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2/21 23:25:01瀏覽740|回應0|推薦0 | |
一個人,也有同類-《瘋狂麥斯:憤怒道》 導演 喬治米勒 1979年,34歲的喬治米勒(George Miller)推出他的第一部小成本動作片《迷霧追魂手》(Mad Max,1979),意外獲得廣大迴響,甚至創下當時投資報酬率紀錄新高,兩年後的續集《衝鋒飛車隊》(Mad Max 2 a.k.a. The Road Warrior,1981)更被視為超越前作的動作經典,即使再隔四年的第三集《衝鋒飛車隊續集》(Mad Max Beyond Thunderdome,1985)成績不如前兩集,這套三部曲在影史上仍佔有一席之地。米勒自1997年起構思新的續集,但因為911事件、伊拉克戰爭等種種阻礙而一直無法如期拍攝,直到2012年終於在天時地利人和下開拍,與上一部系列作睽違整整30年的《瘋狂麥斯:憤怒道》(Mad Max: Fury Road,2015)才得以問世。 (以下有雷,請斟酌閱讀) 依舊遊蕩在荒蕪大地的麥斯(湯姆哈迪 飾)被握有民生資源的不死老喬(休基斯本 飾)手下捕獲以當作血液補給品,卻意外捲入老喬指揮官芙莉歐莎(莎莉賽隆 飾)的叛變行動,起初只想獨善其身的麥斯,逐漸感到保護芙莉歐莎和逃出老喬魔掌妻妾(蘿絲杭汀頓懷特利、萊莉基歐、柔依克拉維茲、艾碧李和寇特妮伊頓 飾)的使命,企圖在面臨眾多追兵的緊迫關頭殺出生天。本集與前系列作最不同的,就是具有濃厚的女性主義,從與麥斯分量相當的芙莉歐莎、不願屈就的亡命妻妾,到由女人統治的邊陲地帶比比皆是,米勒甚至邀請《陰道獨白》(The Vagina Monologues,2006)名劇作家伊芙恩斯勒(Eve Ensler)遠赴納米比亞拍攝現場擔任顧問,但原本麥斯將與她們共同升起的最後一幕改成他消失在人群中,則是湯姆哈迪的主意。 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本片剪輯師正是與米勒結縭超過20年的妻子瑪格麗特希克索(Margaret Sixel),米勒想要由從未參與過動作片的她來操刀,以賦予此類型一種截然不同的風貌,本片長達480小時的素材在希克索的巧手下,變成在120分鐘內平均每分鐘就切換22.5次的超速剪輯,但她卻不認為因為自己身為女性而在工作時與男性有所不同。本片有許多指涉舊作的橋段和小細節,尤其是前三部曲評價最高的第二集,而片中具有刺蝟外表的車,是對另一位澳洲名導彼得威爾(Peter Weir)的早期經典《吃掉巴黎的車》(The Car That Ate Paris,1974)致敬,米勒也曾說過動畫經典《阿基拉》(Akira,1987)是本片一大影響。 從最早的一集開始,這個設在浩劫過後未來的反烏托邦式系列,除了生存的共通主題,始終也都是基於對人的關懷,原本身為醫師的米勒因為目睹太多傷亡,加上在自己的青年時期時,好幾位朋友都在荒野的車禍中喪命,令對拍攝電影產生興趣的他,更想將這份感觸投射在作品中,片中的不尋常主要角色--受到感化的老喬戰爭男孩小兵納克斯(尼可拉斯霍特 飾),或許正是因此而生;本系列當然也是西部類型的延伸,使用隨著一位獨行俠雲遊四方為民除害的典型,但這種設定更可回溯到黑澤明的《大鏢客》(用心棒,1961),原本只求互利的主角,最終卻冒著性命危險伸張正義,提供一種人人都想相信的正面人性,觀眾也能輕易與本片中皆為失根的角色產生共鳴,如同隨著他們一同尋找能令自己獲得歸屬感的境地。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