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要成為一個偉大的媽媽! 其實這都是為了滿足自己「內在的缺愛小孩」罷了
2019/05/21 15:03:39瀏覽428|回應0|推薦0

~『任何孩子都會自然地渴望自由意志,以及精神獨立,但媽寶不希望孩子擁有這一點。媽寶意識層面可能會悲傷,潛意識裏聲音就是:孩子不能離開我,這樣我就能永遠付出,永遠享受偉大的犧牲感了!』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溺愛」是父母的心理需求,而不是孩子的成長需要,

溺愛縱容孩子,既毀孩子,也毀自己,

問題在於,既然都知道溺愛不好,為什麼還有很多父母對此趨之若鶩?


其實每個人潛意識裏,都住著一個「內在小孩」。

父母在真實世界裏如何對待孩子,基本上取決於「內在小孩」向外的投射。


如果一個媽媽的「內在小孩」是豐盛的充滿愛的,

那她自然就會看見孩子真正的需求,並且給予。


如果這個「內在小孩」是缺愛的,

在某些方面相當匱乏,那她就會把這個「匱乏部分」,全然投射給真實世界的孩子。


舉個例子。

比如你小時候經常被虐待,被忽視,這種不幸的童年,就形成了你「內在的缺愛小孩」。


後來,你當了媽媽,你看見孩子就有一種付出欲,恨不得什麼都幫他完成,感覺怎麼愛都不夠——也就是所謂的「溺愛」。


你會有一種強烈的犧牲感:我要成為一個偉大的媽媽!

其實這都是為了滿足自己「內在的缺愛小孩」罷了。


當媽媽很溺愛孩子:每次孩子想自己洗衣服,媽媽就來一句:

「你洗不乾淨還浪費水,還是我洗吧。」


當媽媽生病了,孩子試著關心,結果得到的回應是:

「沒事,讀書考試第一,你看書去吧。」


當媽媽內心極度缺愛,所以才會通過過度犧牲自己,來過度滿足孩子。

而這種一味地付出,也在間接地滿足媽媽自己「內在的缺愛小孩」。


至於孩子的真實體驗?只有束縛,沒有愛。

被溺愛的孩子,和不被愛的孩子,其實本質都一樣——沒有得到真正的愛。


我們覺得被溺愛一定是件很幸福的事。

其實不然,它只是父母們的遊戲——孤獨的自我犧牲。

孩子被這種「假愛」吞沒後,會偏向兩個極端。

一個是成為「家庭吸血鬼啃老族」。

二是長大後還是個巨嬰。


其實任何孩子,都會天然的渴望自由意志,以及精神獨立,但他媽媽不希望他擁有這一點。

媽媽意識層面可能會悲傷,但潛意識裏聲音就是:

寶寶不能離開我,這樣我就永遠付出,永遠享受偉大的犧牲感了!

最終,孩子連基本的意志都沒有形成,自然做事無定力,當啃老族也心安理得。


當孩子被溺愛控制,他就會活成「愛恨糾結體」:

人性中的愛多少都有ㄧ些功利性,溺愛就更別說了,它暗藏的終極目的,

就是為了控制孩子,按父母意願行事。

比如交男女朋友、逼婚逼生、管你大學讀什麼科系,

人生大小事什麼事都插一手。


而孩子,大都選擇服從——畢竟父母付出這麼多,實在太內疚了。

這一點,媽寶男就體現的淋灕盡致。

他們口頭禪是:「我媽養我多不容易啊!你就不能孝順她一點嗎?」


其實呢,媽寶男內心非常痛苦,他既愛媽媽又恨媽媽。

糾結不輕的愛,大都源於愧疚,恨,是因為媽媽的控制,以及他渴望自由而不得。

你說,「溺愛」這東西,是不是很毀人。


一個媽媽追著孩子餵飯,友人說:「孩子這麼大,不用媽媽餵了。」

「我孩子挑食,我不餵啊,真怕他餓壞了。」

「放心,要是哪個物種連餓了都不知道吃東西,早滅絕了。」


幾經勸說,這媽媽決定試一試。

果然,不到一個月,孩子不但能自己吃飯,還不挑食,什麼都嘗嘗,有一種終於解放的感覺。

而這時,媽媽反而流露出一絲焦慮,總覺不妥。

媽寶這種心態這就是沈浸在「自己滿足自己」的犧牲遊戲。

沈浸在這種偉大的犧牲感裏,自然無法看見孩子對獨立意志的渴望。


而父母想走出「自己滿足自己的犧牲遊戲」這個困境,

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向外觀察,以及向內覺知。

向外觀察:

孩子的真實需求是什麼?他想要什麼樣的成長體驗?

愛,是如孩子所是,而非如父母所願。

向內覺知:

拿自己的童年,與孩子的現在做比較,問自己,我究竟是在滿足誰?

買一大堆玩具,倒底是「我」想要,還是孩子想要?


只有區分出這些,你才能真正看見一個孩子的所思所感。

而看見,是一切真愛的前提。


文字:陳曼堂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iveman&aid=126851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