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山河有分為新舊河道,各有各的風情,
當緩緩划入舊河道時,難以置信,
眼前江南水鄉的景色,有朱家角的fu,
這是冬山河?這是台灣嗎?。
風雨中熱血出發,冬山河,我們來了。
冬山河也叫做「武淵港」或稱「三堵港」,
居民蓋房舍時,磚瓦都用「鴨母船」從主流「武淵港」轉運至許多支流,
可以連接至八仙、群英、三奇等「水尾仔」,
眾多的「水尾仔」舊河道是值得探划,有會不少美景在那。
划入冬山舊河道,遇見日據老橋冬瓜山橋,
這刻與歷史建築名橋相見,歷史水道的傳奇。
冬瓜山橋則是興建於昭和5年(1930年),
2002年宜蘭縣政府為保留這座縣內僅存的4座日治時期橋樑,
蘭陽大橋、頭城大溪橋、頭城大里橋、冬瓜山橋,
文化局將它們宜蘭古四橋都登錄為歷史建築。
此橋為蘭陽平原上少數建於日治時期,
且仍保存下來之混凝土橋樑之一,
亦是溪南地區唯一保存之日治時期橋樑。
冬瓜山橋具有濃濃日治時代公共建設的特色,
橋墩基腳用石塊疊砌成,疊工細膩,
並依水流方向作成類似船首的破浪構造,
以減少水流對基腳之破壞,80年來昂首朝水流。
橋面護欄採連續拱形開口護欄,造型典雅,
圓形橋頭柱,外敷以洗石子,
堤岸是用人字碶壘成護坡,爬滿青苔,
坡面用細石鋪陳人行道,當地人稱為小港,
置身此地此景,如走入時光水道中,回到明治時期風情中。
冬瓜山橋,位於冬山河舊河道水尾之間,
先民從冬山河用鴨母船運送民生用品,
除見證日治殖民時期之交通建設外,
就地方歷史文物而言,稀少不易再現,具有保存意義。
宜蘭平原上,冬山河及蘭陽河横越,早期開發時,有著阡陌平原的景色,
早期水道是交通要道,宜蘭平原上有名的鴨母船,
縱橫在像蜘蛛網的水道上,由於上游支流的改道或淤塞使水量逐漸減少,
失去了水運的功能,水道慢慢為世人所遺言忘,只有釣客在出沒,
冬山舊河道,划入時,難以置信,眼前江南水鄉的景色,有朱家角的fu。
划入舊河道,河岸疊石成河堤,種滿野薑花,野薑花花開,
那股邊划邊聞花香的優,邊划邊微笑起來。
注意看,河堤護岸是用木頭哦,環保有型,宜蘭縣果然是宜蘭。
悠划格陵蘭舟與背後施工中冬山河舊河道木頭護岸相輝映,
宜蘭的環保施工遠較其他縣市進步。
橋如展開雙手,連結兩岸,陸上為交通要道,人兒走其人不知其原由,今天我們來說段冬山鐵路橋的小故事。
冬山河的上游,兩岸翠綠河堤,横跨藍色鐵路橋佇立,橋欄是用鋼構桁架橋構成,前後有二個高低的三角型,造型簡約。
有沒有看出有高聳龜首及搖擺著龜尾呢,是宜蘭的地標﹣龜山島造型呢!
冬山鐵路橋化身為巨大的海龜,守護著蘭陽平原,吞吐洪水,默默冬山河上守護著蘭陽平原。
換個角度,從水面上觀賞時,造型優雅的橋,轉身一變,變成藝術造景,與天地溶合為一。
冬山河上游的河兩岸還維持自然河岸,以蘆葦為護堤植裁,
隱藏保護許多鳥類,小水鴨及鴛鴦都在此保庇棲息地生活,
沿著右岸慢慢往下划,不時可見小水鴨活動。
冬山河水鳥保護區,划過時綠頭鴨成群發起,北國來的朋友,您好啊。
宜蘭傳藝中心內水道中冬山厝前舉槳拍照留念,遊客在後面側拍,我們也成為風景之一。
河是有生命,孕育出各式文化,有水有魚有漁人,生命力就浮現,漁人將漁網成排掛在架上,成為漁人的裝置藝術。
冬山河中游,有座特別的橋,形狀像一道彩虹,名為飛虹橋,是仿造中國古代濟州的安濟橋建造,單跨石 拱橋,有著石砌的外觀以及大小拱弧的橋身,外觀看來相當的樸素簡雅,主拱結合小拱的設計構造,既滿足了荷載要求,又增大了洩洪能力。
主拱採用“切弧”原 理,擴大了通水面積,降低了橋面坡度。橋體由28道並列券拱砌築,並用勾石、收分、蜂腰、伏石“腰鐵”連結加固,提高了整體性。
而穿越飛虹橋後的水道,是通往林和源排水的水道,是道隱秘水域,住滿北方來的綠頭鴨,數以百計,划入水域似打擾綠頭鴨的休息,一群又一群的飛起又降落。
水上清潔人員在撈水芙蓉及水上垃圾,
早上九點就在冬山河最上流遇見這二位,
等下午2點多划回程時,在飛虹橋前再度遇見,
正在攔網前撈布袋蓮、水芙蓉及水上垃圾,
在水上還可以問路,問這水道會通到那?
可以通到工業區去,過往沒人划過,
那就划進去探索,充滿喜悅之人,因為有不明未知驚喜之美。
從飛虹橋與冬山河之交際,划入林和源排水,朝著雪山山胍直直划,河道深深蜿蜒在蘭陽平原上,就像血胍分佈在大地上。
水道清幽無人,宜蘭縣九條主要排水路之一,因為無人也無垃圾,只有成群綠頭鴨在邊坡草堆中出沒,划過時,一群又一群雁鴨飛起,這邊離雁鴨保護區五二甲不遠。
最後在三奇尊奉宮前的三奉橋上岸,林和源排水是已整治過排水,兩岸是用鵝卵石堆積起,划在其中單調不若原始河岸驚喜滿滿,但總比三面光的排水溝好,我們對非水泥化環境的要求已不高,台灣可划的水域已不多,要惜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