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20 16:59:00瀏覽601|回應1|推薦21 | |
從這次雲門《聽河》的作品中,多年飄遠的記憶回流了,如潺潺涓流的落葉和生命種種,哪知道她(他)是來還是去;也讓我在繽紛迷離中沈澱,水落石出的反思,掏洗面對我從師大畢業後就逃避的使命。 最近讀一點有關教育改革方面的論文資料,今早看到學測作文兩篇-《漂流的浮木》和另一篇英文的可能是一個背包/袋子《Bag》-深深感受到社會開始重視創造力和創意,以及人文和自然的融合,應該是在經濟和政治的紅海中,社會自覺發展出來的一片藍海。 我小時候讀書為了應付考試,歷史要背名字和時間,數學背公式否則不會解題,國文背課文和標準答案,化學背元素表和從來不知道要做什麼(what都不知道, 更不用說why了)的化學式或鏈,連高中(我還是當年台北名列第二的女中)地理,當年名師也是一上課就叫全班從該課第一個字背誦到尾,必須一字不錯,而老師在排排座間來回走動(還真是多年前IBM享譽國際的“走動式管理”翻版),任何一個人背得坑坑巴巴就得站起來,等下準備挨板子,我從來沒有坐著背過,掌心也從此厚實有力。 這種教育從不協助學生正視自己的學習需求,當然遑論幫助學生發掘自己的學習或解難方法,或許大學開始涉獵,不過已經錯過了人生最基礎打底的階段,使得大學的學習仍然重蹈覆轍,當然不可能有不同的結果!幸好我以善意的欺瞞,我考上了只填外文系的優秀學府,當時,對我而言是學校教育“死刑犯的特赦”,受惠於外國老師因應學生需求的開放(甚至衝撞當時一些體制,包括讓我借回家讀當年賽珍珠寫的禁書),還有文學的自由詮釋演繹空間的本質潤養,我總算如魚得水,一路摸索懂得自己的選擇自己承擔,所有的創新(絕不是瞎掰拼湊自以為是滿漢全席,其實是餿水)都可能是進步或提升的源頭,這些對我而言人生最重要的體認,讓我從此受惠無窮。 學生只會記誦課本裡的知識,或在大學參加很多活動,但是很少能從中自己提出主張或形成思惟態度的模型,成績也不以“知其所以然”來評量,讀了最少12年以上的書,進入社會除了繼續聽命行事,能有其他期望作為或志向的,確實算異類了吧!多年來教改(最近很像“叫”“蓋”)可能有所長進,不過跟加速化的社會變遷之需脫節,我覺得學生需要的是最基本的人文和自然素養,學會並應當持續學習研究方法,找到問題也懂得找尋答案,或自己創造有價值的產出。 兩篇學測被選刊登的文章,雖然都是作文,但是讓我看到了這樣的價值產出。林懷民跟許多藝術家的作品,也讓我慶幸為匱乏方法或出口的藝文愛好人士如我,找到了一個寬廣豐盈的理想國,我可以常駐。 昨晚的《聽河》跟兩週以前的《鄭和》,兩和(河)之間,於我有群魔鬼獄和人間天堂之別!(續…)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