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2/05/29 01:52:41瀏覽3322|回應2|推薦6 | |
連續多年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也算經驗豐富了。不過今年好幾位發表人臨時喊卡不來了,數量達歷年之冠,令人十分錯愕!除了淡定,還能如何? 嚴謹的學術研討會都有學者審稿 (peer evaluation) 機制,每篇投稿都必須請 2-3 位委員評分,審查費花在品質管制上無可厚非,但如果錄取卻不來發表,那不但白白浪費審查費,緊接著還必須更改議程、修正網站、變更海報內容,協調主持人、評論人,解釋原因,牽一髮而動全身,實在讓人不由得想用力敲敲那些不負責任的豬頭,如果不能來發表,幹嘛投稿? 基於鼓勵學生的立場,我總會安排一場學生發表。然而恐怖的是,現在的研究生學術嚴謹度非常低,多以亂槍打鳥心態投稿,僥倖通過審查卻無法完成論文就搞逃避,臨時取消發表,甚至避不見面。或許他們平時在學校交報告就這樣拖拖拉拉吧?主辦人打電話過去,他們就裝哭、裝無辜。天知道幾滴眼淚或兩三句抱歉多麼輕鬆,卻造成主辦單位多大困擾! 今年甚至有個國中老師在研討會前兩週草率來信說因身體因素取消發表。過分的是,論文錄取時助理還特別打電話確認,她說沒問題的,結果臨時卻放鴿子!這樣為人師表,還不上樑不正下樑歪嗎!?我去電詢問,她說懷孕怕動了胎氣。這可真奇怪了,不是懷胎十月嗎?又不是一夜之間孩子就按門鈴來報到了。兩個月前投稿為何不考慮清楚!?明知懷孕,為何不將稿子 hold 住晚點再投?雖然懷孕值得祝福,但是拿未出世的孩子當擋箭牌,那可真讓人想大喊,推諉卸責,這是甚麼胎教!? 更加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美國某教授不負責任的態度。 想想有些可悲,教育部評鑑制度逼得緊,為求績效,各大學拼命舉辦研討會。發表管道供過於求,造成隨便投稿都能上的亂象,這不但導致研討會論文在學校考績中的積分相對較低,發表人也因而態度敷衍,可有可無。另一方面,許多主辦單位深怕審查過嚴、態度強硬未來沒人投稿,一但缺稿,研討會勢必停擺。於是,許多研討會要求越來越低,投稿人也就越來越屌兒啷噹。除了少數歷史悠久的名校與機構,大多研討會都面臨困境。投稿人敷衍,研討會軟弱,讓人不禁搖頭歎息。 真心覺得台灣學術界應該建立通報機制,將那些經常一稿多投、投稿後離奇失蹤的人列入「黑名單」,即使顧及隱私不宜公告周知,至少也要開放學術研討會主辦人與審稿人查詢對方的「信用評等」,以免踩到地雷。倘若可以訂立罰則,各大學建立共識,論文錄取後,若無正當理由取消發表,則三年內論文全國一律不予錄取!倘若能夠貫徹執行,相信不但國際發表人對台灣研討會會多些敬意,台灣本土投稿人在論文出手時,也會三思而行,並且態度更加認真負責。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