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木屐與山鼓-哈尼族
2021/01/27 16:36:03瀏覽2595|回應0|推薦1

木屐與山鼓
(
哈尼族)

 

舞名:木屐與山鼓
編舞:張來善
演出:雲南省歌舞劇院

當我們看到二齒木屐時,十之八九的人腦海中第一個閃過的印象大概都是身穿和服日本人的裝扮吧?如果再配上膝上短裙跳舞,那百分之一百一定是日本舞了吧?那麼大家不妨猜猜今天介紹的的這一首是哪一個地方的舞蹈呢.

其實木屐也是咱們中國老祖宗發明的,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浙江寧波慈湖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就發現了兩殘存的木屐.從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穿木屐一直十分流行.

浙江寧波慈湖新石器时代晚期發現的木屐:(為什麼將近四千年的木頭沒有腐爛,這我也不知道,或許是已經變成化石了吧?)





到了漢朝,木屐已經是常見服飾,成為足衣的一種(青蛙老師註:所謂的足衣在先秦時期泛指鞋襪,到了漢朝,”足衣開始有了內外之分:足之内衣為袜,足之外衣為鞋.穿木屐原屬中原風俗,到了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後,中原漢人紛紛南遷,穿木屐這一穿著文化也先後陸續由中原傳到嶺南,粵桂滇等地,在多雨,地面潮濕的嶺南,木屐不但可以防潮防滑,在雨天泥路上行走尤其方便.

關於木屐比較有名的詩詞,大概就屬南宋時期葉紹翁所作的遊園不值”.這首詩大家比較熟悉的大概是這兩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也就是成語紅杏出牆典故的由來),其實前面還有兩句:”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意思是,也許是園主擔心我的木屐踩壞他那愛惜的青苔,任我輕輕地敲柴門,卻也久久沒有人來開門.

本舞是由雲南省歌舞劇院第五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的演出,木屐是生活在湄公河流域的哈尼族女人平時所穿的鞋子.木屐舞來源於對腳穿木屐的少女們在生活,勞動,娛樂等動作時所發出的聲響節奏的提煉,是一種自娛自樂的舞蹈形式,動作集中在腳的跳動,手腳同邊,敏捷多變.透過木屐與地面的擊打,變化出不同節奏的聲響和節奏,舞蹈俏皮輕快,表達舞者歡樂的情趣.哈尼族木屐舞:


哈尼族木屐舞劇照:



















最後老闆招待本舞影帶:(:因為年代久遠,影片解析度差,請包涵)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flin01&aid=15571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