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9/01 07:20:53瀏覽5887|回應1|推薦59 | |
發表於102年12月第696期主計月刊 1944年7月22日,一名男嬰誕生於嘉義縣六腳鄉,一個純樸的小村落。 這位農家小孩身為長子,從小必須分擔家計。縱使年幼即展現他喜愛繪畫的特質,可是,家裡環境困苦,無法提供畫具畫材等奧援,於是他便隨牆塗鴉,只要稍有餘暇,就在牆上畫了又畫,即使遭家人責打還是要畫,不停地畫………
進入東石中學,少年遇見了改變一生、帶領他走進藝術世界的貴人—藝術家吳梅嶺先生。 畢生致力於美學教育的吳梅嶺老師,不僅學有專精,更充滿了愛心和使命感!只要學生對「美」有興趣,他就會鼓勵孩子學習,提供諸多機會甚至免費供給畫材、畫具,無條件地默默付出。在此環境薰陶下,學生因而接觸「美」、欣賞「美」、創造「美」。 少年一直在吳梅嶺老師的畫室習畫,每到寒暑假,總會有許多學長自各地回到吳老師畫室幫忙,在在開啟了少年視野!原來大學校院設有美術系可以報考與就讀,於是,在老師學長鼓勵和同學相互激勵下,高二那一年他決定朝藝術之路大步邁進。 十七歲,少年另有一段際遇,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校學習工藝課程時,少年總能短時間內完成作品,百般無聊之際,他好奇地趴在教室窗邊觀看隔壁班到底上些什麼?見到花藝老師的優雅動作與高貴氣質,心靈深深被觸動,驚艷如此畫面這般美好動人!………花藝老師多次見他在窗外流連,似乎興趣濃厚,於是傳授他花藝基礎,此舉彷彿播下了一顆種子,日後在這位少年身上萌芽茁壯,開花結果。 高中畢業,他考上了第一志願,進入台灣唯一美術大學——師大藝術系,系上名師如雲,學長皆一時之秀。所學以水墨為主的他,對其他畫種仍力求觸類旁通,期間曾受溥心畬、黃君璧、林玉山、陳慧坤、馬白水等多位大師之薰陶,畫藝日益精進;涉獵都是自己所喜愛的藝術相關科目,如魚得水;與學長同學相處,其樂融融。 在師大的日子,生活十分愜意,但受限於交通等因素,活動範圍多在校園或學校附近。直到大二那一年,他有機會到「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前身)」參觀,初相遇時,幾乎是一種「驚為天人」的心情。各式文物與藝術品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給!展場二至四樓面向植物園荷花池,更讓熱愛大自然的他驚喜萬分,心生想望:「如果以後有機會一直待在這裡,不知有多好?即使幫忙擦玻璃、為文物除塵,也讓人覺得歡喜!……」自此之後,他常常拜訪歷史博物館,到植物園寫生、畫畫。 與畫筆為伍的日子,雖滿溢喜悅,終究也有遭遇瓶頸時刻。 有一天,他在畫蘋果時,忽然覺得畫畫很沒意思!即使蘋果畫得再神似,又如何呢?……這番念頭讓大三的他決定換個方向自我突破,也確定了攻讀研究所的決心,計畫往學術理論方面深入探究。 目標越來越清楚的他,找到了屬於自己人生的藝術之路。大四,他以一幅《橫貫公路》三聯屏榮獲畢業展國畫部第一名,畢業後回母校試教以及入伍服役,並於1967年考取當時唯一設有藝術研究所的文化大學攻讀碩士,所學以理論及美術史為主,旁涉花藝史領域。 研究所課程修畢,原本有機會到國立故宮博物館(院)服務,幾經考量,加上大二那年機緣以及植物園的魅力,他選擇了國立歷史博物館成為一生的志業。自編輯而主任、研究員、副館長、到館長,直至2010年退休,凡四十寒暑。 他,就是黃永川先生。
鍾愛自然又愛花癡迷的我,對於永川先生帶領中華花藝基金會協同中華婦女蘭藝社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合辦的一年一度插花藝術展,最為驚艷與讚嘆!每一次展覽只有短短九天,日日都有我的蹤跡,每每也會見到他穿梭在展場中導覽的身影。
永川先生另有一項專長,是我至為陌生的領域。他喜好藝術,也愛文物和古董,擁有藝術家、花藝家美譽,同時是文物鑑定家。我常想,一個人為什麼能樣樣專精,難道他一天有48小時嗎?
-------------------------------------------------
【後記】之1 2013年欣賞了永川館長在國父紀念館的書畫展後,我寫下本文在網誌分享並發表於主計月刊。此文在我們主計同仁刊物中發表後,得到不少迴響!除了對拙作肯定外,更對永川館長的風範、作品,以及藝術文化上的貢獻,深表敬意。 某次教育部舉辦所屬主辦會計研討會的場合,一位科技大學的會計主任告訴我,和永川館長一樣,他的故鄉也在嘉義六腳,自從讀了月刊上關於永川館長的故事後,平日就會帶孩子賞畫看展的他更加留意相關訊息。 就在這位朋友讀了拙作,同年12月永川館長作品在嘉義市博物館展出的最後一日,他特地前往觀賞,正巧遇上作者親自導覽,喜出望外!除讚嘆作品精采外,他對於館長的發心更是感佩不已!原來,館長一一將創作背景、感受、技法等巨細靡遺且不厭其煩地解說,明顯感受到他希望能引發觀者美的共鳴進而接觸「美」、欣賞「美」、創造「美」…… 嘉義展出作品之一《阿里山櫻花》,永川館長同時也在臉書上分享,愛花癡迷的我看一眼即難以忘懷,遂書寫本短文藉以表達主計朋友對永川館長的謝意和敬意。
【後記】之 2 永別 (寫於2015.04.22) 沒想到,3月3日告別式場合一見,竟是永別!沒想到,離開會場我追上前揮手道再見,竟是無法再見!沒想到,當晚您勉強上網看fb訊息並回覆我,成為您留下的最後珍寶。 3月3日之後,心裡惦念著要去看您,卻因調職前後忙碌而未有行動,也因您說體力好多了,更因心中相信您會再次度過難關!…… 總以為有些話可以晚點說,有些事可以慢點做。 4月10日,我重新回到史博館,上週五向同事問及您的近況,只因很想告訴您:我回來了,您一定由衷為我開心。 誰知,都還沒來得及做,竟沒機會了!……
【後記】之3 永川館長不幸於2015年4月辭世,兩岸文化藝術界痛失巨擘,同感哀悼!國立歷史博物館花藝展於2016年元旦開幕與展出前夕,我到他的臉書留言如下。 今年花藝展第一次沒有您參與,往年展覽前夕,總能先睹為快,聆聽您為本館志工與花藝基金會成員導覽解說,如今景物依在、人事已非,想起來有點心酸…… 您飽讀詩書、涵養豐富,卻極喜愛我所分享的圖文,總不吝適時回應與鼓勵,能得到如此賞識,對我而言,實為莫大鼓舞!同是愛花人,許多與花相關的點滴記憶,總會在見到某些花草(如凌霄花、使君子)時,輕輕喚起您說過的話,或留下的文字,更想起了昔日記憶。 人生機緣,甚是奇妙。 何其有幸,兩年前我寫了您的故事:天賦自由的藝術人生,沒想到,此內容成了親友悼念您的紀念文,更令我珍惜的是您曾在本文留言:「謝謝妳,我的人生在妳的筆下重新活過一遍!感動妳的耐心與細心,加上敏銳觀察力與解析能力。我樂於成為妳〝人生教本〞中的〝小小插圖〞。」 在您人生最後2個月某傍晚,何其有幸於荷花池畔見到由夫人相伴的您,也因此到臉書留訊息,敘述8個多月來以為您一切安好的錯誤訊息,導致我錯過而未探望的懊惱。無力上網的您並未閱讀,直到驟逝秘書的告別式場合,我才有機會請您看看留言,您接收到字裡行間的真誠,留訊回覆:「謝謝妳百般的關懷。………」 您的離去,令人不捨。您在世時,慶幸自己曾經寫了那些文,做了一些事。
【後記】之4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寫於2016.10.29)
(國父紀念館展覽紀實)
史博館花藝展部分紀實
黃永川書畫展 102.09.20~.09.28 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 --------------------------------------------- 黃永川年表 1944 生於台灣嘉義縣六腳鄉。 1959 入東石高中,繪畫受吳梅嶺老師啟蒙。 1962 入台師大學藝術系,受教於黃君壁、林玉山諸師。潛心於傳統水墨創作。 1966 台師大學藝術系畢業,獲畢業展國畫類第一名。 1970 藝術研究所畢業。任國立歷史博物館研究組編輯。 1974 中華民國畫會會員兼任研究組組長。 1980 考取年度公務員公費出國進修,赴大英博物館研究美術史與博物館學。 《行書對聯(雪厲.花寒)》/ 黃永川書畫集 110*22cmX2 2000 年 釋文: 雪厲丹心真月旦,花寒瘦骨太風流。 款文: 詠雪梅略書其意。庚辰之秋,黃永川於采芹齋。 1981 大英博物館研究結束返國。 1984 於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中國古代插花藝術》一書。 1987 創辦「財團法人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出版《中國茶花之道》一書。 1988 於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中國插花藝術》一書,被譽為「中國花藝之父」。 1989 任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組主任。 1990 應邀參加史博館於美國各州所舉辦之「中國現代繪畫五年巡展」。 1991 任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 1992 應太平洋文教基金會之邀參加「海峽兩岸當代水墨繪畫聯展」。 1993 應國立藝術教育館之邀,講述「山水的畫法」並揮毫示範。 1994 應有熊氏藝術中心之邀舉辦首次個展,並出版「黃永川作品集」。 1995 出版《采芹齋花論》一書。 1996 兼任國立歷史博物館研究組主任。 1997 任國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兼副館長。 1998 兼任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教授。 1999 復任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2001 參加「台北.漢城.煙台現代水墨畫聯展」。 2002 任中華海峽兩岸文化資產交流促進會理事長。 2003 兼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教授。 2004 任國立歷史博物館代理館長。 2006 任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 2010 任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