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在出國前,我把上回「別讓記者報名路跑」再加料,改寫成這篇,投稿到系刊,內容雖然有點搞笑,但每當再看到我坐火車那段文字,其實都有飆淚的衝動,這些票根我都還留著,請大家期待一篇更感性的文章之前,先分享一下我在雪山跑新聞的點滴。本文刊登於聯合報系刊2006年8月號。
雪山隧道通車,可與宜蘭線鐵路及北宜公路開通,並稱開蘭兩百年來交通史上最重要的三件事,我有幸參與;雪山隧道從施工到通車,每每成為媒體焦點,採訪過相關新聞的記者,少說也有千百人,但我敢拍胸脯說:「我是雪山隧道新聞,『跑』得最好的第一人。」此話從何說起?
二○○六年六月四日是雪山通車前的路跑活動,六年前我迷上慢跑,今年開始參加大小比賽,征服過十八標的國道汐五高架橋,也從台北市政府跑到總統府再折返過。
四月間因職務調整,派駐宜蘭縣,五月間接到宜蘭地檢署主任檢察官呂幸玲的e-mail,法務部有參與這次路跑合辦,呂主任好心轉寄親朋好友,當時心想這反正也是我的轄區,就上網報名。
當天全副武裝到現場,和幾個跑新聞認識的友人打招呼時,他們都很驚訝,「哪有人這樣『跑』新聞」,我只好一一解釋,今天純休假,是真的跑步,不是跑新聞啦。
九時整,從頭城收費站起跑,微微的上坡,其實還滿順的,平時跑步我不戴眼鏡,當天刻意戴起來,理由是,「以後開雪山隧道得全神貫注,今天就難得一次可以左顧右盼。」
當天的本報新聞採訪工作,是宜蘭縣最有價值的單身女記者王燕華負責,所以她就順理成章,成了我的攝影專人,留下了幾幀歷史鏡頭;可能也是因為起跑後只顧被拍,到達五公里折返點時,竟然比平時慢了近八分鐘。
愈到隧道內,愈悶,終於撐到折返點的給水站,索性停下來邊喝水邊用走,但又很怕王燕華坐著救護車進來拍照,只要感覺有救護車接近,我就假裝再努力往前衝;到達終點時,整整比上回跑也是十公里的汐五高架橋,慢了十六分鐘。
其實我當天是一路嫌到底,出發前見那些大官一直發言,就忍不住去找帶熱身操的老師抱怨,「叫那些官不要再講了好嗎?」到了終點,又向裁判反映完跑證明發得太慢了。
中午回到辦公室準備行李回台北前,又撥了電話給王燕華,「隧道裡面太悶了,完全沒有風。」
第二天本報的標題倒很嚇人,「悶倒了數十人」,悶,是我說的,我是消息來源;倒了數十人也是真的,只是編輯老爺把兩件事連在一起,據說,工程處還來電表達關切,「就是不爽啦。」
事後把當天路跑的經過,寫在部落格上,本想命名為「台北唐先生征服雪山隧道」,靈機一動,就改名為,「別讓記者報名路跑」。
其實,雪山隧道發生關係,要從十六年前剛進聯合報開始談起。
新店警分局轄區,是我進報社後第一個駐點,轄區範圍之大,可以從羅斯福路景美橋尾,一直拉到賣五香茶葉蛋聞名的北宜公路最高點石牌公園,開車最快也得七十分鐘。
那時北宜高還在踏勘路線,籌建過程中,也陸續報導了幾次,當時並不叫雪山隧道,而是坪林隧道;鬧得比較大的新聞,以豎井的位置,以及後來到底要不要建坪林交流道這兩件最大。
十六年後,天曉得我竟會再現身雪山隧道,天曉得我的轄區,「就在山那邊」,坪林與宜蘭,其實就在交界,當時還嫌新店分局轄區太大了,現在可好,北從頭城,南到蘇花公路。
調派宜蘭之前,在總社待了五年,直到第四年才決定把那輛號稱價值百萬元的休旅車賣掉,享受無「車」(ㄐㄩ)無束的日子;報社一只派令,重回外勤工作,初期也只能騎著125西西的豪邁,奔馳在蘭陽平原,要回台北的家,就搭火車;每次在火車上冥想,腦海中總是浮現,「曾經以為我的家,是一張張的票根…」的歌詞。
不過,雪山隧道要通車,沒車怎麼行?我告訴同事,如果我再每次這樣大包小包搭火車,「肯定會偷偷掉淚」。
心一橫,雪山隧道十六日通車,我十四日到中古車行看車,十五日付訂金,十六日下午牽車,馬上和同事廖雅欣來趟「雪山隧道現場採訪」。
雪山隧道通車初期狀況不斷,幾乎只要我往返北宜一趟,就能弄到幾則好新聞,像通車第一周,即使是非假日,南下往宜蘭,從南港系統交流道就開始塞車;過沒兩天,雪山隧隊首度封閉單線車道,原來是在路面加畫讓駕駛人測車距的白箭頭。
這兩則新聞,都不是高公局主動發布,而是我駕車經過時,憑著新聞鼻所嗅出來的,當然,地方記者資源少,自己開車不算,還得單手拿相機,邊開邊拍;主跑頭城的同事姜炫煥,更曾多次穿梭在北宜高的車陣中搶鏡頭。
某天,透過關係,到雪山隧道自衛消防編組駐地聊天,本來只想報導他們工作內容,這些弟兄倒很大方,一見到我就猛吐槽、爆料,一直抱怨高公局對他們不平等待遇,隊部像難民營,不僅沒冷氣,廁所又沒水,我邊聽邊拍照,次日全國版見報,電視台猛跟進,弄得高公局要下令要處分人,我一個在坪林行控中心工作的親人,還一度被懷疑是幕後爆料者。
有天採訪H2O家變職變版要的新聞,與公視製作人聊到雪山隧道,他丟下一句話,「小說家黃春明拒走」;我的新聞鼻又發揮效用,當場就打電話給同事廖雅欣,請她求證並採訪,幾天後,雪山隧道頻傳烏龍事件,這則新聞也全國版見報,各電子媒體又是一路狂追。
有同事愛開玩笑,戲稱我是「雪山特派員」,我可以很大方的承認,別人走雪山隧道會覺得無聊,我則是東張西望,而且每回必聽專用頻道的廣播,七月廿一日深夜,返北途中又發現隧道的照明有問題,廣播也傳來,「請用路人小心」,我馬上請同事姜炫煥向行控中心查證,兩分鐘後證實,我從消息來源又變成受訪者,接受姜炫煥電話採訪,當天稿擠,但還是在地方版獨家見報。
雪山隧道何時開放大客車行駛,也一直是大眾關心焦點,宜蘭縣召集人戴永華和台北市聞組陳俍任也多次報導業者和主管單位的看法;七月中某日,因親人住院我去陪病,無聊到把報紙從頭翻到尾,「交通部公路總局公告,國道五號客運…」。本來也肯定是獨家,只是在縣府交通課採訪時,被某電子媒體同業不小心撞見,不過本報有戴永華事先就採訪好客運業者的看法,在地方版做頭條,依舊領先。
雪山隧道通車後,不少好友、同事都說要組懇親團,我總是開玩笑說,「儘管來,泡溫泉我絕對全陪。」不知是否嚇走了一些人,但還是誠心邀請眾長官多來宜蘭走走,溫泉陪不陪泡不重要,經過雪山隧道時,有狀況請先不要通知警廣,先向「雪山特派員」通風報信,才是標準作業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