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都出發後,從康定開始,沿途不斷有青稞田的出現,
嚴格來講,青稞與藏區是分不開,二者是共生。
青稞為藏族之主食,屬大麥的一種,
由於它的籽實沒有外殼,
所以又稱之為稞大麥、米大麥。
青稞是藏族最主要的糧食作物,栽培歷史悠久,
種植面積約佔作物面積的50%─60%,
有些高寒地方種植面積多達80%以上。
在西藏,青稞的品種資源十分豐富;
按種子的顏色分,有白、黑、紫、褐等多種﹔
按芒分有長芒、短芒、無芒﹔
按生育期類型分有冬青稞、春播青稞及早熟、中熟、晚熟品種等。
藏族對青稞很崇拜,
是敬神的榖物,也有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
相傳遠古時,藏族的祖先獼猴與魔女,
按佛祖指點在雅龍貢布日山結成伴侶後,
生下的後代,因林中果實枯竭,生活淒慘。
為此,觀世音菩薩遵佛祖之命從須彌山取出天生五榖種撒向雪域大地,
雅龍澤當的撒拉村成為藏族傳說中的第一塊青稞地。
青稞成熟時,會黃燦燦地鋪滿小河兩岸
在藏區不時,可欣賞成片金色青稞田,
青稞田,數大便是美,
沿途享受一場又一場的視覺嚮宴。
走入米堆村中,
看見藏民全村老小一齊出動,
迎著風走在金黃色的浪潮間,
忙著彎著腰,收割青稞。
看這位鬍鬚大哥,以熟稔的右手握鐮刀,
左手逆時針方向反抓一把青稞,
然後大手一揮麥桿倒地,
在村民熱情邀請下,也下場客串割青稞,
腰酸啊,割青稞幸苦啊。
美麗藏女,頭綁草藤當防曬帽子,熟練收起成堆的青稞,
用幾株青稞綁起一束又一束的青稷,
順時間轉動,就像轉風車一樣。
青稞與荿民皂生活是分不開,
即使要曬衣服,也會曬在青稞田上,
形成一幅抽象畫景緻。
收割後青稞,成堆的乾青稞,
林列在田中,就像成排的阿兵哥,
一種豐收的感覺。
彎腰背青稞回家,總是看見農婦為主,
背著與身驅相同或更大的青稞堆回家,
婦女扮演運輸青稞重要角色。
青稞的秸稈質地柔軟,藏民收割後,會放至木架上,
等著冬天寒冬時,可是餵養牦牛及羊馬的最好飼草,
而曬乾的麥桿,就成了牲口冬季的糧食及燃火用的柴薪,
責稞堆越多,代表這戶人家是越富裕。
青稞架有斜斜豎立的,
也有小型高台狀的,
更簡單的是連木架也沒有,直接在屋頂空地上堆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