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0/23 13:20:47瀏覽1628|回應3|推薦11 | |
這是個集體低能的時代,少數人掌控資源大放厥詞,一般人事不關己冷眼旁觀,偶爾損及自身權益,或者突然覺得不爽,這才躲在螢幕前用鍵盤撂幾句狠話,或者偶爾走上街頭舉白布條抗議,然後繼續過著麻木無感的生活。 基本上,一個社會之所以集體低能,往往是因為知識份子軟弱、媒體無良、以及群眾冷漠三者共構的畸形結果。台灣是個充滿謬論與悖論的社會,只要巧言令色,犯錯的人就可以逍遙法外;然而伸張正義的,卻因剛毅木訥,大多不得善終。於是,知識份子骨頭硬不起來,寧可風花雪月、明哲保身,哪敢以身犯大不韙?等而下之者,有些人選擇同流合汙;更其次者,玩弄專業、欺世盜名,遂一己之私利,獨霸一方。真正具有道德良心的君子,有的被整肅清算、抹黑陷害,有的垂暮羸弱、撒手人寰,剩下的深怕遭受株連迫害,只好噤若寒蟬。 民眾不是沒有熱情,但熱情卻總被意識形態操弄,台上的嘩眾取寵,台下的激動盲從。民眾因麻木而冷漠,最後通常靠著模糊、破碎的印象就斷章取義,光憑「以為」就可以「認為」,然後激情批判,偏偏嘴又特別毒,這種「鄉民正義」真的可以致人於死地。可笑的是,台灣人罵自己總是很大聲,面對外國人就軟掉了。更可怕的是,很多媒體還喜歡引述外國媒體批評台灣,以證明自己的卑微。這真是一種缺乏民族自信的,微妙而自卑的心態。 大多數人明明一知半解,卻喜歡充內行,誤將「偏激」當「睿智」,盲目追隨「流行」卻自以為是「主流價值」。獨排眾議、堅持正確觀念者如鳳毛麟角,抱持中道態度、拒絕批評謾罵者,無法吸引目光,最後終被遺忘。冷漠時如寒冰,激情時若烈火,攻擊只怕不狠,完全沒有柔軟體貼的同理心,這就是台灣社會所常見「其兇如虎、其笨如豬」的民眾現象。台灣媒體充斥著矛盾且可笑的言論,妙的是越是偏激荒謬,大家就越能欣然接受,民眾彷彿每天被交替灌服「威而鋼」與「百憂解」,時而激憤,時而混沌,久而久之,腦袋胡塗了,也就集體低能了。 台灣社會缺乏對於彼此的「信任」,卻充斥著「猜忌」與「陰謀」。這是個混亂的「後戰國時代」,重演千年前「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的戲碼。問題是,明眼人若都保持沉默,這個現象不會改變。金恩博士曾說過:「我不畏懼少數的暴力,卻只害怕多數的沉默」。在台灣,我所畏懼的,是少數暴力鼓動多數沉默,進而形成偏激動亂的「噪聲」。台灣知識份子大多在現實制度下呻吟度日,大學殿堂的教授只顧評鑑升等,民間企業的精英只顧營利升遷,政府國會的官員與代表只顧黨爭內鬥,一般民眾,則忙著討生活。偏激媚俗的話常常聽見,但居然沒有甚麼人敢說忠言逆耳的公道話。當歐洲文藝復興時,古老中國正值明朝「東林黨爭」。當台灣藍綠惡鬥的此刻,世界正快速發展。世界不會等待台灣,內耗空轉不會帶來進步。台灣需要的未必是個帶動繁榮的政府,也未必是強而有力的領導,而是敢說實話的知識分子,保有良心的媒體,以及拒絕低能的民眾。若非如此,台灣在現實的國際競爭中,前途堪慮。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