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古希臘到文藝復興’藝術’的演進
2019/06/14 14:05:18瀏覽2696|回應0|推薦0

靈魂之窗滋養跳動於景觀視野.整體的群聚計畫滋養著人文建築裝置藝術.藝術始於人文,寄居於建築裝置藝術.

古希臘 奧林匹克競賽青年優勝的桂冠雕塑發覺,經考古考證; 5世紀到前4世紀的「希臘黃金時期.在被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後,希臘化文明地中海西岸到中亞的大片地區擴散. 古希臘人在宗教哲學科學藝術工藝等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詣.由於古希臘文明對羅馬帝國有過重大影響,羅馬帝國將希臘古文明吸收並帶到環地中海和歐洲的許多地區.一般認為古希臘文明為西方文明打下了基礎.

中世紀定義-東方伊斯蘭世界與西方基督教世界互相對立加劇,文明種籽醞釀藝術產品. 間接影響了歐洲文藝復興,亦促進東方伊斯蘭世界與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交流.

一般人對中世紀下的定義有兩種:一指西羅馬帝國末期(西元五世紀)至文藝復興盛行時期(西元十五世紀);另一種為阿拉伯人入侵伊比利半島(西元711)至公教國王驅逐阿拉伯人(西元1492)為止(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遠征聚合了當時的三大時代熱潮:宗教、戰爭和貪慾」; 十字軍東征拉丁語Cruciata伊斯蘭世界稱為法蘭克人入侵1096年-1291年).這是一系列在羅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的戰役,由西歐封建領主騎士對他們認為是異教徒國家地中海東岸)發動持續近200年的宗教戰爭.十字軍東征最初參與成員為騎士、商人、農民,多數是自願的,受拜占庭帝國之邀,參與奪回聖地戰爭.這些十字軍也非拜占庭帝國主力部隊.東正教徒也參加其中幾次十字軍.

十字軍東征的影響;第一次十字軍由西歐封建貴族騎士們在西亞建立了短暫王國;耶路撒冷王國.僅維持了88.但是十字軍東征卻對地中海沿岸國家人民包括(猶太人、東方基督教徒和穆斯林)都帶來了深重災難,伊斯蘭世界無復阿拉伯帝國時期的強大,直到鄂圖曼土耳其人的崛起.之後十字軍還在威尼斯人幫助下侵入當時土耳其人無法攻破、但當時為最大東方基督教都城的的君士坦丁堡,成為兩百年後鄂圖曼土耳其大軍攻下此城的肇因.數次大規模軍事動員也使西歐各國人民損失慘重,幾十萬十字軍死亡,教廷和封建主卻取得了大量的財富.並使日後東方伊斯蘭世界與西方基督教世界互相對立加劇.與此同時,十字軍東征帶動了東西方之間的貿易,使不少商人從中變得富有,他們開始贊助畫家和建築家,令更多人成為畫家或建築家,間接影響了歐洲文藝復興,亦促進東方伊斯蘭世界與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交流.

義大利文藝復興和歐陸北方文藝復興renaissance art in italy and northern europe

拜占庭時代是指從西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將羅馬帝國首都從羅馬東遷到君士坦丁堡開始,一直到西元 1453 年奧圖曼帝國將拜占庭帝國滅亡為止.

君士坦丁堡這個城市在希臘時代被稱為拜占庭,因此後人又將東羅馬帝國稱為拜占庭帝國.

拜占庭帝國滅亡之後,有很多拜占庭的學者向西逃難到義大利,並且將希臘古典的學說引入,刺激當地人對古典的研究,催生了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界定於西元1453年始).

散佈在各地的教堂,成為拜占庭藝術家創作的主要場所.承續早期基督教藝術風格,大都描述聖經的故事或基督的神蹟,富於裝飾、抒情與象徵性.與古希臘古羅馬藝術比較,拜占庭藝術強調的是對耶穌神性的描繪,而不是對人性著墨.

1450~1600,義大利是文藝復興發源地,期間風行古典雕塑建築室內裝修,古希臘羅馬神話故事融入其中.法國北歐皇室追隨流行,採購了義大利類似作品.接受了流行的觀點及設計概念.古典藝術豐富的視覺字彙存在銅塑雕像繪畫.家俱以神話故事陶面上釉裝飾.路易十四(法語:Louis XIV163895日-171591; 王權大於教權,懷柔手法建立了凡爾賽宮,以戰爭為手段的經營,亦驅使朝代結束.到拿破侖時代(1799–1815)的法國家俱藝術琳瑯滿目;文藝複興時期至十九世紀末期的雕刻、玻璃器皿,則彰顯著當時藝術風格的時尚與轉變.

羅馬式建築的特徵是線條簡單、明快,造型厚重、敦實,典型的拱券式結構.興起於西元9世紀至15世紀,是歐式基督教教堂的主要建築形式之一.其中部分建築具有封建城堡的特徵,是教會威力的化身.

拜占庭建築普遍使用「穹窿頂」,特徵是整體造型中心突出.建築內部空間與外部立面顯得燦爛奪目.以東正教為背景,西元4~15世紀盛行.拜占庭建築是在繼承古羅馬建築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同時,由於地理關係,它又汲取了波斯、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河流之間的地方」,大體位於現今的伊拉克,其存在時間從西元前4000年到西元前2世紀,是人類最早的文明.)、敘利亞等東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築風格.

仿羅馬式藝術這個名詞是在十九世紀初期由藝術史家所界定的;大約在第十世紀,正當拜占庭藝術廣佈於歐洲時,另一種藝術在西歐各地逐漸形成,並延續到十二世紀. 仿羅馬式藝術以建築為主,其建築形式基本上延續了古羅馬時代的風格,最重要的特徵是教堂內部拱頂的結構,以及教堂的平面設計.它採用早期基督教長方形會堂﹝basilica﹞式的設計,但並非使用木造的屋頂天花板,而是使用厚重的石材,此與羅馬時期使用磚塊有所不同.教堂內部以桶形拱頂﹝barrel vault;拱頂,穹頂﹞及交叉拱頂﹝groin vault﹞為結構,形成新的建築景觀.從平面設計圖來看,羅馬式建築的教堂多呈「拉丁十字架」﹝Latin cross﹞的形狀,與早期拜占庭式的建築很不一樣.教堂中殿改成圓拱頂後,為了支撐圓拱頂的石材重量必須將壁體加厚,也因此可以發現這時代的建築中,少有窗戶或開口處,主要是為了能夠支撐石造天井的重量.

建築外型厚重,並以圓拱形為基本設計與古羅馬建築相近,因此藝術史家便以仿羅馬式來形容. 十一世紀中期,隨著大量的仿羅馬式教堂建築興建,在中世紀曾經一度沒落的 大型雕像,又再次出現,但這次重現的雕像藝術不再獨立存在,而多與建築相結合,成為教堂建築的裝飾藝術.

在政治形勢之下,教皇的宗教地位在精神上儼然成為一股團結西歐各地的力 量,教會、修道院大量興建,進而導致新的藝術形式出現.仿羅馬式藝術綜合了各種藝術風格,如近東(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包括非洲東北部和亞洲西南部,有時還包括巴爾幹半島)、羅馬、拜占庭等,並非古代羅馬藝術的復甦.教堂形式一般來說,它被認為是哥德式的前身.

仿羅馬式雕刻

非寫實性;將寓意、象徵、誇張、變形等 多種藝術手法隨心所欲地兼取並用,常違反正常比例,打破真實空間序列,將各種物象任意地進行組合. 雕刻為了和建築物的各部位取得調和,任意將形象拉長、縮短、扭彎、變形.使得雕刻具有生動活潑、幼稚天真的特點.

 

仿羅馬式繪畫

仿羅馬式繪畫的風格特色十分強調畫面的象徵性與裝飾性.其表現手法是用明顯的線條輪廓,鮮明的色彩,採用平塗的作畫方式,而不注意光線、遠近和質感的問題.看到的繪畫作品多是在教堂裡的壁畫與鑲嵌畫或是聖經中的手繪插畫. 主題都在陳述當時的「道德倫理」以及聖經裡的故事.

哥德式建築興盛於歐洲中世紀高峰與末期的建築風格,羅馬式建築發展而來,為文藝復興建築所繼承. 哥德式建築的整體風格為高聳削瘦,以卓越的建築技藝表現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強烈情感,對後世其他藝術均有重大影響.

哥德教堂;特別是大型教堂無疑是哥德建築最傑出的代表,它甚至比同時代的一切其他藝術形式(繪畫、雕塑)更加能夠代表時代的風貌.哥德建築是完全原創的,嶄新的,它與古羅馬建築之間的區別遠遠大於古羅馬與古希臘建築的差別.

它創造了一種嶄新的建築體驗;在室外部分,通常密佈著支撐部件(扶壁飛券),仿佛是沒有拆卸的腳手架,給人一種瘦骨嶙峋的感覺,而在內部,它可以把厚重的牆面減少到極限,隨處填充著花窗玻璃,這種明亮的室內空間是前所未有的.在這一外表的背後體現著結構體系的根本變化.古羅馬建築式建築依靠拱和穹頂等各種塊面的整體受力體系,轉變為接近框架的受力體系.框架之外的部分可以變得極為輕薄,所以可以不砌牆、完全用窗戶填充. 十字平面繼承自羅馬式建築(巴西利卡式建築;是古羅馬的一種公共建築形式,其特點是平面呈長方形,外側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長邊,短邊有耳室,採用條形拱券作屋頂.本來是大都市裡作為法庭或者大商場的豪華建築),但擴大了祭壇的面積.

文藝復興建築

西元14世紀在義大利隨著文藝復興這個文化運動而誕生的建築風格.基於對中世紀神權至上的批判和對人道主義的肯定,建築師希望藉助古典的比例來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會的協調秩序.所以一般而言文藝復興的建築是講究秩序和比例的,擁有嚴謹的立面和平面構圖以及從古典建築中繼承下來的柱式系統

反映在建築上就是社會中真正的出現了建築師這個行業.文藝復興真正奠定了建築師這個名詞的意義,將這種新的行業加入了整個社會的經濟呼吸之中.從羅馬帝國沒落到文藝復興開始的建築和文化的聯係多半處於一種半自然的自發性行為,那麽文藝復興後的建築思想和人文思想的結構緊密結合就肯定是一種非偶發的人爲的行爲,這種對於建築的理解一直影響到了後世的各種流派.地中海的貿易繁榮,使得義大利的貿易城市的學者很容易就接受到古希臘羅馬在拜占庭和伊斯蘭國家所保存下來的文明成果.其中林林總總的文化思潮,比如人文主義的興起等對於建築的影響非常巨大.單就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造型而言,建築師從古代數學家對於完美的數學模型中得到了啓示,他們認爲世界是由完美的數學模型構成的,而大自然和人類的美皆出於數學模型的完美.基於此開始了文藝復興時代建築師對於完美建築比例的追求.

文藝復興建築特色

學習以古希臘古羅馬為代表古典風格,並且發展了『柱式』的概念.

強調建築的比例如同人的比例一樣,反映了宇宙的和諧於規律,強烈地體現了畢達哥拉斯柏拉圖傳統的影響.

使用對稱的形狀、集中式.

恢復「自然」,以尺規作圖製圖,以圓形正方形為主.

反對哥德式建築,由於其建築「高」、「尖」的特色,被認為是基督教神權統治的象徵.

特徵為越上的柱要越粗,以調正從下看上來的視差.

法國攝政時期的生活用品風潮(文藝復興的步伐)

the era of the French Regency (1715–23).

西元1715年,路易十四(Louis XIV, 16381715)辭世,王位傳到了年僅五歲的路易十五(Louis XV, 17101774)身上,由於路易十五過於年幼,政事暫時交由奧爾良公爵腓力二世(Philippe d’Orléans, 16741723)統管,出任攝政王,開啟法國攝政時代(La Régence, 17151723).

在奧爾良公爵的領政期間,政治中心由凡爾賽宮(Château de Versailles)遷至巴黎市中,攝政風格(Style Régence, 17001730)順應時代趨勢,在路易十四晚期已經開始醞釀.這個風格在建築與裝飾表現上,先是消弭了原本嚴肅的外觀、軟化剛硬的線條,尺寸相對縮小精巧,對使用者來說,更加平易近人.傢俱的特色,除了直角柔化,絕對的對稱原則也稍微鬆綁,裝飾較為收斂,並注入中國風.材料上面,路易十四的財政赤字到了此時依然未有解決方案,預算的縮減,可從建料上看出明顯的差異.鑲嵌細工所使用的木頭,放棄了國外進口木材,多數採用當地原生木料.整個時代,不僅僅在形式上,在心態上亦有了新的改變,衣著傢俱室內裝修,重視視覺,更強調舒適感與娛樂效果.

在傢俱上,這種改變最先反應在椅子的結構上,以高背扶手椅(fauteuil à haut dossier)為例,椅座高度降低,加裝軟墊的扶手後移以利身著法式禮服(robe à la française)的女士就座,並拿掉了椅腳的橫檔(entre-jambe).椅背上端改為弧形,木質區塊則雕有輕巧的花形圖樣.此外,十分常見的籐椅(fauteuil canné),則剛好相反,椅背比過去時期都來得低,經常選擇山毛櫸或胡桃木製作,雕飾上為葉形或貝殼圖樣.其他傢俱,像是衣櫃(amoire),體型明顯縮小,從前嚴峻筆直的線條變得柔軟,輪廓呈現優雅的曲線,並多採用深色木頭.

五斗櫃(commode)是攝政風格最佳例證之一,原本體型重且龐大,由二至三層的抽屜組成,現在捨去了直線,彎曲的櫃腳經常採用鹿蹄或其他獸足為造型,底部呈弓弩狀(en arbalète),再以青銅勾勒強調邊框.桌子尺寸同樣變小,並拿掉桌腳的橫檔(entre-jambe),轉軸式椅腳(pieds en console)取代了欄杆式(pieds en balustre)和鞘形((pieds en gaine)椅腳,深深影響緊接而來的路易十五風格,代表為查爾斯克松(Charles Cressent, 16851768 ),是攝政時代最重要的細木工大師代表.

衣服有柔和的淺色調,褶邊和配飾再趨流行路易對國家事務和窮人不感興趣情婦龐巴杜夫人影響時尚;它是女性化的,俏皮的和通俗的大約在1740年,啟蒙時代開始,其特點是非正式的服裝風格,配飾和大自然的主題有文明的對話和群眾的熱衷.

在路易十四,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統治下,在法國創造的物品;裝飾藝術系列還包括傢俱,銀器,陶瓷,玻璃,紡織品,鐘錶和鍍金青銅器的典型例子,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到19世紀初,以及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彩色玻璃.

文藝復興前後時期的畫作

文藝復興前後時期的雕塑

新古典主義(1700–1830) 接待室Neoclassical Paneled Room(1765-1795)the Getty Center

法國巴黎名為Maison Hosten的住宅.它是為Sant-Domingo的農場園主建造的. 1795年完成, 法國大革命期間(西元1789年-1799), Jean-Baptiste Hosten逃離該國後停止了建築.建物在19世紀末被拆除.建築群被認為是18世紀頂級建築師創造的法國國內建築重要的作品.重回希臘和羅馬的古典主義,有新古典主義稱謂(興起於18世紀的羅馬).

歐洲藝術與設計的後期新古典主義,1780-1830 .

1789年法國大革命之後,拿破崙·波拿巴採用新古典主義作為官方帝國風格,.促成了新古典主義理想在法國的流行,並被歐洲統治者模仿.主導裝飾藝術的柔和曲線被直線所取代並融入了古老的圖案.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