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5/14 15:11:22瀏覽485|回應0|推薦0 | |
別把孩子當工具!研究證實:控制慾愈高的父母,兒女永遠無法獨立文 / 魯皓平 2019-05-133每一對為人父母的家長,無不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夠飛黃騰達,冀望在各式安排的教育和薰陶下,在人生中大放光彩。然而,揠苗助長、過度管教、總是希望兒女跟著爸媽期望走的生活,卻其實從未想過,孩子真正想要的未來。
教養的問題左右著一生,過度控管也讓下一代永遠無法真正獨立,《自我驅動的孩子》(The Self-Driven Child)一書作者、臨床神經心理學家威廉(William Stixrud)便從他多年來的經驗研究、分析,找出了每一個家庭,在生命中應該給予孩子的正確位置。
1、了解控制權
真正的控制,並不應該是把孩子永遠的掌握在手中,而是透過輔佐和建議的角度,從一個有經驗的立場去指引與領導。
在專家的研究中發現,有太多的父母憂鬱、焦慮,都與孩子不聽管教有關,但他們卻不知道孩子也背負著極大壓力。
他認為,兩代之間的相處就應該像是個「零和遊戲」,即一方有所得,其他方必有所失,如何相互應對、協調非常重要,過度管教或徹底放任,往往不會帶來好的結果。
千萬不要成為所謂的「直升機父母」,這意指過份照顧、擔憂、關心孩子的爸媽,他們就像個直升機,孩子走到哪就飛到哪,偵查孩子的行蹤、避免危險,以便隨時當個空降部隊解圍。
但如此「追求完美」的做法只是讓孩子更憂鬱、焦慮,小孩未來也會對人生感到不滿,這類充滿控制欲的家長往往不能聽進他人建議,直到發現錯誤已來不及挽回。
2、做你孩子的顧問
專家強調,「我們建議世上所有的父母,都應該把自己視為顧問,而不是孩子的主管或老闆、雇主的角色,那都只是你一廂情願的想法。」
作為一名顧問,你的角色不是強迫任何人做任何事情,或限定對方一定要怎麼做,而是從旁觀者的立場,幫助孩子理解他自己想要成為怎麼樣的人。
「家長們都應該意識到:這是孩子的生命,而不是家長的生命。」
畢竟無論如何,父母的生活經驗總是比孩子來多,也從過去的歷練中汲取教訓。
父母的作用是提供幫助而不是強迫幫助;
不是認為一切都太重要而不容許失誤──
有時候犯錯也是好的,這樣孩子才能夠從錯誤中成長。
3、讓孩子自己練習做決定
專家建議,父母應該從小就讓孩子有自己的決定權,就像是從小問「你要穿紅色衣服還是黃色衣服?」並試著讓他們自己選擇。
比起自幼就幫孩子決定好生活中的所有大小事,倒不如讓他們練習替自己的人生做主,因為在未來勢必有科系選擇、職業興趣等更大方向的考驗,父母應該在這些選擇上指點,而不是強迫──否則若過得都不是孩子想要的人生,他們可能永遠沒辦法獨立。
「直到孩子上了大學或真正成年,就能真正放手讓他們決定。」專家說,
「對孩子真正有用的幫助方式是尊重他們,他們有自己的思考、有自我的目標,在父母的支持下,在心底會更加安定。」
4、父母要當個安定的存在
專家說,當一個領導著沒有焦慮或憂鬱的情緒時,他所引領的團隊往往會比較成功,因為當保持冷靜時,遇到任何狀況都應該能沉著應對,特別是在孩子茫然、無助、恐慌時,一股最堅定的力量。
焦慮往往具有傳染性,若能穩定思緒、引導明確方向,對孩子來說是無比大的助益。
「當失敗時鼓勵孩子繼續堅持下去,他們也許會持續努力,這對比考低分後就責罵的影響,結果會差很多。」
5、學歷永遠不是一切
無庸置疑,對於某些家長來說,孩子的學歷是他們此生最在乎的事情,傳統認為考了一個好學校不僅對名份有幫助,也是家庭親戚們在茶餘飯後小聚時,最能引以為傲的議題。這讓孩子總是被父母逼著讀自己不想念的學校。
專家說,「這一切都是妄想,絕對不是進了一個理想中的大學後,代表這個人未來就必定會成功,而成功的定義更絕對不是用學歷來論斷。」
這刻板印象一部分來自於社會文化、一部分來自於父母,這導致許多孩子背負著極大的社會壓力,甚至對心理產生極大影響。
他強調,父母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培養健康的大腦,和引導孩子維持強烈的自我意識,
絕對不是把錄取名校與否當作幸福指標,甚至是成功人生的黃金門票。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