼辛苦地在賺錢的。」

他就會去反省自己以前對父母親的一些態度或想法,更瞭解父母親的心情,

而這裡面就自然會開啟由衷的「感謝」與「反省」。

 


甚至於他就會對自己的未來想得更多:

「那我如果說要讓父母供應我金錢,繼續念上去,我的目的是什麼?

我能不能對這個負責任呢?如果我不是真的很想要念,

只是想要先有一個假目標以後再說,那會不會到最後根本浪費了這些時間和金錢?

還是說我應該想想自己真的比較想做什麼,也許不一定是唸書,

但是我可以至少不要成為家裡面的負擔?」

 


其次,你要經常告訴他,等他出社會工作以後,他就要完全獨立,

去負責自己生存、生活所要、所需的一切,父母親不會再有金錢上的供應。

 


那麼當他從學校畢業,不再升學,開始工作以後,

所有他需要的食衣住行、娛樂、進修等等的費用,父母親就要讓他全部自己去賺取、

去規劃、去負責。


不要有那種「這個爸爸幫你出一半好了」、

「那個媽媽先借你,等你賺錢再還我」等等的「心疼」和「心軟」。

如果你有這個決心,事實上你會發現,你不會等到他畢業的那一刻,

才突然把他「放生」。

你會在他還在學的時候,就狠下心一步一步地推動他,

讓你的孩子在對金錢有需要的時候,有機會體驗「當兵去」的壓力與成長。

 


也就是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些金錢你會用來栽培他,

有些金錢你卻會用來製造他被磨練的機會,然後你也會很早就告訴他,

等到他工作的那一天起,你就不再給他金錢了。

 


如果你有這樣做,孩子其實是不會抗拒的,因為你的理念與作法是一貫的,

並不是突然間一百八十度大轉彎,讓他沒有辦法準備。

可是當你能夠這麼做,你的孩子就會在這些自己去賺錢的磨練之中,

對「金錢」的意義有著很深刻、很豐富的體會。

他會知道「一份薪水」所包含的,是那麼地多;

「一份生活」---即使是很簡單的---所包含的付出,也是那麼地多。

 


那麼你的孩子就會變得更成熟,他就會去開創他的未來,而不會變成啃老族或繭居族了。

 


其實,上「心靈成長課」的真義也是這樣,不是來這裡美美的清談高遠心境,

老師要教你的就是如何去面對你人生有壓力的部分,用智慧去解開它、通過它。

當你通過了以後,你就會有一種喜悅;這種喜悅就是像日劇在演的:

主角在故事的最後一邊咬著飯糰,一邊流下眼淚的心情。

為什麼會有那喜極而泣的眼淚呢?

就是因為你知道你終於穿越了自己的恐懼,勇敢地經歷了某些事情,

你知道自己已經脫胎換骨了!

所以即使是白飯,此刻吃起來卻是特別的香。

 


通過壓力而終於成長起來的感覺,是特別的踏實的。

這個踏實是你已經可以告訴自己說:

「我知道我是有能力的,我行的!我是可以往前走的,我的未來是可以『不是夢』的!」

 


而真正的佛學,也就是在教你怎麼踏踏實實的生活,

然後在踏踏實實的生活裡面去一直看見地獄和天堂;

然後當你願意總是選擇往天堂的道路,去克服在你面前的功課,你就會逐漸累積智慧,

開創出天堂般富貴的、又是利己利他的人生。

 


所以你不要一直睡著,去跟著這個社會的情緒走、或是跟著人家的價值觀去追逐,

人家有什麼你也要有什麼。例如現在環島很酷,你就也要去環島;

等一下當Youtuber很盛行,你就也想來拍個影片玩玩...。

人來地球上投生,不是為了沾沾這些東西的。


人來地球上是為了面對你自己實際的問題,去處理和解決,然後一步一步讓智慧走上去。

而當你有這樣一步一步走上去時,你會發現你的內心有很紮實的喜悅、很深刻的開心。

因為你會看到人生已經愈來愈沒有什麼可以讓你害怕、恐懼的東西,

你已經愈來愈有能力去給你自己真實的幸福了。

 


走這條路所得到的大大小小的體會,都真的是大大小小的「開悟」!

小的開悟,你就跟以前的你不會再一樣了。

大的開悟,則會讓你成為所謂的「大師」,或是「活佛」,去引導更多人走向開悟。

 


最後做一個總結:

 


現在還是暑假期間,剛好可以讓父母親們思考與覺察:

「我是用什麼樣的觀念來安排孩子的假期,以及怎樣去讓孩子使用金錢」。

只要記得,隨著孩子年紀漸長,你一定要讓他逐漸學習「獨立」;

而獨立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金錢」的賺取與使用。

所以還在學的時候,你就要讓他有多一點自己去賺錢的經驗,

然後自己去決定這些金錢的運用。

然後等到他出了社會,你就要讓他完全靠自己去賺錢、完全靠他自己去負擔他的生活。

 


就像老鷹將小鷹逐出巢去,逼迫小鷹去面對大自然,其實這才是成熟的愛。

大自然會打雷,或許也會下雨,可是它才會讓小鷹體驗到牠自己,

有能力自己飛翔的喜悅。


from:https://blog.xuite.net/mark001tw2009/twblog/588736698-%E3%80%8A%E4%B8%8D%E8%A6%81%E9%A4%8A%E5%87%BA%E4%B8%80%E5%80%8B%E5%95%83%E8%80%81%E6%97%8F%EF%BC%8C%E6%88%90%E7%82%BA%E4%BD%A0%E4%B8%80%E8%BC%A9%E5%AD%90%E7%9A%84%E9%87%8D%E6%93%94%E3%80%8B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iveman&aid=131855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