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15 23:43:49瀏覽3373|回應3|推薦21 | |||||||||||||||||||||||||||||||||||||||||||||||||||||||||||||||||||||||||||||||||||||||||||||||||||||||||||||||||||||||||||||||||||||||||||||||||||||||||||||||||||||||||||||||||
媒體記者的社會地位 記者,顧名思義是「記錄的人」,是把所看到的事物,透過文字、影像傳達給受眾。 在早期宮廷時代,「記者」等於只是在做「傳達」的工作,由於宮廷常有事件要發布,讓百姓知道,「記者」等於是抄錄員;在現代,有些記者的確也只是在做抄錄員的工作,這種記者只會做官方的傳聲筒,毫無監督、批評時政的功能,「如果只是把官方公文書拿來抄一抄,或是把新聞稿改寫,那何必要請大學、研究所畢業的人,找個會寫字、有國中程度的人即可!」這是媒體長官遇到屬下不成材時,常常脫口而出的一句話。 在民末清初時,「媒體」成為革命最重要的宣傳工具,孫中山也創辦「少年中國晨報」,此時的記者,有時身兼革命者的角色,隨時要面臨被當權者逮捕的危險,就算政府已經來台灣,當時不少反國民黨政府的黨外人士,也是靠辦雜誌起家,宣揚理念,例如美麗島雜誌、前進雜誌等。 相對的,當時的主流媒體,某種程度也扮演著「政權捍衛者」的角色,例如老三台,台視是省政府出資,中視是國民黨,華視是教育部與國防部,平面媒體中,先不談民營的中國時報、聯合報,包括黨營的中央日報、中華日報,以及省營的台灣新生報,軍方的青年日報、台灣日報,都肩負責「政令宣導」的任務,那時候還有「光輝十月不能報導負面新聞」的不成文規定。 在那個年頭,記者有無冕王之稱,更有文化流氓的惡名,前者是正面的,他可以對時政提出批評,後者則是負面,把自己監督時政的利器,變成牟私利的工具,寫一篇新聞可以拿多少錢,不寫某某新聞,一樣可以拿錢,所以當時的報禁之一「限證」,全台只有31家報社,很多丐幫記者就以「通訊社」、「雜誌社」的名義,一、兩個人就可以開一家媒體,對外惡形惡狀,這也是當局實施報禁始料未及的。 台灣媒體的大鳴大放,要從20年前報禁開放談起,在此之前,要成為正牌的記者,比登天還難,那時新聞系所非常少,政大、輔大、文化、世新、銘傳,連政治作戰學校(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系也算得上。 報禁開放後,民智亦大開,曾經把媒體記者地位推到最高點,中時、聯合的創辦人都可以成為國民黨中常委,幾個大報的名記者,更是政治人物爭相拉攏的對象,記者只要行得正、坐得直,絕對是備受尊崇。 但是,絕對的權力背後就是絕對腐敗,「收買記者」,成了政商界人士常用的手段之一,記者原本是客觀中立的角色,因為長期與採訪對象關係密切,成了「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跑政治路線者,幫政治人物寫書,或是被延攬為策士,甚至離開媒體圈,成為政治圈的人,像李登輝時代的蘇志誠,連戰時代的丁遠超,或是現在還在檯面上的吳敦義、鍾榮吉、沈智慧、李慶安、李慶元、盧秀芳,甚至璩美鳳也是。 早期,外界對記者是敢怒不敢言,總以為被記者寫錯了,頂多要求更正,但若記者不願更正,繼續寫下去,或是自己也有很多問題,怕被再挖出來,於是就忍下去了。 但如果是得罪到政府或黨國要員,可就沒有那容易善了,在白色恐怖時代,記者很容易就被羅熾罪名,以下是網路上找得到的資料 表六:白色恐怖被槍決與囚禁的新聞人員(部分名單)
戒嚴時代結束後,緊接著報禁開放,台灣社會呈現百花齊放,頓時工運、農運興起,街頭運動、自力救濟等社會運動層出不窮,現在520是總統就職日代名詞,解嚴初期,則是「暴動」的代名詞,每次有暴動,受傷的憲兵、警察不勝枚舉,連記者也遭殃,不僅是暴民會打記者,連警察也會趁亂偷襲記者,或者見到記者被打,「故意見死不救」,也是報復記者的狠招之一。 這種混亂局面大約維持了10年,那時候全民計程車四處作亂,每到這種群眾運動場合,記者要懂得保護自己,必要時不要輕易讓外人知道你的身分,那時記者地位有點像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不過與香港比起來,台灣記者算是好的,香港過去是英屬地,小報文化很早就入侵,加上香港九七以前是英國人管,九七之後回歸中國,毫無民主可言,港人無法參與政治,媒體上沒有太多政治的東西可以報導,只好朝社會、影劇等八卦新聞發展,「狗仔隊」也就應運而生。 在台灣,自從總統民選後,幾乎年年有選舉,政治佔據了太多版面,久而久之,民眾也厭倦了,於是給了八卦媒體入侵的機會,水果日報、數字周刊,很短時間擄獲台灣人的心,傳統媒體一一應聲倒地。 但讀者呢?卻是邊看邊罵,記者都成了「狗仔」,加上電視政論節目那些名嘴,風評壞的遠超過好的,記者又成了耍嘴皮的人,形象降到最低點。 加上電子媒體記者的採訪模樣,透過廿四小時的新聞頻道強力播送,把記者的模樣徹底醜化了,讓民眾誤以為「記者就是這個樣子」,如此,記者的社會地位,還能有多崇高? 但是,你我也別太悲觀,中國大陸毒奶事件,若不是記者發揮道德勇氣,能讓那些奸商現形嗎?如果不是記者山越嶺深入災區,川震那悲慘的一幕幕,又如何傳送到你我眼前?
|
|||||||||||||||||||||||||||||||||||||||||||||||||||||||||||||||||||||||||||||||||||||||||||||||||||||||||||||||||||||||||||||||||||||||||||||||||||||||||||||||||||||||||||||||||
( 時事評論|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