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0/25 09:01:28瀏覽9531|回應2|推薦9 | |
一直以來,美國是世界最大的生産基地、最大的消費市場、也是接收外來投資最多的國家。然而此龐然大物,近年越來越顯出英雄遲暮之態,讓人頻生“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之問。到底它是僅感微恙還是病入膏肓?它目前的困境是經濟的正常起伏還是体制的窮途末路?我在這裡權充一囘化驗員,檢視一個美國經濟的“組織切片”,樣本取自最重要的經濟器官之一——汽車工業,觀察的重點則在於集美國人最引以爲傲的自由、公平、法制和民主諸項之大成的工會。 (一)美國的工會是什麽 在介紹美國的工會之前,我們先弄清楚所謂工會到底是什麽。在人類生産活動中,依據資產的所有權,從事生産的人員分成了兩個營壘:擁有資金和設施的業主,即資本家;為業主提供勞力以換取薪資的雇員,即工人。二者共同完成生産之過程、達成生産之目的。在這種關係當中,業主掌握著生産所得利潤及其分配權,雇員處於先天的弱勢,非團結一致不能維護自己的權益。工會即是這種團結一致的結果。 既然工會的宗旨是代表廣大工人的利益,那麽這個組織絕對不可以有任何政府、政黨或財團背景,也絕對不能接受任何其他組織的資助或捐贈,其運作所需經費必須完全來自它所服務的群體,否則就失去了政治和法理上的立足之地。所以,美國的工會和一個自由發起、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公司沒有任何兩樣。實際上,美國的工會就是一個“經紀人”,代表僱員和雇主討價還價,解決各種爭議,周期性地簽訂勞資雙方的集體合同(Collective Contract);工會在企業中的發起和運作受相關法律的規範和保護;工會的經費由會員的薪資中按比例收取。 (二)美國的工會是如何運作的 在美國,你要想在企業中白手起家建立全新的工會實屬狂妄之擧,儘管沒有任何法律阻止你這麽做。美國市面上早已有了形形色色歷史悠久的各類工會,分別針對不同行業的不同群體,任何尚無工會的機構一定會成爲它們圍捕的獵物。 當一個工會著手進入一家企業時,自然一早就選定了自己服務的對象,即準備吸納的群體,比如説,這個企業所有的生産綫工人。需要説明的是,由於工會在立意上就和企業業主對立,所以企業的股東自然會自外于工會;而企業的一部分特殊雇員,比如高層管理人員,雖然可能不是股東,但代表著業主的利益,所以也不會成爲工會羅致的目標。此後,工會竭盡所能在這一群体中發展會員。在這一階段,就算這個群體中的所有工人都加入了工會,工會仍然沒有資格代表這些雇員和業主談任何事情,雇員也無需向工會繳納會費,因爲工會入主一個企業是需要政府的相關部門正式認可的,這一認可的關鍵過程就是投票:當加入工會的人數佔到該群體的一定比例時,工會就可向政府的相關管理部門申請舉行投票。投票由政府部門組織和監督,投票人即是該群體中的所有成員。如果贊成工會進入企業的票數超過投票總數的一半,工會就成爲該群體的法定代表正式進場;任何雇員,包括那些沒投票和投了反對票的,都必須服從工會的管理。可以看出,這和國家的政黨通過選舉得到執政權的過程基本一致。這時候,所有工會所轄雇員必須按比例向工會繳納會費,比如,每工作40小時向工會繳納2小時的薪酧,如同國民向政府繳納所得稅一樣。 工會進入企業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代表雇員和業主談判以達成一個集體合同,合同内容包括薪酧標準、每年加薪幅度、雇員退休后的養老金標準、其它福利項目等等。如果談判僵持不下,工會無法達到目標,就可以在所轄雇員中舉行另外一場投票,以決定是否罷工。一旦罷工通過並實施,工會就組織糾察隊封鎖工作場所,確保生産徹底停頓。由工會組織的罷工是受法律保護的,業主開除罷工工人即屬違法。罷工期間,雇員沒有薪酧,工會會提供一定的生活費。罷工持續到任何一方熬不住了,做出讓步達成合同爲止。這一合同到期后,再開始下一輪的討價還價。 除此之外,工會還要盡力維持員工的工作穩定(job security):只有在工會認爲理据充分的情況下,業主才可以開除一個員工;如果業主因營運需要不得不裁員,那麽裁員計劃要與工會協商並經過工會認可后才可以實施。 (三)美國的汽車工業是怎麽衰落的 美國地大民不寡,多平原少山丘通行無礙,民風豪放重個性尚自由,正是產生所謂汽車文化的不二之地,為汽車工業準備了一個得天獨厚的巨大市場。二十世紀初期,美國以汽車製造為代表的現代工業的飛速進步堪稱引發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據説,極大提高了生産效率的流水綫作業就是在那時由福特汽車公司所發明。其後,汽車工業領美國經濟之風騷七十年,單單一個通用汽車公司,其產值佔美國GDP的比例,曾經可以用幾分之一計算。當車厰老闆數錢數到手軟的時候,工人們自然要求利益均沾。有工會來組織,以罷工為利器,增加薪金和福利的要求不難得到滿足,從而造就了一大批藍領中產階級,儼然一幅資本家和工人共榮雙贏的美景。 所謂風水輪流轉,如今美國的三大車厰都背負著巨額虧損,其中通用和克萊斯勒已處於破產保護。這衰敗的範圍和程度驚人,帶著強烈的命中注定的意味。它是從何時開始、又爲了什麽而產生的呢?這要從60年前美國的全盛時期開始說起。當年美國在二戰中大獲全勝,蕩平了多半個乾坤。站在美國強大的文化、政治和軍事實力的肩膀上,代表著“美國精神”讓一個個“美國夢”在自己身上成真的美國資本家們,俯視著大片新生的“自由世界”躊躇滿志。如同成吉思汗“讓天下都成爲蒙古人的牧場”,他們要讓天下都成爲美國人的市場。這就讓美國成了經濟全球化的始作俑者。美國在不斷打開國際市場的同時,也不能不開放本國市場作爲交換。而美國認爲這是穩賺不賠的交易,因爲美國人相信自己企業的競爭力就如同相信自己軍隊的戰鬥力一樣。 我們不能不原諒美國人的自負,因爲沒人會想到,被美國炸趴下又養起來的日本,又不聲不響炸了美國經濟的珍珠港。日本這個國家似乎在各方面都和美囯相反,它偏于海外一隅,國土狹小貧瘠,國民非刻苦自律效忠團體不能生存。表現在工業生産上,日本工人馴服敬業、勤儉耐勞、精益求精到近於偏執。因爲自己的貧乏,日本對自己沒有的東西有強烈的攫取欲望和強大的消化能力,其文字文化和政治經濟都是別人東西的本地化,二戰中的殘忍瘋狂也正是出於對他國土地和資源的覬覦。戰敗之後,日本又看上了美國的工業技術及其龐大的國内市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日本人造出了可以和美國貨匹敵的汽車。日本車帶著顯著的日本性格,以其經濟、精巧和耐用進入了美國市場。美國車廠一開始對此一笑置之,如同現在輕視韓國車一樣輕視當時的日本車(關於美國人是如何邈視韓國車的,有一個故事。多年前美國一個黑人開車狂奔,多輛警車一路圍追堵截都沒能拿下,最後連直升機都出動了才攔了下來,然後一眾憤怒的白人警察把黑人拖下車來一頓暴揍。不清楚是現場有記者還是警車本身有攝像設備,打人的錄像在電視上曝光后差點引起種族騷亂。當時有一位評論員在電視上說警察對黑人司機的指控不實:警察說黑人的車速達一百多英里,而那可是輛韓國車,“It's impossible!”)。然而美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卻不足以抵消他們的現實態度——爲什麽非要買又貴又耗油質量又不怎麽樣的美國車呢? 美國汽車工業的美景從此漸漸變調成了惡夢,美國車的銷量逐年減少。爲了抑止利潤的下滑,美國車廠試圖降低生産成本。最直接和合理的辦法應該是把的工人的工資和福利降到和日本車廠相同的水平大家共度時艱,回到和日本人一樣的起跑綫上拼技術和質量,但要過工會這一関千難萬難。那麽只有先削減研發費用、降低零件檔次暫時止痛。這可算是飲鴆止渴了,美國車的技術落後和質量低下開始臭名昭著。後來美國車還真比日本車便宜了,原因不是節約成本的措施奏效,而是不比日本車便宜就沒人買。現在通用每賣出一輛汽車,公司分文不賺不說還要倒貼1千多美金,原因就在於通用的流水綫上的每個裝配工人每工作一小時,公司就要為他的工資、養老和其他福利付出60—70美金;而日本丰田的這個指標在30美元以下。是日本車廠刻薄工人嗎?不是,和其他行業對比一下就明白了。勞力市場的正常規則是:一個職業的收入高,要麽是因爲這個職業的知識和技能要求高,從業者為達到此要求付出了較高的學習和訓練成本;要麽是由於工作責任重大、工作環境惡劣、工作時間或強度超常或者工作本身具有危險性。警察這個職業具有上述的所有特性,而裝配工則相反。那麽美國警察的收入如何呢?基層警員大概年薪4—5万,相當於時薪20—25美元,加上養老金和其他福利就算打個雙倍,也不過一小時50美元。美國的車廠用高過養一個警察的費用去僱一個裝配工,不破產沒有天理。 似乎一切都是日本的錯,實際上卻是工會惹的禍。那麽日本沒有工會嗎?有,但遠沒有美國的那麽強勢。工會可以說是美國人強加給日本的,在日本傳統的價值觀和社會關係中水土不服。日本工人把對公司效忠當成一種義務,公司也以終身雇用作爲回報,基本不需要工會在其中沒事找事。据一位熟悉日本的朋友說,日本的職員們如果對公司的政策有意見,絕不會怠工更不會罷工,只是大家在腦袋上綁一個白布條子,上寫“抗議”兩字,然後辛勤工作一如既往。那麽,在日本車廠爲了滿足美國市場日益增長的需求而在當地開設工廠之後,美國的工會就不會試圖插足嗎?肯定會,但日本車廠不是很怕:只要你工會進來搞得我不堪重負,我就把厰搬到墨西哥去,我受一時的損失你卻砸了飯碗,咱來個你死我傷。這種事真的發生過,不過被逼走的不是日本人,是德國的大衆(Volkswagen/VW,在臺灣好像叫國民汽車),目前大衆在北美銷售的汽車都是在墨西哥生産的。有了這個前車之鑒,日本在美車廠的工人斷然不敢把工會選舉進來,只能接受車廠的出價。那美國的車廠不能搬到墨西哥嗎?一些中小型汽車配件厰已經這麽做了。但整車廠家業太大了,單一個通用在美國的雇員就有20万左右,遷厰的成本和對勞力市場的打擊都是不可估量的。對股東來說,選擇破產還更合算些。那美國車廠不能以破產相威脅強行減薪嗎?這正是美國車廠正在做的,對於本性注定不見棺材不掉淚的工會來説,只有這樣才能逼其就範。正是由於在風雨飄搖之際工會的妥協,美國唯一沒有申請破產保護的福特汽車公司才尚有一綫生機。 然而美國汽車工業所患已非癬疥之疾,能起死回生嗎?韓非講過一個“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說神醫扁鵲一日見到容光煥發的蔡桓公,說他“疾在腠理 ”,桓公不信;十日后再見,扁鵲說病至肌膚,桓公不理;十日后再見,扁鵲說所患已達腸胃,桓公不悅;又十日,桓公病發,派人急請扁鵲。扁鵲已經跑了,臨走時曾撂下一句話:病入骨髓,無葯可救。但願美國的汽車工業不是如此。 (四)一度被認爲是一劑良藥的工會爲什麽會變成毒藥 之所以說工會曾經是一劑良藥,是因爲它確立了一個利益分配的協商體制, 將勞資矛盾這一自由經濟的先天病抑制在法律的框架内不至蔓延惡化而引發社會動蕩。要知道貪婪是人類的本性(human nature),這本性固然絕非“本善”但亦非全惡。人類要是沒有了貪婪就如同人得了厭食症一樣,會失去生存和發展的能力。但人類要是放縱貪婪即類于暴食症,同樣不得善終。因此,我們就需要有社會制度來制衡和規範這種本性。工會就是用來制衡資本家的過度貪婪的。它以自由意志為基礎、用民主選舉作手段、由法律規則來保障,戴著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所有光環,也確實使資本主義的分配制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公平。 但是,當天平已經平衡的時候還不停地加碼,它就會向另一邊傾倒了。工會天生沒有這種停手機制。資本家的貪婪可以由工會遏制,但誰又來遏制工會的貪婪呢?好像只能靠工會的自覺了。然而工會道貌岸然的外表之下,卻藏著一顆牟利之心。工會説白了就是一盤生意,工人的收入增加了,他們自己的收入自然水漲船高,所以必然會極盡宣傳誤導之能事鼓動工人以罷工脅迫業主。他們才不會去管企業乃至行業的前途和命運。退一万步,假設工會真心實意地想和企業同舟共濟,對工人們說:“我們現在的待遇已經夠好了,再增加下去企業會受不了的。”這話聼起來政治上太不正確了,你在代表誰説話呀?工人們會一腳把這個工會踢出去再請另一家工會進來。工會會做這樣自取滅亡的傻事嗎?而工人們本身則更加不具備前瞻能力和自覺性,他們不到企業實在僱不起他們的時候絕不會降低要價。 這就是說,工會這種以貪治貪的模式必然導致雇員和業主只可同富貴不能共患難,使企業在激烈的競爭當中處於劣勢,走到一定程度即是窮途末路。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