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6/08 20:29:36瀏覽3096|回應3|推薦10 | |
我一直覺得,這所大學的校訓是有問題的。只是在大學裡打滾了數年後,看「問題」的角度變得有所不同。 進大學的時候,「敦品勵學,愛國愛人」這八個字,就我來看太過於「現實」。同樣是傅斯年先生講演的一句話,我反而更喜歡「我們貢獻這所大學於宇宙的精神」給人的理想、崇高的感覺,就像哈佛大學的校訓「真理」一樣。 當我準備離開校園,再重新回頭看「敦品勵學,愛國愛人」這八個字,我發覺,它雖然沒有「我們貢獻這所大學於宇宙的精神」的「理想」,「不切實際」的程度卻和這句話不相上下。 這並不是面對近日外界炒作「台大五姬」、「十三妹」而產生的無力感無奈感。坦白講,既然是一間全台人數最多的大學、又不是什麼「和尚廟」,別說是「十三妹」,就是出個「三十妹」也不算過分,沒什麼好大驚小怪。 這也不是說大學生不需要「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的胸襟、抱負。你也可以主張「最高學府」既然享受了豐厚的社會資源,自然應該盡更多的「社會責任」,不管是「敦品勵學,愛國愛人」還是「貢獻這所大學於宇宙的精神」。 只是這一切都必須要建立在「自知」、自我意識的前提底下。 所謂的「自知」、自我意識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主動的探索、追尋自身的定位,而非消極的隨波逐流,成為依附在社會價值觀底下的產物。一個是意識到自我能力的不足,知道自身的渺小,才能夠讓我們懂得謙卑。 否則,就有再偉大的Mission,也是Mission Impossible。 沒有了自知,「敦品」很容易淪落為被動的、只是對社會規範加以遵守,「上課不翹課」、「考試不作弊」、「作業不抄襲」、「自行車不亂停」這樣的「新四不」自然也不足為奇了。 不單內在的「敦品」如此,同樣的,失去自我意識的「愛國」、「愛人」,到最後也只會流於「意識形態」、偽善。 「勵學」的部份就更不用說,從入學前對熱門科系的追求,到選課時的「營養學分」,亮麗的「分數」背後,是自我的迷失。 也許,台大根本就不需要這樣的校訓作為培育學生的目標。相對的,經過大學四年的學習,如果能夠讓學生了解「自知是知識的基石」──在現今社會、升學體制下所被忽略、沒告訴我們的──就已彌足珍貴,而更應該受到社會的肯定。 至於「敦品勵學,愛國愛人」的使命?拜託,饒了我們吧!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