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18 03:19:33瀏覽1145|回應3|推薦12 | |
前大華晚報外交記者Tina回台,透過Alice邀約當年同時跑外交新聞的[外交五金釵]餐敘.. [外交五金釵]這名號聽來讓人眼睛一亮.但我在新聞界三十多年,從沒聽過這名詞.我猜是Tina 自己編的, 在女記者如過江之鯽的現在,可能難以想像,30年前,正確說是35年前我剛進報社時,跑黨政新聞是男記者的專利, 女記者多被安排去跑影劇藝文. 中央,中時,聯合三大報的採訪中心政治組內,女記者有如鳳毛鱗角.不過巧的是,當我被派去跑外交時,三大報負責跑外交的,正好全都是女的.. 也許,在報禁未開放的戒嚴時期,大家的共識是,文明有禮的外交部讓女記者去跑會比較適合. 我是在民國64年底還在念研究所時考上中國時報,受訓三星期後獲正式聘用,報社大概看我是念外交的,就派我去跑外交.我既非新聞科班出身,英文也不是頂好,驟然投入新聞戰場,而且是負責當時重要的外交路線,壓力多大可想而知. 當年,中美還有邦交,但最熱門的外交新聞,就是[盛傳]美國要和中共[關係正常化],記者的重要任務是探知美方的[時間表],因此,凡有重要的美國國會議員,國務院官員,及重量級學者來台,我們記者就要跑機場或飯店去堵他們,問問題,.或想辦法做專訪. 我一直記得當時的總編輯對我們這些新人講過: 你們出去採訪,就是代表報社,採訪對象給你們的尊重,禮遇,並不是對你們個人尊重,禮遇,而是看你背後所代表的報社. 因此,我雖然是個年輕毫無經驗的新記者,但我馬上能獲得外交部,新聞局,美新處,美國大使館等採訪路線單位的尊重,只因我代表的是三大報之一的中時,這塊招牌給我帶來不少採訪上的便利.至少,當某單位要做背景簡報時,不會因我是新記者而讓 [中時記者]不在受邀出席的名單之列. 我也深知這點,因此從不敢妄自尊大,總是虛心求教,認真學習,並以勤補拙,每天都出去跑新聞,到各採訪單位去轉,到機場堵人,到飯店專訪, 記者會更是不敢缺席.那個時候,我們同業之間,公事上有競爭有合作,私底下則是友好的.大家各憑本事,良性競爭,從來不曾撕破臉吵架鬥氣,像當年跑其他路線的幾位女記者那樣,我想,這應該跟我們幾人的性格有關.. 中央日報的Betty 資格最老,脾氣很好,總是笑呵呵,聯合報的Alice有山東人的直爽豁達,大華晚報的Tina 犀利而敏感, ,英文中國日報(China News)的Eating聰明善良;我自認是憨厚老實型..我們幾人,後來雖然各奔東西,但只要見面,當年的革命情感油然而生,我們共同經歷過戒嚴時期中美斷交前後跑外交新聞的年代,那份情誼,不會輕易沖淡. 今年4月30日,我將從聯合報正式退休,追隨其他四金釵之後,享受人生.如果可以,我要把在新聞界35年中值得記述的事情寫下來,給自己留個記錄. 下圖是昔日外交五金釵今日的尊容.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