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韓非子領導哲學之探討
2020/02/23 17:33:19瀏覽6057|回應0|推薦0
  韓非子領導哲學之探討



著作人: 林煌

壹、法家興起的背景、源流及影響

  一、法家興起的時代背景──危機時代

  二、法家的源流與影響

貳、韓非子的思想

  一、思想背景

    (一)四擊小國──韓

    (二)韓非子事略

  二、韓非子思想的基本精神

    (一)實徵主義──證驗的知識論

    (二)自利主義──利己的人性觀

    (三)進化主義──演化的歷史觀

    (四)實利主義──實用的政治觀

    (五)行為主義──法治的賞罰觀

參、韓非子的領導哲學

  一、韓非子的領導理念

  二、韓非子的術治論

  三、韓非子的勢治論

肆、和西方領導理論的比較

  一、人格特質論

  二、領導行為論

  三、情境權變理論

伍、對教育行政領導的啟示與評論

  一、啟示

  二、評論



壹、法家興起的背景、源流及影響


  一、法家興起的時代背景──危機時代

        戰國時代世局遽變的原因,主要來自封建制度的崩潰。

        顧炎武在日知錄,明白的描述出周朝體制進入戰國時代後的全面解體狀

    況。「自左傳之終,以至於戰國凡百三十三年。史文闕軼,考古者為之茫昧

    。如春秋時猶尊禮重信,而七國則絕不言禮與信矣。春秋時猶宗周室,而七

    國則絕不言王矣。春秋時猶嚴祀祭,重聘享,而七國則無其事矣。春秋時猶

    論宗姓氏族,而七國則無一言及矣。春秋時猶宴會賦詩,而七國則不聞矣。

    春秋時猶有赴告策書,而七國則無有矣。邦無定交,士無定主,此皆變於一

    百三十三年之間,史之闕文,而後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一併天下,

    而文武之道盡矣。」<日知錄.卷十七>

    世局的遽變可歸納如下列數端:

    (一)階級制度的破壞:

        天子僭越(太子宜臼引犬戎攻幽王),諸侯僭越天子,大夫僭越諸侯,

    家臣僭越大夫。君上不親政事,重臣操持實權;禮義征伐自陪臣出,國君朝

    不保夕。用法崇勢重術的的法家思想,正切合當時君主需求。

    (二)諸侯封國的兼併:

        各國唯實力是尚,交互侵伐,戰爭頻仍。勵行耕戰的法家思想,正適合

    當時各國政治的需要。

    (三)商業經濟的興起:

        工商漸發達,工商之家,富可敵國,人民不再安於農耕,社會組織動搖

    ,危及君權。

        當此之時,周朝之傳統禮制,已失其與時代相應的功能與意義,無法再

    維繫王室與諸侯之間的政治與社會秩序,導致禮義崩析,列國兼併的世局。

    這即為戰國時諸子百家所共同面對的課題,亦為各家思考立論的基點。


  二、法家的源流與影響

        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申不害、商鞅、慎到、韓非子。在淵源上,可上溯

    管仲、荀子。法家思想基於講實證、因人性、重功利、尚權變的原則,理論

    的重點在尊君權、任法術、禁私議、勵耕戰以謀國家富強。主張政治由內政

    著手,用信賞必罰的強制力逼使人民為君國效命。(王讚源,1989:37 )法

    家提出一套中國最有系統的政治哲學,結束了戰國末期群雄紛爭的政局,開

    創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帝國的出現,並影響秦漢以後二千多年的實際統

    治。



貳、韓非子的思想

  一、思想背景

    (一)四擊小國──韓

        韓是戰國時代七國中最為弱小的國家,地方不滿千里,但強鄰環伺,東

    有齊,西有秦,南有楚,北有魏,正是韓非子所稱的「夫韓,小國也,以應

    天下四擊,主辱臣苦,上下相與同憂久矣。」列國欲攻伐秦,必先越韓;秦

    欲侵併六國,韓則首當其衝。縱觀韓國的歷史,侵凌韓國最厲害的則是秦國

    。「韓事秦三十餘年,出則為扞蔽,入則為蓆薦,秦特出銳師取地而韓隨之

    ,怨懸於天下,功歸於強秦。」<存韓篇>在此局勢之下,韓國之政策,徘

    徊於「縱橫」之間,左右為難,舉措不定。韓非子反對縱橫政策,在五蠹篇

    中,他指出,國家之治強,不在「外事」,而在「內政」,以「治強不可責

    於外,內政之有也。」所謂「『從』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衡』者,事

    一強以攻眾弱也;皆非所以持國也。」因為,「救小為從,未見其利,而亡

    地敗軍矣。」而「事大為衡,未見其利也,而亡地亂政矣。」。此兩者皆非

    治國之計,必須從國家內政著手,唯有君主依勢用術行法,國家才能富強。


    (二)韓非子事略

        韓非(約西元前二八0至二三0年)戰國末期韓國人,韓國為當時最弱

    的國家,外受強鄰的壓迫,內受重臣的把持。其出身於貴族,與李斯同學於

    荀子,李斯自認不如。非天生口吃,不善言辭,其推崇法家,勸韓君變法圖

    強,但未受採納。著孤憤、五蠹等篇十萬餘言,書傳至秦,秦王見之,嘆服

    其才,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因發兵亟攻韓,韓

    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非與秦王論治國之道,然未受信用。終因李

    斯妒其才,與姚賈搆害之而鴆於獄。秦王悔悟,派人赦免之,已晚矣。(史

    記. 老莊申韓列傳)


  二、韓非子思想的基本精神

        法家思想的基本論點,在於以勢、術、法指導君主治國之道。

        韓非子生於戰國末期,他批判性的吸收儒、道、墨、法、名等各家學說

    之長,綜合前期法家優點,集法家「勢」、「術」、「法」的大成,勸言君

    主「以勢隆君」,「以術御臣」、「以法治民」,建構法家政治理論體系及

    實務方針。其學說乃是當時整個時代所孕育出的產物,合乎歷史的發展與時

    代的需求,不僅為戰國末期的秦所採用,結束了當時分崩離析的亂局,也間

    為後世朝代治國所依循。


        韓非子思想的基本精神可分述如下:

    (一)實徵主義──證驗的知識論(實證的知識論)

        韓非子認為唯有能通過實際驗證的,才是真正而有用的知識。因為「說

    有必立而曠於實者,言有辭拙而急於用者。」<八說篇>

        在顯學篇中,韓非子以「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之者,誣

    也。」批判儒、墨之後學者,並論證兩家學說不可用,以達其破儒、墨立法

    家之目的。顯學篇:「故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取捨相反不同,

    而皆自謂真孔墨,孔墨不可復生,將誰使定後世之學乎﹖孔子墨子俱道堯舜

    ,而取捨不同,而皆自謂真堯舜,堯舜不復生,將誰使定儒墨之誠乎﹖殷周

    七百餘歲,虞夏二千餘歲,而不能定儒墨之真,今乃欲審堯舜之道於三千歲

    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之者,誣也。

    故名據先王,必定堯舜者,非愚則誣也。愚誣之學,雜反之行,明主弗受也

    。」以「能參驗方能必」、「能必方能據」立其說,其實徵主義的色彩甚為

    濃厚。

        缺乏參驗,則對事務的判斷,易生失誤。「澹臺子羽,君子之容也,仲

    尼幾而取之;與處久,而行不稱其貌。宰予之辭,雅而文也,仲尼幾而取之

    ;與處,而智不充其辯。故孔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

    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實之聲。今之新辯,濫乎宰予;而世主

    之聽,眩乎仲尼。為悅其言,因任其身,則焉得無失乎!是以魏任孟卯之辯

    ,而有華下之患;趙任馬服之辯,而有長平之禍。此二者,任辯之失也。」

    <顯學篇>

        是否當其能,自實際中徵驗必知。「夫視鍛錫而察青黃,區冶不能以必

    劍。水擊鵠雁,陸斷駒馬,則臧獲不疑鈍利。發齒吻,相形容,伯樂不能以

    必馬。授車就駕,而觀其末塗,則臧獲不疑駑良。觀容服,聽言辭,則仲尼

    不能以必士。試之官職,課其功伐,則庸人不疑於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

    必起於州郡,猛將必發於卒伍。」<顯學篇>

        基於實徵主義的精神,韓非子遠在先秦時即批判卜筮、占星、巫祝未必

    可徵。飾邪篇:「趙又嘗鑿龜數筴而北伐燕,將劫燕以逆秦,兆曰:大吉。

    始攻大梁,而秦出上黨矣;兵至釐,而六城拔矣;至陽城,秦拔鄴矣;龐援

    揄兵而南,則鄣盡矣。臣故曰趙龜雖無遠見於燕,且宜近見於秦。秦以其大

    吉,辟地有實,救燕有名。趙以其大吉,地削兵辱,主不得意而死,又非秦

    龜神,而趙龜欺也。」同篇中又以:「初時者,魏數年東鄉,攻益陶衛;數

    年西鄉,以失其國。此非豐隆、五行、太乙、王相、攝提、六神、五括、天

    河、殷槍、歲星,數年在西也。又非天缺、弧逆、刑星、熒惑、奎、台,數

    年在東也。故曰龜、筴、鬼神,不足以舉勝,左右背鄉,不足以專戰。然而

    恃之,愚莫大焉。」此謂龜、筴、占星不靈驗也。而在顯學篇中以:「今巫

    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萬歲。千秋萬歲之聲聒耳,一日之壽無徵於人,此人

    所以簡巫祝也。」兩千多年後的社會,尚有人想從香灰中尋找六合彩的數字

    ,亦有官員率眾屬以祈雨的今日,韓非子的實徵主義的精神,不能不令人感

    嘆。


    (二)自利主義──利己的人性觀

        荀子主張人性性惡說,韓非子雖未斷言人性本惡,但認為「人性自為」

    ,亦即人性為己。人之所以好逸惡勞,趨利遠害,憚重就輕,爭名奪利者,

    是因為人「皆挾自為心」<外儲說左上>,以自為自利之故也,利之所在,

    即好惡之所在。「夫民之性,惡勞而樂佚。」<心度篇>「好利而惡害,夫

    人之所有也。」「人情皆喜貴而惡賤。」<難三篇>

        韓非子並以淺顯的實例,來做說明。「醫善吮人之傷,含人之血,非骨

    肉之親也,利之所加也。故輿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之

    夭死也。非輿人仁而匠人賊也,人不貴則輿不售;人不死則棺不買。情非憎

    人也,利在人之死也。」<備內篇>

        韓非子既發現人性自為自利,乃提出以賞罰制約以運用之。「凡治天下

    ,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惡,故賞罰可用,賞罰可用,則禁令可立,而治道具

    矣。」<八經篇>「利之所在,民歸之;名之所彰,士死之。」<外儲說左

    上>「夫耕之用力也勞,而民為之者,曰:可以得富也。戰之為事也危,而

    民為之者,曰:可以得貴也。」<五蠹篇>

        韓非子並指出君臣各有其利,而君臣之利互異,故君對臣不得不防。「

    君主之利,相與異也。何以明之哉﹖曰: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無能而

    得事;主利在有勞而爵祿,臣利在無功而富貴;主利在豪傑使能,臣利在朋

    黨用私。是以國地削而私家富,主上卑而大臣重。」<孤憤篇>「君臣之利

    異,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滅。是以姦臣召敵兵以內除,舉外事以眩

    主,苟成其私利,不顧國患。」<內儲說下篇>「人臣之情,非必能愛君也

    ,為重利之故也。」<二柄篇>

        君臣由於利異而心異,是以君臣之間,是以利相算計的。「故君臣異心

    ,君以計蓄臣,臣以計事君。君臣之交計也,害身而利國,臣弗為也;害國

    而利臣,君弗為也。臣之情,害身無利;君之情,害國無親。君臣也者,以

    計合者也。」<飾邪篇>

        基於人性自利的觀點,若可加以因勢利導,則能運用人的自為心,轉化

    而成為利於君、利於國之動力。此為韓非子在行政領導學的動機論。因此,

    君王的領導,也必須「抱法處勢」,才能鞏固君勢,達成有效領導。

        分析韓非子的人性觀,可以發現他是:強調了人性的黑暗面,而忽視了

    個人尊嚴與價值;也未見及人性的光明面與個人心靈自主之處。


    (三)進化主義──演化的歷史觀

        儒、墨、道三家的思想,儒法周,墨法夏,道取上古,法自然。概皆主

    崇古復古論,有謂彼等為「退化的歷史觀」,以其則古稱先,言必稱堯舜也

    。法家之前,以荀子開先河,有法後王之說。至於韓非子則因應現實,有變

    古之說。

        韓非子認為「古」未必可取,必須因應時勢,因變制宜。他說:「今有

    搆木鑽燧於夏后氏之世者,必為鯀禹笑矣;有決瀆於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

    笑矣。然則今有美堯舜禹湯武之道於今之世者,必為新聖笑矣。是以聖人不

    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五蠹篇>

        因為,時代不同,環境條件有別,治世之道亦應隨之而異。「古者,丈

    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養足,人

    民少而財有餘,故民不爭。是以厚賞不行,重罰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

    子不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是以人民眾而財貨寡,事

    力勞而供養薄,故民爭。雖倍賞累罰,而不免於亂。」<五蠹篇>

        韓非子並舉同行仁義,而下場殊異的周文王與徐偃王;以及舜、禹之時

    ,對有苗與共工的不同作法,說明「世異則事異」與「事異則備變」的道理

    。「古者,文王處封鎬之間,地方百里,行仁義而懷西戎,遂王天下。徐偃

    王處漢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荊文王恐其害己

    也,舉兵伐徐,遂滅之。故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偃王行仁義而喪其國;是

    仁義用於古,而不用於今也。故曰:『世異則事異』。當舜之時,有苗不服

    ,禹將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執

    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戰,鐵銛短者及乎敵,鎧甲不堅者傷乎體。是干

    戚用於古,不用於今也。故曰:『事異則備變』。」<五蠹篇>

        在治理國家上,韓非子則指出古今之異,「古今異俗,新故異備」。

        「古人亟於德,中古逐於智,當今爭於力。....處多事之時,用寡事之

    器,非智者之備也。當大爭之世,而循揖讓之軌,非聖人之智也。」<八說

    篇>在五蠹篇中,也說到「上古競於道德,中古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

    「故事因於世,而備適於事。」「夫古今異俗,新故異備。如欲以寬緩之政

    治急世之民,猶無轡策而御駻馬,此不知之患也」<五蠹篇>

        因此,明智的國君在治理國家之時,必須把握「法與時轉」「禁與能變

    」的精神。「制民無常,唯法為治。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故民

    樸而禁之以名,則治;世智而維之以刑,則從。時移而法不易者亂,能眾而

    禁不變者削。故聖人之治也,法與時轉,而禁與能變。」<心度篇>演化的

    歷史觀,便成為韓非子通權達變的行政領導重要的立論基礎。


    (四)實利主義──實用的政治觀(實用、功利主義──功利的價值觀)

        韓非子明白的揭舉「功用」為批判事物、言行的的標準。問辯篇曰:「

    夫言行者,以功用為之的彀者也。....今聽言觀行,不以功用為之的彀,言

    雖至察,行雖至堅,則妄發之說也。」又六反篇以:「明主聽其言必責其用

    ,觀其行必求其功,然後虛舊之學不談,矜誣之行則不飾矣。」韓非重功用

    ,建言君主以用為尚,凡無俾於用者,則盡斥之。韓非子更批評只知坐而言

    ,不知起而行者,亦為無用。五蠹篇:「今境內之民皆言治,藏管、商之法

    者家有之,而國益貧;言耕者眾,執耒者寡也。境內皆言兵,藏孫、吳之書

    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戰者眾,披甲者寡也。故明主用其力,不聽其言;

    賞其功,必禁無用。」儒家末流者至於宋明,但知坐談心性,卻無俾於世情

    ,終至「平日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正此之謂也。韓非子於姦劫弒

    臣篇中評豫讓雖死忠但無益於智伯,亦此也。

        韓非子認為「仁」與「義」一如「智」與「壽」是性、命也,為先天的

    或命定的,非所學於人而改變的,是以亦屬無俾於實用。顯學篇:「故善毛

    嬙、西施之美,無益吾面;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言先王之仁義,無益於

    治;明吾法度,必吾賞罰者,亦國之脂澤粉黛也。故明主急其功而緩其頌,

    故不道仁義。」

        在實際政治上,則指出:「所用非所養,所養非所用」為亂國之因。「

    國平養儒俠,難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簡其業,

    而遊學者日眾,是世之所以亂也。」<顯學篇>

        因此,「不任辯說,必課名實」為韓非子思想的重要特色,亦可以說其

    為政治現實觀的實利主義者。和墨子比較,似乎都主張功利的價值觀,然而

    仍有不同。墨子之利是利天下,以萬民之利為利;韓非子之利是利君王,以

    君王之利為利。「大臣有行則尊君,百姓有功則利上」<八經篇>「君上之

    於民也,有難則用其死 ,安平則用其力。」<六反篇>


    (五)行為主義──法治的賞罰觀

        如果以心理學的觀點分析韓非子的法治觀點,可以用心理學中的行為主

    義觀點來代表,相對之下儒家的觀點則接近於人本主義的觀點。

        韓非子對法治的賞罰觀,是以對「人情」(心理)的理解為基礎。主張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惡,故賞罰可用,賞罰可用,則禁令可

    立,而治道具矣。」<八經篇>在顯學篇中,韓非子更以淺顯的實例,做最

    有力的說明。「且民者固服於勢,寡能懷於義。」「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

    之弗為改,鄉人譙之弗為動,師長教之弗為變。夫以父母之愛,鄉人之行,

    師長之智,三美加焉而終不動,其脛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

    求索奸人,然後恐懼,變其節,異其行矣。故父母之愛不足以教子,必待州

    部之嚴刑者,民固驕於愛,聽於威矣。」人情既是如此,「賞」、「罰」便

    成了最有效的行為制約工具。「是以賞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罰莫如重而

    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賞不遷,行誅無赦,譽輔

    其賞,毀隨其罰,則賢不肖俱盡其力矣。」<顯學篇>從這段話中,可以了

    解韓非子是以賞罰外爍的行為主義觀,來作為其法治的理論基礎。基本上,

    和心理學的行為主義所依據的效果律是一致的,同樣是藉「賞」「罰」的增

    強效果,來達成行為塑造的目的。

        在政治的實際上,賞罰是重要的工具。「明主之治國也,明賞則民勸功

    ,嚴刑則民親法。」<心度篇>韓非子對賞罰的運用,有三點值得注意的第

    方:1.欲賞罰的行為要可行,2.賞罰要厚重而必施,3.賞罰不可過之。所欲

    賞罰的行為,必須是要可行的;因為,若是不可行則流於虛矯。「明主立可

    為之賞,設可避之刑。」<用人篇>賞罰要厚重而必施,唯有厚重而必施,

    才會有實效。而且,賞罰有「殺雞警猴」的作用,具有社會學習的效果。韓

    非子主張:重賞則能急於功,重刑則不至於傷民。「凡賞罰之必者,勸、禁

    也。賞厚,則所欲之得也疾;罰重,則所惡之禁也急。夫欲利者必惡害,害

    者利之反也,反於所欲,焉得無惡﹖欲治者必惡亂,亂者治之反也。是故欲

    治者,其賞必厚矣;惡亂甚者,其罰必重矣。今取於輕刑者,其惡亂不甚也

    ,其欲治又不甚也;此非特無術也,又乃無行。是故決賢不肖、愚智之筴,

    在賞罰之輕重。且夫重刑者,非為罪人也,明主之法也。殺賊,非治所殺也

    ;治所殺也者,是治死人也。刑盜,非治所刑也;治所刑也者,是治胥靡也

    。故曰:重一姦之罪,而止境內之邪,此所以為治也。重罰者盜賊也,而悼

    懼者良民也,欲治者奚疑於重刑﹖若夫厚賞者,非獨賞功也,又勸一國。受

    賞者甘利,未賞者慕業,是報一人之功,而勸境內之民也,欲治者奚疑於重

    賞﹖今不知治者,皆曰:『重刑傷民,輕刑可以止姦,何必於重哉﹖』此不

    察於治者也。夫以重止者,未必以輕止也;以輕止者,必以重止矣。是以上

    設重刑而姦盡止,姦盡止,則此奚傷於民也!所謂重刑者,姦之所利者細,

    而上之所加焉者大也。民不以小利蒙大害,故姦必止也。所謂輕刑者,姦之

    所利者大,而上之所加焉者小也。民慕其利而傲其罪,故姦不止也。故先賢

    有諺曰:『不躓於山,而躓於垤。』山者大,故人慎之;垤微小,故人易之

    也。今輕刑罰,民必易之。犯而不誅,是驅國而棄之也;犯而誅之,是為民

    設陷也。故輕罪者,民之垤也。是以輕罪之為道也,非亂國也,則為民設陷

    也,此則可謂傷民矣。」<六反篇>另外為,賞罰不可過之;因為,民若不

    畏死,縱以死威之亦無可奈何。「用賞過者失民,用刑過者民不畏。有賞不

    足以勸,有刑不足以禁,則國雖大必危。」<飾邪篇>

        從心理學的角度,以Maslow的動機階層論的架構進一步的分析,可以發

    現韓非子的學說理論,所強調的是人類心理層面中,較低層次的動機:如生

    理的動機、安全的動機等;而相對的輕視在人類心理層面中高層次的動機:

    如愛與隸屬的動機、自尊與尊重的動機以及自我實現的動機等。顯學篇:「

    故糟糠不飽者不務梁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繡。夫治世之事,急者不得,則

    緩者非所務也。」可以說明此一觀點。韓非子以為物質(農)、國防安全(

    兵)的建設,應優先於精神、文化(賢、智者之言行)的建設。


        綜上所述,韓非子的學說,可以說富有實徵主義的學術觀、自利主義的

    人性觀、進化主義的歷史觀、實利主義的政治觀(價值觀)以及、行為主義

    的賞罰觀等,綜合這些觀點,而建立其思想的理論體系。



參、韓非子的領導哲學


  一、韓非子的領導理念


        韓非子的政治理論體系乃在綜合法家的「法」、「術」、「勢」指導君

    主治國之道。其中與行政領導關係最密切者,即為「術」與「勢」。

        韓非子「法」、「術」、「勢」的論點是批判性的吸收法家中商鞅、申

    不害與慎到的思想而來,並加以綜合而發揚光大。

        在<定法篇>中他分別評述商鞅、申不害與慎到的論點:

    (一)、評商鞅

        1.法以首功任官,是「不當其能」。

        「商君之法,曰:斬一首者,爵一級;欲為官者,為五十石之官。斬二

    首者,爵二級;欲為官者,為百石之官。官爵之遷,與斬首之功相稱也。今

    有法曰:斬首者,令為醫、匠,則屋不成,而病不已;夫匠者,手巧也,而

    醫者,劑藥也。而以斬首之功為之,則不當其能。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斬

    首者,勇力也。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斬首之功為醫匠也。」

    <定法篇>

        2.有法無術,則國家的富強只是「資人臣」而已。

        「公孫鞅之治秦也,設告坐而責其實,連什伍而同其罪,賞厚而信,刑

    重而必。是以其民用力勞而不休,逐敵危而不卻,故其國富而兵強。然而無

    術以知姦,則其富強也,資人臣而已矣。」「故戰勝則大臣尊,益地則私封

    立,主無術以知姦也。商君雖十飾其法,人臣反用其資。」<定法篇>

    (二)、評申不害

        1.言術未盡。批判申子的「治不踰官,雖知弗言。」

        明主應能以全國人為耳目,而非以一己獨視、獨聽。

        「治不踰官,謂之守職也可;知而弗言,是不謁過也。人主以一國目視

    ,故視莫明焉;以一國耳聽,故聽莫聰焉。今知而弗言,則人主尚安假借矣

    ﹖」<定法篇>

        2.有術無法,則姦臣猶有所譎其辭矣。

        申不害相韓,韓乃出於晉也,新法舊令不一,則難以為治。

        「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憲令,則姦多。故利在舊法前令,則道之;

    在新法後令,則道之。新故相反,前後相背,則申不害雖十使昭侯用術,而

    姦臣猶有所譎其辭矣。 」<定法篇>

    (三)、評慎到

        韓非子認為慎到論勢,仍有所不足,只論及「自然之勢」,而未及「人

    設之勢」。慎到所談「自然之勢」,係指因繼承而得之權位(法職權威),

    韓非子增列「人設之勢」,是國君透過任法運術所產生的威勢,是人為運作

    的。

        以現代行政領導哲學的觀點而言,「術」相當於領導的方法,是「權威

    」或「權力」的運用;「勢」則略當於:領導的權威與權力。析論「術」與

    「法」的差別在於,運術乃在「御臣安君」,任法則在「治民定國」。「術

    也者,主之所執也。法也者,官之所師也。」<說疑篇>「法莫如顯,而術

    不欲見。」<難三篇>「君無術則弊於上,臣無法則亂於下,此不可一無,

    皆帝王之具也。」<定法篇>

        蕭公權則以:「法治的對象為民,術則專為臣設,此其一。法者君臣所

    共守,術則君王所獨用,此其二。法者公布眾知之律文,術則中心暗運之機

    智,此其三。」(王讚源,1989,p62 。轉引  蕭公權,1965,中國政治思

    想史,台北,中華文化出版委員會,p242。)從韓非子自利的人性觀來看,

    可以說,「法」在利用人民的自私心,而「術」則在防止臣下的自私心。

        「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難三篇>


                     (隱)

              ┌─── 術 ─────臣下    術以潛御臣下(君王所獨攬)

              │     /                       (領導方法)

              │            ┌罰┐

      人主  ─┼  法(顯)─┤  ├─臣民    法以治理臣民(臣民所共守)

              │            └賞┘            (基本原則、治國之度)

              │     \     ┌罰┐

              └─── 勢 ─┤  ├─臣下    勢以威制臣下(臣民所尊服)

                     (顯) └賞┘            (領導權力)



  二、韓非子的術治論

    (一)術的意義

        「術者,因任(能)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生殺之柄,課群臣之能也

    ,此人主之所執也。」<定法篇>  ──用人要因能而任,因任而責效


    (二)術的運用

        「術者,藏之於胸中,以偶眾端,而潛御群臣者也。」<難三篇>

                                  ──權術

    (三)術的功能

        防姦(禁姦、察姦術)、責效(責效術)、用人、考核徵驗(參伍術)


    (四)術的類別

        韓非子以君王所用的術治為「七術」,所欲察的對象為「六微」。

    「主之所用也,七術;所察也,六微。七術:一曰、眾端參觀,二曰、必罰

    明威,三曰、信賞盡能,四曰、一聽責下,五曰、疑詔詭使,六曰、挾知而

    問,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人主之用也。」<內儲說上篇>「六微:一

    曰、權借在下,二曰、利異外界,三曰、托於似類,四曰、利害有反,五曰

    、參疑內爭,六曰、敵國廢置。此六者,主之所察也。」<內儲說下篇>此

    外,韓非子在<八經篇>中,亦以「八經」亦說明人主治國之術。此「八經

    」為「因情」,「主道」,「起亂」,「立道」,「周密」,「參言」,「

    任法」,「類柄」。

        此外,韓非子對術治的論述亦散見<韓非子>一書各篇中。對韓非子術

    治的分類,各家看法不同,但就有關行政領導方面的「術」,加以綜合歸納

    ,則可概分為下列數項:

        1.執要術(無為術、用人術)

        2.形名術(職與事─責效術、言與事─聽言術)

        3.參伍術(證驗、參驗術、聽言術)


        試分述如下:

        1.執要術(無為術、用人術)

        以「處虛執要」為君道,以「抱法責效」責群臣。目的在於善用人之智

    ,所謂「下君盡己之能,中君盡人之力,上君盡人之智。」<八經篇>而欲

    盡人之智,則須處須執要而非事必躬親。

          (1).無為的領導──無為術:

        君無為而使臣能有所為。

        又可分:實質無為與故示無為。實質無為,是指「處虛執要」: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虛而待之,彼自以之。

    .... 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處其宜,故上下無所為。使雞司晨,令

    貍執鼠,皆用其能,上乃無事。上有所長,事乃不方。矜而好能,下之所欺

    。辯惠好生,下因其材。上下易用,國故不治。」<揚搉篇>

        「明君無為於上,群臣竦懼乎下。」<主道篇>

        故示無為,為是指「隱其好惡」。因為,臣下若知君之好惡,則將迎合

    以營私。

        「慎而言也,人且和女;慎而行也,人且隨女;而有知見也,人且匿女

    ;而無知見也,人且意女。女有知也,人且臧女;女無知也,人且行女。故

    曰:惟無為可以規之。」<外儲說右上篇>

        韓非子便曾以韓昭侯隱己之情,而察左右之誠以知姦的例子,來做說明

    :「韓昭侯握爪,而佯亡一爪,求之甚急;左右因割其爪而效之。昭侯以察

    左右之不誠。」<內儲說上篇>

        「無為」是「任能」的先行條件,能因人、因眾而治,才是明智的「上

    君」。此說或寓有限定君權,不使妄斷政事,而致國亂而不治之意(王邦雄

    ,1977:194)。韓非子主張欲治世不必待賢君,其治道曰中主可治(見<難

    勢篇>)。中主之所以可治,即在循法持柄,勉其無為,而任用天下高智之

    士,國家自然可治。

        「夫物眾而智寡,寡不勝眾,故因物以治物。下眾而上寡,寡不勝眾,

    故因人以知人。是以形體不勞而事治,智慮不用而姦得。故宋人語曰:『一

    雀適羿,羿必得之,則誣矣;以天下為之羅,則雀不失矣。』」<難三篇>

        (<莊子.庚桑楚篇>「一雀適羿,羿必得之,惑也;以天下為之籠,

    則雀無所逃。」)

          (2).任能的領導──用人術:

        任能之道,在君能舍己能,而令臣能善盡其能,並分職負責。

            a.善盡其能

        「明君之道,使智者盡其慮,而君因以斷事,故君不窮於智。賢者敕其

    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窮於能。有功則君有其賢,有過則臣任其罪,故君

    不窮於名。是故不賢而為賢者師,不智而為智者正。臣有其勞,君有其成功

    ,此之謂賢主之經也。」<主道篇>

        應如何用人呢﹖韓非子主張「以法擇人」,「依法量功」。

        「故明主使法擇人,不自舉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蔽,敗

    者不可飾,譽者不能進,非者莫能退,則君臣之間明辨而易治,故主讎法則

    也。」<有度篇>

        「明主之道,取於任,賢於官,賞於功。」<八經篇>

        「明主不自舉臣,臣相進也;不自賢功,功相循也。論之於任,試之於

    事,課之以功。故群臣公正而無私,不隱賢,不進不肖。」<難三篇>

        因此,「論之於任」,「試之於事」,「課之以功」便為行政領導中用

    人的基本原則。

            b.分職負責

        「夫為人主而身察百官,則日不足,力不給。且上用目則下飾觀,上用

    耳則下飾聲,上用慮則下繁辭。先王以三者為不足,故舍己能,而因法數,

    審賞罰。」<有度篇>

        韓非子在用人術方面講求:體制分明,避免亂權。

        「臣吏分職授事」<難一篇>

        「明主之道,一人不兼官,一官不兼事。」<難一篇>

        韓非子並以實例說明「分職負責」,避免亂權的重要。

        「昔者,韓昭侯醉而寢,典冠者見君之寒也,故加衣於君之上。覺醒而

    說。問左右曰:『誰加衣者﹖』左右對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與典冠

    。其罪典衣,以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為越其職也。非不惡寒也;以為

    侵官之害甚於寒也。」<二柄篇>


        韓非子執要術(無為術、用人術)的觀點,頗有現代行政學因能善任,

    分層負責、依法擇人、依法考核之科層體制的精神。


        2.形名術(職與事─責效術、言與事─聽言術)

        形名術(或稱綜覈術)係指「形名責實」,即為名實相應之術。有兩種

    意義,一為以官職為名,以職事為實;一為以言論為名,以事功為實。(如

    下圖)

            名實相應之術(形名責實)

          ┌──┬─┬────┐

          │ 名   │ 實 │   循名責實     │

          ├──┼────┤

          │官銜  │職事│依其官稱督責職事│

          ├──┼─┼─────┤

          │言論  │事功│依其言論考核事功│

          └──┴─┴─────┘


          (1).職與事

        即「因能任事」,「因職責效」,「有職有責」之意也。

        「申子曰:因能而授官。」<外儲說左上篇>

        「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形名參同,上下和調」<揚搉篇>

          (2).言與事

        即「因言責成」,「有言有責」之意也。「言」即臣所建言之政策,因

    言而求於事,因事而責其功。乃是韓非子針對當時縱橫家及辯言之士,但尚

    空言,似是而非(以韓非子的觀點,即指缺乏「驗證」者),以惑君上。唯

    有透過「因言責成」,方能辨誣斥姦(如<外儲說左上>的棘刺為猴)。「

    言」,可視為施政的政策或計劃。以現代行政觀點而言,相當於計劃(陳其

    言)─執行(授之事)─考核(責其攻)的三聯制過程。

        「形名者,言與事也。為人臣者陳其言,君以其言授之事,專以其事責

    其功。功當其事,事當其言則賞;功不當其事,事不當其言則罰。」<二柄

    篇>

        「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則罰,非罰小功也,罰不當名也。群臣其言小

    而功大者亦罰,非不說於大功也,以為不當名之害,甚於大功,故罰。」<

    二柄篇>

        「有言者自為名,有事者自為形。形名參同,君乃無事焉。....言已應

    ,則執其契;事已會,則操其符。符契之所合,賞罰之所生也。」<主道篇

    >「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姦劫弒臣篇>

        「明主聽其言,必責其用;觀其行,必求其功。」<六反篇>

        既「因言責成」,但臣下若是「不言」,則又當如何呢﹖韓非子有一套

    讓臣子「不得不言」的方法:

        「主道者,使人臣必有言之責,又有不言之責。言無端末,辯無所驗者

    ,此言之責也;以不言避責,持重位者,此不言之責也。人主使人臣言者,

    必知其端末,以責其實;不言者,必問其取舍,以為之責。則人臣莫敢妄言

    矣,又不敢默然矣。」<南面篇>

        「明主之道,臣不得兩諫,必任其一;語不得擅行,必合其參,故姦無

    道進矣。」<八經篇>

        「使人臣知有言之責,莫敢妄言;又有不言之責,莫敢默然。且一聽而

    公會,以集思廣益,事盡其實。」


        3.參伍術(參驗術)

        參伍術的主要目的在於察姦、禁姦。和形名術(責實)、聽言術(督用

    )都有相關。

        「參伍」一辭,指錯雜不齊也。易經:「參伍以變,錯綜其數。」<繫

    辭上篇>疏曰:「參,三也;伍,五也。或三或五,以相參合,以相改變。

    」荀子:「參伍明,謹施賞刑。」注云:「參伍,猶錯雜也。謂或往參之,

    或往伍之,皆使明謹施其賞刑,言精研不使僭濫也。」

        韓非屢用「參伍」(<揚搉>、<八經>、<難三>、<備內>、<孤

    憤>等篇),也用「參驗」(<八說>、<姦劫弒臣>、<亡徵>、<顯學

    >等篇),有時也用「眾端參觀」(<內儲說上>、<備內>等篇),其實

    意義皆同。韓非子以:「參伍之道,行參以謀多,揆伍以責失。」<八經篇

    >。其所謂的「參伍」就是多方考驗,以查知臣下的實情。「參」是指相與

    對照或驗證;「伍」即多方錯雜,考察情偽。

        韓非子的參伍術(參驗術)和其實徵主義──證驗的知識論有關。「無

    參驗而必者,愚也。」唯有「參驗」方能「必」。

        「不以參伍審罪過,而聽左右近習之言,則無能之士在廷,而愚污之吏

    處官矣。」<孤憤篇>

        「偶參伍之驗,以責陳言之實,執後以應前,按法以治眾,眾端以參觀

    。」<內儲說上篇>

        「觀聽不參,則誠不聞;聽有門戶,則臣壅塞。」<亡徵篇>

        「言會眾端,必揆之以地,謀之以天,驗之以物,參之以人。四徵相符

    ,乃可以觀矣。<八經篇>


        韓非子主張用術的四個理由:一、人性自私自利不可相信。二、君主要

    盡人臣之智力,欲盡人之智力,則要知人善任,要知人善任,則要用術。三

    、君臣間以利害相算計,君主無術以御下,則群臣蔽上以營私。四、君主用

    人,是使臣下有勢,難免發生姦劫弒臣,禁姦於未萌,非術莫辦。(王讚源

    ,1989,p62 )


  三、韓非子的勢治論

        法家論「勢」之觀念,始自管仲以「人君有勢,乃可驅使臣下」的論點

    ;到了慎到則強調「任勢」重於「任賢」,推崇「勢」的地位;韓非子集其

    大成,更加以發展闡揚。

        從政治思想的觀點可以看出,韓非子亦甚推崇「勢」的重要性。

        「萬物莫如身之至貴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勢之隆也。」<愛

    臣篇>

        「夫國之所以強者,政也;主之所以尊者,權也。....故明君操權而上

    重,一政而國治。」<心度篇>

        慎到論勢,其論點乃以權威(勢)重於賢能。他指出:

        「騰蛇游霧,飛龍乘雲;雲罷霧霽,與蚯蚓同,則失其所乘也。故賢而

    屈於不肖者,權輕也;故不肖而服於賢者,位尊也。堯為匹夫,不能使其鄰

    家,至南面為王,則令行禁止。由此觀之,賢不足以服不肖,而勢位足以屈

    賢矣。故無名而斷者,權重也;弩弱而矰高者,乘於風也,身不肖而令行者

    ,得助於眾也。」<慎子  威德篇>

        在這點上,韓非子是同意慎到的觀點的。

        「夫有材而無勢,雖賢而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於高山之上,而下臨千

    仞之谿,材非長也,位高也。桀為天子,能制天下,非賢也,勢重也;堯為

    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功名篇>

        「以義則仲尼不服於哀公,乘勢則哀公臣仲尼。」<五蠹篇>

        從行政領導的觀點而言,慎到與韓非子同主張,「勢」重於「智」(專

    家)、重於「賢」(人格感召),即法職權威重於專家權威與人格感召權威

    的。就此點而言,韓非子與慎到所論的「勢」,應是以「法職權威」為主要

    的概念範圍。慎到的「自然之勢」偏重於先天的、襲得的「法職權威」。而

    韓非子所兼論的「人設之勢」,則是指能善用、兼用各種政治領導權力的「

    法職權威」。


    (一)勢的意義

        「抱法處勢則治」。人君處勢,所以行法運術;行法運術,亦在於鞏固

    君勢。

        「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威勢者

    ,人主之筋力也。」<人主篇>

        「夫勢者,名一而變無數者也。」<難勢篇>

        「勢」指權位,包含位勢(職位)、威勢(權威)與權勢(權力)。(

    或稱:位勢、權勢與力勢。)


    (二)勢的性質

        韓非子的勢論有幾點值得注意:

        1.「勢」的形態是多樣性的。

        「夫勢者,名一而變無數者也。」<難勢篇>「勢」會因不同的表現方

    式,而有不同形態的權力。以現代行政領導理論的觀點而言,便包含了獎賞

    權力與懲罰權力。

        2.「勢」必須藉賞罰權力的運用才有強制力。

        「明主之所道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謂刑德﹖曰

    :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為人臣者,畏誅罰而利慶賞,故人主自用其刑

    德,則群臣畏其威而歸其利矣。」<二柄篇>

        3.「勢」對運用者而言是中性的。

        「夫勢者,非能使賢者用己,而不肖者不用己也。賢者用之則天下治,

    不肖者用之則天下亂....。夫勢者,便治而利亂者也。」<難勢篇>

        「夫勢者,非必能使賢者用己,而不肖者不用己也。賢者用之,則天下

    治;不肖者用之,則天下亂。人之情性,賢者寡而不肖者眾。而以威勢之利

    ,濟亂世之不肖人,則是以勢亂天下者多矣,以勢治天下者寡矣。....。夫

    勢者,便治而利亂者也。」<難勢篇>

        「勢」會因不同者的使用,而有不同的結果。權力可以「便治」也可以

    「利亂」。

        4.「勢」必須依於法制方能「治」而不「亂」。

        「抱法處勢則治。」<難勢篇>

        「以事遇於法則行,不遇於法則止。」<心度篇>

        「勢」既「便治」亦也可「利亂」,唯有與法制結合,方能達成能「治

    」而不可「亂」。


    (三)勢的功能

        勢的首要功能,在於禁姦防邪與御下行法。

        1.禁姦防邪

        「乘威嚴之勢,以困邪之臣。」<姦劫弒臣篇>

        2.御下行法

        「君執柄以勢,故令行禁止。柄者,殺生之制也;勢者,勝眾之資也。

    」<八經篇>

        「勢,足以行法。」<八經篇>

        「威者,所以行令也。」<詭使篇>

        「君執柄以處勢,故令行禁止。」<八經篇>


    (四)勢的類別

        由先前的分析,可以發現韓非子對「勢」的觀點,在基礎上,大體是同

    意慎到的論點的。然而兩者間仍有差異,就是慎到只提到「自然之勢」,而

    韓非子則更提出「人設之勢」加以補充周全。

        韓非子在難勢篇中,引慎到之言:「慎子曰:『飛龍乘雲,騰蛇游霧;

    雲罷霧霽,而龍蛇與螾蟻同,則失其所乘也。故賢人而詘於不肖者,則權輕

    位卑也;不肖而能服賢者,則權重位尊也。堯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為

    天子,能亂天下。吾以此知勢位之足恃,而賢智之不足慕也。夫弩弱而矢高

    者,激於風也,身不肖而令行者,得助於眾也。堯教於隸屬,而民不聽,至

    於南面為王天下,令則行,禁則止。由此觀之,賢智未足以服眾,而勢位足

    以詘賢者也。』」<難勢篇>

        1.自然之勢──慎到

        「自然之勢」,係指生而在上位所獲得的權位,是天生承襲而得之權力

    與地位(天生的法理權威)繼承人的賢與不肖決定了治或亂。

        「自然之勢」,即韓非子在<難勢篇>中,以「復應之曰:」者之身分

    所提到的:

        「夫堯舜生而在上位,雖有十桀紂不能亂者,則勢治也。桀紂亦生而在

    上位,雖有十堯舜亦不能治者,則勢亂也。故曰:『勢治者則不可亂,而勢

    亂者則不可治也』此自然之勢也,非人所得設也。」<難勢篇>韓非子並指

    出「勢」具有定性的地位,『勢治者則不可亂,勢亂者則不可治也。』以駁

    斥「任賢」於「任勢」的說法;指出,只要在位有「勢」,縱使其不賢如桀

    紂,賢者(如堯舜)亦莫可奈何。然而世之中者與不肖者多於賢者;因此,

    欲待世之治亦難矣。韓非子在此指出「待賢而治」的想法是天真的,但若只

    任「自然之勢」亦有不足,於是韓非子便提出「人設之勢」──專對「中者

    」所用的,因為世之「中者」眾,「中者」若能運用「人設之勢」,則世亦

    可「治」,不必再待賢而治了。下段將要說的即為韓非子的「人設之勢」。

        2.「人設之勢」──韓非子

        「人設之勢」即為「抱法處勢」。是指人君透過法律制度,利用賞罰來

    行使政治權力,為韓非子增列。是以,「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

    」。

        從行政領導的觀點來看,「人設之勢」著重法制權力的運用。是指在固

    定的法制之下,藉「慶賞之勸」、「刑罰之威」來運作的。相當於J. R.

    French與B. Raven所說的───獎賞權力(Reward Power)與強制權力

    (Coercive Power)。

        有法制可循,中等資質的君王便可勝任,不必待賢而治。

        「夫勢者,名一而變無數者也。勢必於自然,則無為言於勢矣。吾所為

    言勢者,言人之所設也。」<難勢篇>

        「且夫堯舜桀紂千世而一出,是比肩隨踵而生也。世之治者,不絕於中

    ;吾所以為言勢者,中也。中者,上不及堯舜,而下亦不為桀紂,抱法處勢

    則治,背法去勢則亂。今廢勢背法而待堯舜,堯舜至乃治,是千世亂而一世

    治也;抱法處勢而待桀紂,桀紂至乃亂,是千世治而一世亂也。且夫治千而

    亂一,與治一而亂千也,是猶乘驥駬而分馳也,相去亦遠矣。夫棄隱括之法

    ,去度量之數,使奚仲為車,不能成一輪;無慶賞之勸,刑罰之威,釋勢委

    法,堯舜戶說而人辯之,不能治三家。夫勢之足用,亦明矣。而曰:『必待

    賢』則亦不然矣。」<難勢篇>


    (五)勢之運用的特點

        1.專屬的領導:

        韓非子主張權勢不可以與人。而應由君主獨操之。國家政令,一出於君

    ;國家政令,一決於於主。

        「權勢不可以借人」<內儲說下篇>

        「賞罰共,則令不行。」<外儲說右下篇>

        「偏借其權勢,則上下易位矣。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權勢者。」<備內篇

    >

        「人主之所以身危國亡者,大臣太貴,左右太威也。所謂貴者,無法而

    擅行,操國柄而便私者也。所謂威者,擅權勢而輕重者也。此二者,不可不

    察也。夫馬之所以能任重引車致遠者,以筋力也。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

    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威勢者,人主之筋力也。今大臣得威,

    左右擅勢,是人主失力;人主失力,而能有國者,千無一人。」<人主篇>

        「人主者,以刑、德(賞)制臣者也,今君人者釋其刑德而使臣用之,

    則君反制於臣矣。」<二柄篇>

        韓非子以司城子罕與宋君的實例,來說明其利害。

        「司城子罕謂宋君曰:『慶賞賜予者民之所好也,君自行;誅罰殺戮者

    ,民之所惡也,臣請當之。』於是戮細民而誅大臣,君曰:『與子罕議之。

    』居期年,民之殺生之命制於子罕也,故一國歸焉。故子罕劫宋君,而奪其

    政,法不能禁也。」<外儲說右下篇>

        君能藏其好惡,則不為臣下所蔽;君能防臣下越權,則不為臣下所制,

    君能能獨斷,則不為臣下所擅。

        2.賞罰的領導

        賞罰權力,是韓非子的領導觀中,最為重要的權力。

        「明主之所道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謂刑德﹖曰

    :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為人臣者,畏誅罰而利慶賞,故人主自用其

    刑德,則群臣畏其威而歸其利矣。」<二柄篇>

          (1).「信賞必罰」、

        「小信成則大信立,故明主積於信。賞罰不信,則禁令不行。」<外儲

    說左上篇>

        「賞罰必於民心。」<定法篇>因為「必罰明威,信賞盡能。」<內儲

    說上篇>

          (2).賞罰不分階級

        「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有度篇>

          (3).賞罰有度,依法而行

           「明君無偷賞,無赦罰。偷賞則功臣墮其業,赦罰則姦臣易為非。

    」<主道篇>


        分析韓非子的領導哲學,可以發現即使就現代行政領導理論的觀點加以

    批判,韓非子的思想仍有值得重視之處。尤其在二千多年前的,就有如此縝

    密的思想立論,卻有其獨到之見。


肆、和西方領導理論的比較


    西方領導理論依期發展的過程可分為:1.人格特質論,2.領導行為論,及3.情境權變理論(黃昆輝 1988:382-452。謝文全 1987:314-344)。以下試就韓非子的領導哲學與西方領導理論,作一初步的比較。

  一、人格特質論

    人格特質論認為領導者必定具有某些人格特質。

    韓非子未強調領導者的特質,但就領導的運用而言,則除了「自然之勢」外另提到「人設之勢」,雖未全同於人格特質概念,亦有以人為的、後天的努力塑造「威勢」以補世襲、先天的「威勢」不足之弊。


  二、領導行為論

    領導行為論認為,領導的成功與否決定於領導者的行為。主要的學者如下:

    勒溫(Kurt Lewin)的:獨裁式(autocratic)民主式(democratic)放任式(laissez-faire)

    韓婓爾J.K.Hamphill  柯恩斯A.E.Coons  於1940年發展,經哈爾品(A.W.Halpin)於美俄亥俄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所修正的「領導者行為描述問卷」(LBDQ Leader Behavior Description Questionaire)以「關懷

行為」(consideration behavior)與「倡導行為」(initiation of structure) 並依高低程度區分為四象限。

    初步看來,韓非子在領導行為上,只提到獨裁式的領導,強調「倡導行為」而忽略了「關懷行為」;然而,深究韓非子的思想則可發現,韓非子的領導觀事實上也注意到人性的需求。在<八經篇>中,韓非子指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及「利之所在,民歸之;名之所彰,士死之。」<外儲說左上>只是韓非子似乎較重視,低層次的人性需求。


  三、情境權變理論

    領導效能取決於領導者的人格特質(含行為)及領導情境兩變因的契合程度。主要的學者有:

    費德勒(Fred E.Fiedler)領導者與情境的交互作用。認為領導情境決定於三因素:領導者與成員、工作結構及職權。情境因而可分為高度控制、中度控制及低度控制等三者:高度及中度控制的情境,採工作導向的領導形式較有效;低度控制的情境,則以關係導向的領導形式較有效。

    賀賽(P. Hersey) 和布蘭恰(K.H. Blanchard)則認為,情境決定於成員的成熟度。當成員的成熟度低時,以高工作低關係導向的領導形式較有效;當成員的成熟度為中下時,以高工作高關係導向的領導形式最有效;成員的成熟度屬中上時,則低工作高關係導向的領導形式為有效;成員的成熟度高時,則採低工作低關係導向最為有效。

    豪斯(Robert J. House) 「途徑─目標理論」(Path-Goal Theory) 分領導型式為:指示型、成就導向型、支援型及參與型

    伏閏及葉頓(V.H.Vroom & P.W.Yetton)的「規範權變理論」(Normative Contingency Theoeory)將領導型式區分為三類五型:專制歷程型(Autocratic Process)(兩型)、諮議歷程型(Consultative Process)(兩型)及團體歷程型(Group Process)。

    雷定(William J. Reddin)「三層面理論」(Three-Dimension Theory)任務、關係、效能須配合。提出四種領導型式:統合型(Integrated Style)、離散型(Separated Style)、盡職型(Dedicated Style)、關係型(Related Style)

    韓非子雖未必有領導理論重視情境權變的觀點,但對以「勢」領導的概念卻是持變通的看法:「夫勢者,名一而變無數者也。」。且韓非子持「演化的歷史觀」,主張:「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又以「制民無常,唯法為治。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故聖人之治也,法與時轉,而禁與能變。」<心度篇>因此,稱韓非子的領導思想為通權達變的行政領導思想亦不為過。


伍、對教育行政領導的評論與啟示

  一、啟示

    (一)、行政領導之目標明確

    韓非子的政治哲學,其目標為「富國強兵」;其手段則為「鞏固君權」(領導中心),「獎勵農戰」。就行政領導觀點而言,能明確標出組織目標,切合當時代的政治需求。

    在教育行政領導上,值得提醒我們的是要達成教育目標。並能依時代趨勢、哲學思潮、國家需求、社會發展及政策導向等確定目標,來據以實施。


    (二)、行政領導能執要盡能、因能善任、分職負責。

     得人─「形名責實」、「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

     善任─「臣有其勞,君有其成功」

              「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


    (三)、行政領導能以獎懲激發動機,考核績效。

     能因應人性,提供獎懲,信賞必罰。作為行政領導的有效動機,並考核績效。

        慎察知姦─「聽言參五」。

        考核績效─「參驗以實」。

        賞罰責成─「君操二柄」,「操生殺之柄,課群臣之能」。


    (四)、據法領導

    韓非子主張「抱法處勢」達成治世。因為世之國君以「中者」為眾,「中者」若能運用「人設之勢」,則世亦能「治」,不必再待賢而治。

    君主「無為」而「任能」以治,依法為度。「使法擇人,不自舉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且以法兼治臣、民,不因階級有別而有差等,重臣與庶民一皆遵法。


    (五)、運用實權

    不重虛名,不重或然之虛德─參照權(Reference Power),而代之以必然之勢與術──法職權(Legitimate Power)、獎賞權(Reward Power) 、強制權(Coercive Power) ,引黃昆輝教授的話,韓非子重視的是「權威」而忽略「影響力」(謝文全1987:314-317)



  二、評論

    雖不能全以今非古,或不考慮歷史因素與時代背景,但韓非子的思想仍可使吾人省思。


    (一)、領導權力運用有所偏失

    依J.R.French  與B. Raven 區分的五種權力中,韓非子所重視的是:法職權─「抱法處勢」、獎賞權與強制權─「賞罰二柄」、並善用臣下的專家權─「因能任使」,但較忽略或排斥參照權─「不重仁義」、「尚勢不尚賢」。就完全權力的領導而言,仍有所缺憾。

      1.法職權(Legitimate Power)

      2.專家權(Expert     Power)

      3.參照權(Reference  Power)

      4.獎賞權(Reward     Power)

      5.強制權(Coercive   Power)


    (二)、重視人性中低層次的需求,忽略高層次的需求。

     重視物質的誘因,忽略精神的動機。

     就賀滋柏(F. Herzberg) 的「工作滿足二因素論」(Two Factor Job-Satisfaction) ,與麥理格(Douglas Mcgregor)的 X、 Y理論(Theory X & Theory Y) 而言,韓非子只重視「保健因素」與「人性消極被動的因素」,而忽略了「激勵因素」與「人性積極主動的因素」。


    (三)、運用成員需求,以達成組織目標

    重視組織目標,應用成員需求。韓非子以成員(臣子)需求為工具,來達成組織(國家、君主)目標。而非兩者兼顧。


    (四)、領導者與成員對立,組織與成員的利益互相競合

    韓非子所強調的是「君臣利害相反」,認為領導者與成員對立,只重姦防弊,不尊重人性,也漠視成員的心理需求,無法結合組織(國家、君主)與成員(臣子)的利益,對行政領導而言是一項缺憾,也難以達成有效領導。

    誠如孟子所言:「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孟子.離婁篇




───────────────────────────────────

參考書目:


    王邦雄  1977  韓非子的哲學  台北  東大圖書。

    王讚源  1989  中國法家哲學  台北  東大圖書。

    王曉波  1991  先秦法家思想史論  台北  聯經。

    朱守亮  1992  韓非子釋評  台北  五南。

    邵增樺  1986  韓非子今註今釋  台北  商務。

    容肇祖  1972  韓非子考證  民61重刊版  台北  台聯國風

    陳啟天  1982  增訂韓非子校釋  民71.8四版  台北  商務。

    姚蒸民  1986  法家哲學  台北  東大圖書。

    秦夢群  1992  教育行政理論與應用  台北  五南。

    梁啟雄  1971  韓子淺解  台北  台灣學生書局。

    黃昆輝  1988  教育行政學  台北  東華。

    顧炎武  1970  日知錄  民59.10 三版  台北  明倫。

    謝文全  1987  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  台北  文景。

    羅虞村  1986  領導理論研究  台北  文景。


───────────────────────────────────


儒道墨法的政治哲學(姚蒸民,1986:7)採陳啟天說法:中國法家概論


                                           儒                          道                        墨                          法


基本立場  家族主義    個人主義    世界主義    國家主義


人生態度  中庸主義    消極主義    苦行主義    積極主義

 

政治主張  人治主義    無為主義    天治主義    法治主義


實行方法  感化主義    放任主義    救世主義  干涉主義


    故儒家論政,有如今之所謂教育家;道家論政,有如今之所謂哲學家;

墨家論政,有如今之所謂宗教家;法家論政,有如今之所謂政治家。


───────────────────────────────────

        「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難三篇>


                    (隱)

                    術  ─────臣下    術以御臣下(君王所獨攬)

                  /

       人主──勢

                  \      ┌罰┐

                    法  ─┤   ├─臣民    法以制臣民(臣民所共守)

                  (顯)└賞┘

                                          (改自  王讚源,1989:154;

                                                及王邦雄,1977:245)



著作者:林  煌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002&aid=131808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