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山野詩集_彙整5
2010/02/25 14:48:00瀏覽1111|回應0|推薦40


南北插縱走
碧峰凝露秋寒,老樹乘風葉亂。
高崖松壑雲舒卷,直落蒼茫彼岸。
方臨疊翠南山,卻下連霏北澗。
鳴溪淥水能寄遠,莫道林深日淺。

(2012.10.24_醉高歌)
說明:
從南插天山,經魯培山縱走到北插天山,(或反向由北插縱走到南插),被岳界稱為「南北插縱走」,是條困難度頗高的中級山縱走路線,曾被訂為高山嚮導必走的考驗。
縱走途中,會經過6座大山頭:南插天山、魯培山、保阿爾山(1653峰)、1689峰、北插前的T字叉路口山頭、北插天山。也有人另繞從多崖山下山,可多撿山頭一座。
這6座山頭,由龍潭大池仰望,皆為獨聳一方的明顯山頭,當季節變換之際,此條山稜,常會攔阻雲霧久久不散,蔚為雲瀑奇觀。

檜木池
薄霧抹林煙曉,池畔綺光斜照。
古檜泊、暗香藏,高隱岫山懷抱。
翠掩昔年紛擾,樹靜蛙鳴蝶繞。
伴明月、數星辰,夜霜冷浸湖邊草。

(2012.09.04_醉鄉春)
說明:
加羅湖泊群,鄰近宜蘭縣大同鄉與南澳鄉交界處,屬林務局羅東林管處管轄。
目前已被發現且名命者,共有檜木池(加羅西池)、撤退池、豪邁池、偉蛋池、加羅湖(霞牟湖)、太極池、日池、月池、閃電池、兄池、弟池(綠池)、姊池(墨池)、妹池(斜池)、給給池、嘉蘭池、情人池(有2池)、多望池(山中池)、加羅北池(亞特蘭提斯湖)、太平池、神代池等21個大小湖泊。
其中以「加羅湖」的規模最大,海拔高度2,242米,寬約200米,長約400米。
但在加羅湖泊群中,又以「檜木池」最為美麗與難以親近。在群山環抱下,池中靜臥著古檜巨木,與綠苔水草為伴,有種遺世孤立靜謐之美。其意境,與玫瑰西魔山下的玫瑰池,甚為相仿。
遠古時代,曾有這麼一個傳說:一位美麗的仙女在梳妝打扮時,不小心失手打破明鏡,猶如珍珠般明亮的碎片,便散落在加羅山一帶,形成數量眾多的夢幻湖泊。這些散落的珍珠因圍繞在加羅山周圍,所以統稱為「加羅湖泊群」。
而實際的情形則是:當初台灣的地形量測人員,在飛機上觀測宜蘭山區,經過加羅湖泊群上空,陽光透過湖面反射,像是一顆顆耀眼的珍珠般,於是,「散落的珍珠」之稱逐漸傳開。
加羅湖(散落的珍珠)和嘉明湖(天使的眼淚)、松蘿湖(十七歲少女之湖),同為岳界知名的三大高山湖泊,深受青年學子所喜愛。夜宿湖光山色,躺在鬆軟草原之上,與明月星辰為伴,宛如世外桃源,的確讓人嚮往不已。

哈盆越嶺
聊今昔、話今昔,今昔山同碧。
路遠避桃溪,谷翠湮人跡 。
蘇蕨高蔽日,亂草埋青石。
曾經惹塵煙,放眼雲孤寂。

(2012.08.16_醉花間)
說明:
哈盆古道,泰雅話之意思為兩條河流交匯處,位於新北市烏來福山村與宜蘭縣員山鄉交界的深山中,南勢溪上游主流與支流匯流處。哈盆古道全長約30K,係循南勢溪上游的山腰開鑿而成,整條古道平緩好走,蔭涼舒適,沿路林相原始樸實,幾無人工痕跡,途中水源充足,水質清澈,靜謐而極富原始風味‧
這條越嶺路,早期為泰雅部落狩獵來往的交通要道,清朝改為隘勇路,日據則闢為警備道,後將伐木時期的輕便運材軌道拆除,現已成為一條自然原始的健行熱門路線。
哈盆是台灣少數保有低海拔原始闊葉林相的區域,同時蘊藏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主要步道,在海拔約550米左右的溪谷上方,沿著山腰等高線前行,周圍都是一千米左右的高山,山勢峻聳、溪流清澈,登山客、釣客、戲水客絡繹不絕。整體而言,這條路線難度不高,適合全家出遊,是一條值得推薦的生態之旅。
哈盆古道、巴福越嶺、桶后越嶺,是烏來現存的三條越嶺古道,皆因早年部落間貿易往來、狩獵及姻親等需求,所闢建而成(往宜蘭或桃園),現在則成為岳界三條熱門的健行古道。
志良久山,又稱哈盆山或志良山,高756米,No 4172三等三角點基石。由哈盆越嶺古道9K指標處的叉路口起登,約40分可登頂,基點不寬,樹林圍繞,唯東南方可眺望紅柴山。

馬崙山
翠谷橫屏,勁松倚嶂聆濤雨。
淡嵐輕撫,淨洗林中樹。
春曉桃源,舊嶺新山處。
風雲阻,斷煙殘柱,夢醒東瀛路。

(2012_05_19_點絳唇)
說明:
馬崙山,位於台中市和平區,高2305米,No 6595三等三角點基石,谷關七雄中排行老二。
步道單程7K,海拔落差高達1200多米,一趟往返約需8小時。不過,林務局近來重新整修步道,沿途建有涼亭、觀景台等設施,路面也鋪設了枕木、石階等,且里程標示清楚,並採"之"字形緩上的動線設計,加上沿途林相優美、生態豐富,更有伐木時期留下的新山遺址與炭窯等人文景觀,一路走來,實不累人,是中級山裡面,難得之五星級登山步道。馬崙山登山口有二處,相距不到百米:一從「斯可巴步道」轉接馬崙山步道,緩上好走;另一從傳統的八壯士登山口起登,陡上段較明顯。所以,選擇從斯可巴步道上山、再從八壯士登山口返回,會輕鬆一些。
新山遺址,民國27年(1938年)舊八仙山事業區伐木結束後,轉移到新山地區作業(新八仙山的意思)。日本林場當局計畫將新山建設成進步新穎、生活便利、景色優美的環境,有如世外桃源的高山社區。
當年從佳保台(今八仙山森林遊樂區)乘二段索道,約15分鐘可到達新山,首先映入眼簾者為一片廣場,稱為土場。以土場為中心,上方為分場事務所、甲俱樂部(臨時宿舍)、學校與學生宿舍等,全為日式檜木建築,有東瀛小鎮之風情。土場下方為員工宿舍,是一條300多米長的寬敞山坡路,二旁皆為日式房舍,行道樹亦為日本純種的吉野櫻。電燈、電話和自來水等系統完善,讓員工及家眷雖處深山,所過之生活卻較當時的鄉村地區,更舒適與現代化。(其自來水系統,由上方馬崙溪取水,今步道沿途仍可見殘存的鐵管散落,即是遺跡)

畢祿縱走羊頭
杜鵑紅透,涼煙迷薄,越蒼松、奇石高處。
捲袖穿林,怎奈得、漫天風雨,驀回首、險崖飛渡。
霜塵輕斂,翠屏孤隱,眺連峰、飄渺雲霧。
滿谷詩情,待提筆、空無思緒,戀青山、久久不去。

(2012.04.29_解佩令)
說明:
畢祿山,又名碧綠山,高3371米,No 6368三等三角點,百岳排名第39,八瘦之一,展望360度。山勢巍峨而脊瘦,主稜似橫刃割天,南脊淺竹稀木,北為畢祿大斷崖,地貌惡劣。位於台灣中央山脈中段,南投縣、花蓮縣交界處。
羊頭山:高3035米,No 6354三等三角點,百岳排名第100,八瘦之一,展望奇佳,可眺望奇萊東稜與南湖中央尖等。位於畢祿山東支稜上,山型尖銳陡峭,西接鋸山連峰,東下地形惡劣,到處崩崖。從畢祿山東行越鋸山眺望,因山勢似羊頭而得名。又因排行百岳老么,且可一日輕裝單攻,吸引許多山友慕名而來。
畢祿山縱走到羊頭山(畢羊縱走),因需挑戰鋸齒七連峰,屬具體而微之迷你橫斷縱走,是條頗硬的挑戰路線。其中鋸齒第四峰特別險峻,垂岩而上,直抵海拔3330米的鋸山。鋸山,號稱「天神的筆架」,其險峻可想而知,因此雖非百岳、亦無基石,名氣卻頗為響亮。連稜上有絕美的石稜風光,沿途層巖疊嶂、鐵杉虯蟠,實集北大武和四秀之美於一身,值得一探。

魚路古道
菁山橋暖春橫渡,芒新草綠牛三五。
荒廟守桑田,玉溪臨八煙。
復行幽靜處,谷道通魚路。
海闊倚雲飛,人生得幾回?

(2012.04.08_菩薩蠻)
說明:
魚路古道,古稱「金包里大路」,建於清光緒29年,是當時金包里(金山)到士林的交通要道。二百多年前,金山的漁民將漁獲挑過陽明山擎天崗,經山豬湖、山仔后,到士林或大龍峒、大稻埕等地販賣,然後補給些日常用品,再循原路返回。這條漁民們披星載月、往返奔波的古道,也是煤炭、硫礦、牲畜等貨物的流動路線,但在陽金公路開通後,即逐漸掩埋於荒煙蔓草中。
今日所謂的「魚路古道」,主要是指由頂八煙溫泉至山仔后的路段,不少山友習慣以擎天崗為界,將此步道分為南路與北路。南路以涓絲瀑布為主要景點,北路則有大油坑、大石公、大路邊田、舊厝、打石場、許顏橋等景點,沿途的人文遺跡及自然景觀,較南路更豐富,所以,擎天崗至八煙出口約5公里的路段,現已成為熱門的健行路線。

千人洞
玉簾飄墜,飛石環春翠。
峰絕秀,崖孤峙。
日斜煙雨洞,嵐捲蒼穹檜。
泉激處,滿山黛色溪橋外。
獨見幽蘭美,未飲人先醉。
花易懂,詩難寄。
酒殘思桂月,夜冷添寒意。
星已淡,柳風弄影心如洗。

(2012.03.17_千秋歲)
說明:
千人洞,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豐山風景區,亦稱千人巖、仙人洞,是台灣最大的天然洞穴,海拔約1,765米,為「豐山十景」之一,距離水漾森林約一小時路程。
千人洞屬於開放型長條洞穴,洞長250米,寬60米,最高處約五層樓高,洞底寬敞平坦成弧狀、形狀像船身,可容納千餘人。即使外面下雨,洞內依舊非常乾燥。洞旁還有一處天然瀑布,終年水流不竭。
千人洞是以前阿豐縱走的必經景點,可通往阿里山、杉林溪,曾風光一時,可惜歷經民國80年代的颱風與地震肆虐後,幾乎柔腸寸斷、難以通行。不過,畢竟是台灣最大的天然岩洞,不但充滿了歷史傳奇故事,沿途更有仙樹抱石、臥船洞等景點搭配,肯定不會讓它寂寞太久。尤其近來隨著水漾森林的崛起,千人洞又再次榮登熱門路線之一,成為中級山愛好者必訪聖地。

觀霧走雪見
晨曦漸白嵐輕舞,拂青巒煙樹。
連峰皓雪見雲蹤,倚山亭觀霧
李花晴鬧,櫻紅新吐,更嫣然嬌嫵。
奈何階石已荒蕪,在野林深處。

(2012.02.11_賀聖朝)
說明:
雪見國家森林遊憩區,位於苗栗縣泰安鄉,是雪霸國家公園的其中一個遊憩區,景色優美,可遠眺壯麗的聖稜線和大安溪谷。區內林相蔥鬱原始,有平整的司馬限林道串連東洗水山與北坑山,安全好走,非常適合全家大小一起登臨賞景。
「雪見」一名,因冬季可清楚看見聖稜白雪而來,名副其實,非常有意思。
觀霧與雪見二地,早年還可透過北坑溪古道相通,可惜近來古道已柔腸寸斷、無法復原,於是有山友直接打通從樂山林道舊支線(11.8K)到北坑山的稜線路,試圖恢復觀霧到雪見的聯繫脈絡。我們這次所探訪者,即為此條路線。

雪見遊情
晨曦漸白嵐輕舞,拂青巒煙樹。
連峰皓雪見雲蹤,倚山亭觀霧
李花晴鬧,櫻紅新吐,更嫣然嬌嫵。
奈何階石已荒蕪,在野林深處。

(2011.12.24_蝶戀花)

塔山行
絕壁垂天無路,斜隱鵑林深處。
孤嶺覓知音,定難尋。
岫谷雲飄霧緲,半掩翠樓春曉。
窺見一枝紅,醉迎風。

(2012.01.26_昭君怨)
說明:
塔山,高2484米,No 1190 二等三角點基石,位於阿里山車站西北方約5K處,遠眺則峭壁嶙峋、絕嶺橫屏,十分顯眼。基點有對空標誌,其旁雖臨近深達1500米的大峭壁,因有箭竹與樹叢圍繞,展望並不佳。離基點不遠處有一巨石平台,懸突在大斷崖之上,腳下隨即垂落深谷,暴露感極大,唯展望不錯,可清楚目視蜿蜒的阿里山公路。
塔山登山口位於石猴線鐵路之塔山月台左側,入園後步行約1.5小時可達。921之前與石猴風景區同為阿里山的熱門遊憩區,設置有完善的環山登山步道。921大地震時,石猴與石猴線鐵路被嚴重震毀,隨後1號明隧道又遇雨坍塌,於是,塔山森林步道也消失在阿里山的遊客導覽圖上。
今日一般人所說的「塔山步道」,實指「大塔山步道」而言,係嘉義林管處興建通往大塔山頂的遊客步道,寬敞好走,但名稱上與舊「塔山」森林步道產生混淆,容易令人迷糊;在地圖標示裡,大塔山與塔山,各自獨立,實際上並不相同。大塔山,為阿里山山脈最高峰,靠近山頂處有一間廢棄營房,山頂無三角點基石,設有木造觀景台一座,因離祝山較近,所以假日遊客不少。而本次欲探訪的塔山,俗稱「小塔山」,乃阿里山山脈最雄偉的單面山稜,裸岩壯觀,奇景處處。從來吉仰望,落差超過1600米,天水瀑布一瀉而下,最高處即為塔山所在,因山岩節理層次分明,有如層層石塔,故名塔山。從山稜往西續行,則可縱走到兜山與來吉一帶,不過山徑日益荒蕪、落差又極大,實為中級山中難度頗高的路線,又稱「阿吉縱走」,全程宜由資深嚮導帶領。




詩詞相關相簿集
( 創作詩詞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ullwin1&aid=3803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