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文創作業]文學創作期末影評:《班傑明》、《禮儀師》、《貧民百萬富翁》、《心中的小星星》、《深夜加油站》
2010/09/28 10:56:55瀏覽830|回應0|推薦3

壹、《班傑明的奇幻旅程》──生命如轉瞬消逝的蜂鳥


一、前言
    今年《班傑明的奇幻旅程》在奧斯卡典禮上勇奪最佳藝術指導、視覺效果、化妝等三項技術層面的大獎,大輸話題電影《貧民百萬富翁》,可是本片卻是我覺得本屆奧斯卡入圍最佳影片裡最好看的片子。
    《班傑明的奇幻旅程》的劇本的確相當出眾,有細膩的鋪陳,有感人的敘述,有前後對比象徵;鏡頭畫面充滿懷舊之情,攝影取景精準無比,畫面構圖風格精緻;然而在技術面上,我覺得最值得一提的,反而是導演對「聲音」的處理,他相當細心的將聲音在電影中「無所不在」,無論是靜止的鏡頭,或是動態的畫面,都一定有來自四面八方的聲音來襯托劇情,使得電影本身的質感提升不少。


二、電影中的生命議題
    以下分就四點來敘述《班傑明的奇幻旅程》在技巧上的使用及意義:

(一)《阿甘正傳》的影子 

    看《班》片時常讓不自覺的會讓人回想起《阿甘正傳》,原來兩片的編劇都是艾瑞克羅斯(Eric Roth),不過因為導演的不同,使得兩片在風格上差異甚多,但是在劇情上,還是讓人不禁與之聯想。比如說老班傑明七歲時,在信眾聚會臺上第一次學走路,小阿甘也是綁著鐵製腿骨,跌跌撞撞去上學;兩者都拍出戰爭的實戰畫面,並求心驚動破,也拍出主角在環境下心境的轉化;兩者都有濃厚的懷舊色彩,特別強調與美國歷史連結這部份,並使用驚為天人的特效,讓演員融入過去的時空背景中,令人嘖嘖稱奇;兩者都在講愛情的起起落落,有些得到,有些失去,但《班》片比較強調「死亡」與「逝去」這一塊,與《阿甘正傳》強調傳統的勵志主題大異其趣,例如《阿甘正傳》用羽毛來象徵希望的啟航,《班》片則用了蜂鳥來隱喻死亡的消逝。


(二)倒退的時鐘
   
本片開頭及結尾的場景,即呼應了《班》片的命題。一位工匠被賦予在車站設置一座具有時代意義的巨大時鐘,可是工匠卻將時間的針以倒走的方式推進,以紀念他在戰爭中死去的獨生子。接著,班傑明誕生在一位鈕釦商人的家中,他的母親死於難產,而他的父親見他皮膚老皺,樣貌奇醜,或許是帶著詛咒來到人間,他的父親決定將他遺棄在老人安養院的門前。幸好被安養院的好心女主人撿起,她一直都向上帝祈禱她能生育,因此收養了班傑明。於是,他就在老人群的環境中漸漸長大,由老頭子的外表漸漸回復年輕的外表。
    班傑明最後如同嬰兒睡著一般,在戴西的手中逝去,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而戴西最後也病逝在醫院中,最後,回顧了這些傳奇人物後,大水淹至了那座倒退的時鐘,而時鐘仍舊在撥動著,以它亙古不變的倒退方式走著。


(三)暴風的隱喻
    整部片始於暴風狂雨,也止於這場暴風狂雨。影片開始時,戴西已病危躺在病床上,他的女兒著急又無助的守候在她身旁,而一場颶風即將襲擊這個區域,驟雨不斷的敲打醫院的玻璃窗。我們得知戴西的先生早已過世,但藉由女兒說唸出日記裡的神秘內容後,我們開始被帶進了一段奇幻旅程中,影片也開始從深藍暗黑的色調,轉為昏黃模糊的的懷舊場面。
    最後,女兒唸完日記後,她認識了她真正的父親,戴西也心滿意足的撒手人寰,最後,這狂暴的颶風據新聞報導,傳出即將登陸的消息,於是外面的風雨更加狂烈的擊打著醫院的玻璃窗。人生常有令人措手不及的衝擊,驟然來臨,風狂號,雨怒號,猶如它想帶走一切的希望,但是,狂風暴雨之後是什麼?這是人生的終點抑或起點?面臨一切的殘破我們可以作些什麼?


(四)蜂鳥的消逝
    班傑明在某次出海旅途中,他的船長提到了蜂鳥這種奇妙的動物,翅膀振動及心臟跳動次數是我們無法想像的快,萬一哪天有誰把蜂鳥的翅膀拉住讓牠不動的話會如何呢?
    蜂鳥在片中就現身了兩次。一次在船長殉難後,班傑明在救援船上丟下圓形游泳圈以茲慰念船長,此時,畫面左側海面上突然出現蜂鳥的身影,接著牠飛到班傑明眼前,似乎在向他道別,然後飛到天空中消失不見。
   第二次,在醫院戴西彌留之際,她最後說出:「晚安,班傑明」時,玻璃窗外風雨之中出現了蜂鳥的身影,牠似乎是來帶走戴西的靈魂般。
   蜂鳥的消逝,就如同生命的消逝。人終就難免一死,只求留下片刻的溫存美好。不過,或許心中感到無悔,才是在人生最後盡頭時,對生命的發出極致讚嘆?!


三、結語
    《班》片可能使得我們容易忽略演員的演技,但布萊德比特從老演到年輕的化妝技巧讓人驚為天人,凱特布蘭琪苦練芭蕾,也為本片增色不少,飾演班傑明母親的女演員,生動又生活化的洗鍊演技,還入圍本屆奧斯卡的女配角。
    然而,本片悲傷的調性,是否影響它的可觀之處?我引片末最後班傑明的口述之詞作結:「有些人在河邊出生長大;有些人被閃電擊中;有些人對音樂有非凡的天賦;有些人是藝術家;有些人游泳;有些人懂得鈕扣;有些人了解莎士比亞;有些人是母親;也…有些人…跳舞。」看盡了人生,卻也閱讀這奇幻的一生。

 


貳、《禮儀師》:生命的樂章──為已逝去的靈魂上妝


一、前言
    禮儀師就是指所謂的入殮師,在人體逝世後,在入殮進棺材前,為大體擦拭及上妝,更重要是讓死者的親人能見上這其人生的最後一面。
    《禮儀師》片中的男主角原本是一位大提琴師,但成立不久的交響樂團,在景氣不佳下吹起熄燈號,於是偕妻子回到山形老家。但母親兩年前已過世,父親更在他六歲時,帶著愛人遠走天涯。就是這個原因,使得男主角經濟青黃不接的狀況下,在報上看到一則「幫助旅行的工作」前往應徵並一口答應。更在得知原來這是大體入殮師的工作後,能從排斥畏懼到獨當一面,開始踏上這段屬於他的自我救贖的旅程。


二、電影中的生死哲學
    以下分為三點來分析《禮儀師:生命的樂章》這部電影的動人與巧思之處:


(一)遺體大觀的背後
    片中少不了對大體入殮前所做的儀式行為,對我們的風俗民情而言,來看日本特有的處理方式,或許會覺得步驟相當繁瑣,在《禮》片更有許多場戲來強調這部份,無論男性、女性、長者、意外,他們對於人死後的尊重,在入殮那刻,達到了極致,入殮師緩慢又有節奏地處理大體,最終都是為了讓他們家人看上這最後一面的細膩處理。


(二)死亡的美學
    除了演繹男主角在心境上的逐步變化與漸漸接納外,更傳達出了日本獨特的「生死美學」,片中更強調的是人在與自己的親人即將天人訣別的那一刻,心中湧現的那股壓抑、憤恨卻又不捨、痛苦的心理交纏過程。這使得離別場面不只有哭哭啼啼,它更隱含了原諒與放下的精神層次,讓我們在面對死亡時,不是畏懼,而是接受。   


(三)石頭的隱喻
    相當特別的是,男主角面對這一切,雖然總是感到難過,但卻從未在大家掉過一滴淚。最後,暌違三十年之久,終於等到他久未謀面的父親的消息,然而卻是一則通知父親病逝的電報。男主角在赴與不赴父親的喪禮之間天人交戰。心中無法原諒父親的情結,在親自擔任父親的入殮師,看到父親他手中緊握的小白石時,才終於釋懷,而將這顆放在太太懷孕的腹上,將情感與允諾傳達至即將出世的寶寶。
    小白石是象徵爸爸曾經對他的承諾與愛,因為小時候父親帶他至溪邊時,撿起小白石時,就是這麼對他說的。然而父親就此下落不明,音訊全無,但在為父親入殮時,才得知過去父親一直保管著這顆小白石。這顆小白石,便充滿了不願記起的回憶與滿滿的虧欠。
    為未久謀面的父親親手入殮,看來格外諷刺,但男主角從小白石看到了父親對他那份遺憾終身的愛,並藉送走父親最後一程,來表達他對父親那份永遠到不了的愛。但是,新生的生命將到來,新的希望將會繼續延續下去。


三、結語

    《禮儀師:生命的樂章》甫獲本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大獎,在日本更是得獎無數,不過這部片的調性可能也鎖定在特定的觀眾群。比較讓人眼睛一亮的是許久不見的廣末涼子,不過她的角色較缺乏說服力,片中她突然跑回娘家又自動現身,這邊少了女性的觀點來支撐,甚之可惜。反倒是男主角木本雅弘的演技深富層次性,在詮釋上的表情細節及情感抒發的掌握,都能精確表達出穿透力及感染力。不過,我最欣賞是演男主角的那位資深老闆,既表現出個性粗獷而不拘,卻又能傳達出枝微末節的細膩度,在個性上反而比較具有立體性,在劇中他的角色也代表著男主角的一種對父親的認同,演來頗讓人動容。

參、《貧民百萬富翁》---底層人真的出頭天?


一、前言
    今年度得獎無數的《貧民百萬富翁》橫掃今年第81屆奧斯卡各大獎項,一共得到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音效混音、最佳剪輯、最佳原創配樂、最佳原創歌曲、最佳導演、最佳影片等八項小金人。不過這部《貧民百萬富翁》得獎及上映前後可說話題不斷,很多人會提出:「是不是又拿貧窮落後的印度貧民窟來消費」(印度最大的貧民窟有20個足球場大,密度超過百萬人),「是不是倚仗著前殖民者剝削前殖民地?」但是,我們是不是這麼必然就使用這套商業炒作的邏輯來套用或落入意識型態的窠臼,如此一來,電影本身要傳達的意念必定大大被削奪掉了。
    的確,根據電影原著小說《Q&A》所改編的《貧民百萬富翁》,無論在改編的成績及導演上的掌握度,都相當成功且深具商業氣息的,能讓人看得目不轉睛,《貧民百萬富翁》也在一上映就勢如破竹,創下「百萬」、「千萬」,甚至「億萬」美金的票房奇蹟(這以片名來看也是始料未及的),更別說一路過關斬將拿下各個影展及影評人心目中的最佳影片(相形之下《班傑明的奇幻旅程》被壓制得喘不過氣)。
    原著小說《Q&A》其實相當平鋪直敘,但到了電影後,導演用百萬益智富翁的實境問答節目來倒敘及帶入男主角傑瑪的故事,並利用快速剪接的方式交錯穿插。大致分成三個段落,強調傑瑪、哥哥舍利姆和一個女孩拉提卡在時間長流上的心境轉變及命運捉弄。


二、電影中的反諷手法
    《貧民百萬富翁》以導演一貫快速剪接的手法,來傳達人物瞬間遭受命運好壞的洗禮,故以下將提出三種影片中所運用到的反諷手法,進一步詮釋《貧民百萬富翁》的電影藝術技巧:


(一)命運的反諷
    傑瑪生於印度最大的貧民窟,就已注定他這一輩子無法翻身,所以他在參加百萬益智富翁的節目後,能無誤的答對所以題目,所有人根本無法相信他。最後還受到節目主持人的質疑而報警抓他,所以影片一開始傑瑪遭到警察的刑求,接著帶出他幼年時母親死於宗教迫害的意外襲擊、接著陷入人口販子集團的魔爪中,後來兩兄弟還流浪到印度各地。這樣悲慘的童年與最後得到橫財的命運,只能說生命百萬分之一的幸運與奇蹟,甚至更多的是來自於命運捉弄的反諷。   


(二)被自己打敗的反諷
    傑瑪的哥哥舍利姆與傑瑪的個性恰巧強烈的對比,傑瑪天真無邪善良,甚至是帶點傻勁的倒茶小弟,舍利姆卻是壞心眼、偷竊與說謊不斷,甚至學會用槍威脅、掠奪別人財物、搶劫別人地盤。但出身貧民窟的貧民(電影英文片名其實是以狗來比喻貧民的),究竟要靠什麼來翻身?還是一輩子撿拾垃圾堆的食物過活?
    但顯然的,舍利姆因走漏風聲,雖然良心驟現,最後仍選擇死在錢堆中;最後一刻他明白他無法再繼續生存,生命已至絕境,只能帶著慚愧死在槍林彈雨中。
反觀傑瑪,與哥哥同樣的出身,雖然他的身份使得他永遠無法翻身,他選擇另一條路,或許是命中注定,他全身而退,贏得最後的題目,得到所有的獎金,為貧窮人們帶來一絲絲命運的希望與曙光。


(三)天真無邪的反諷
   
後來我們知道其實傑瑪參加百萬富翁節目的目的,其實只是想要讓拉提卡看到,因為他對於那十二道目根本「連教授、博士都答不出來」的題目,一無所知。但反諷的是,就是在於他能順利過關斬將的原因,竟是與他從小在貧民窟的血淚童年有關,他只能算是誤打誤撞答對的。
    或許我們會覺得這樣的劇情實在過於樂觀與簡化了些,但若注意到劇中在人物性格刻畫上刻意的對比,就會發現被打敗的人永遠是自己將自己打敗,而能贏得成功,最後終將操之在己。但影片最後導演揭示這道人性的考驗,最終的答案竟是---「命中注定」!我們一向很難接受命運的捉弄所帶來的挫折與苦難,但有時或許命運已經幫你安排好了吧?!


三、結語
    導演丹尼鮑伊在片尾安排一段男女主角的載歌載舞,雖然毀譽參半,但是人總是要抱點樂觀,也許人生命有點坎坷,或許有點巧合,但你怎知命中注定的是好運或壞運呢?日子還是得繼續下去的。
    百萬富翁的電視節目號稱連教授、都答不出來,但怎憑區區一個倒茶小弟贏得兩千萬盧比的巨額獎金?其中來自於底層人的悲哀生活、宗教迫害與貧窮困苦的生活磨練,但《貧民百萬富翁》對於人性的反諷,一點都不輕忽。這其中融合了欺騙、偷竊、說謊等人性之惡,卻也帶進了命運、機會與愛,共同交織出一片人心風景,很深的風景。




肆、《心中的小星星》---印度版的魯冰花


一、前言
    《心中的小星星》來自印度本土的得獎大片,一舉囊括印度奧斯卡的導演及最佳影片,並代表印度競爭角逐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
片中講述一個天才小畫家的發掘過程,不禁讓人想起臺灣早期電影《魯冰花》中早夭的繪畫神童。不過長達三個小時的心中的小星星,相當異於一般的商業電影定位,讓人非常好奇其中故事詮釋的角度,也讓人想一窺印度寶萊塢電影工業的華麗色彩(相對於美國的好萊塢而言)。
    然而本片較著重的伊翔這個九歲小男孩的學習心路歷程,一路上跌跌撞撞。並相當仔細刻畫他由個性頑皮、反叛到封閉的轉折,以及被教育體制與父權意識壓迫的過程,尤其他後來在寄宿學校的嚴厲管教生活,讓人不禁聯想到臺灣早期的教育環境,觀眾可作一比較,也較能間接體會到電影中伊翔的心境。


二、電影中的類型性質
    有別於印度寶萊塢的《心中的小星星》,以下分三點聚焦探討本片的類型屬性以及表現手法:

(一)歌舞片的異類型
    印度寶萊塢素以歌舞片聞名,但《心中的小星星》雖然有許多歌串場,藉此由人物角色唱出心理想法,可惜從頭到尾只有尼康老師一人又唱又跳而已(本片更身兼編、導、演),但在人物角色的刻畫上還是稍嫌刻板了些,而淪為陪襯或過場。尤其過了片中又突然轉折劇情走向,不斷端出溫馨感人的催淚場面,但卻顯得後繼無力,都過於矯情及刻意。我想本片有想走出印度寶萊塢傳統歌舞片只重歌舞不重劇情的窠臼,但本片仍舊在通俗的劇情上毫不手軟的灑狗血,嚴格說來並無特別的突破表現。


(二)特殊教育的引入
    重要的人物尼康老師到了電影中段後出現,之後後面娓娓道出他自己原本也是如同伊翔一樣不被看好、不被主流價值、不被父親認同的小孩(片中可憐的小伊翔患的是讀寫障礙),此時的伊翔被過度體罰已封閉自己,接著尼康老師便如同救世主降臨般要來拯救他。首先,他擅自到了伊翔的家中,向伊翔的爸媽說教,接著描述到他心中懷有大愛,還到康乃馨學校做當志工服務(特教學校),最後甚至當著伊翔父親的面,舉出「所羅門島的詛咒」(砍樹的人終招來神的懲罰),讓伊翔爸爸「痛改前非」,慚愧不已。種種想為伊翔平反的劇情走向,卻只是單向的行動,說服力不僅驟降,也讓批判的味道淪為說理的層次。


(三)智慧長者的缺席
    其實前段的劇情都算拍得頗有神采,讓人沈浸在節奏明快的劇情鋪陳,但是尼康老師出現,剎時成為博知的「特教老師」後,伊翔好像順理的封閉起自己,種種事件都有點太理所當然的發展,沒有讓人想為他的智慧處理叫好的感覺。尤其是尼康的啟蒙老師出場,應是一位智慧與愛的「大地母神」的象徵,可為尼康與伊翔的師生之情作一連貫與呼應,卻只淪為頒獎典禮人閃現一下,實在甚之可惜。


三、結語
    此片有著不少的失焦,讓人覺得不夠到味。當天觀影時,確有許多小朋友出席,據說他們看的時候「眼淚流了三個臉盆」,童言童語或許有些誇張,但足見本片深受兒童的喜歡,尤其電影片頭與片末塗鴉動畫的處理,充滿想像力與童趣,讓小朋友們看得目不轉睛,而身為人師的人也值得一看。



伍、《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人人心中都有一位蘇格拉底


一、前言
    英文片名Peaceful Warrior(寧靜平和的戰士),是屬於體操運動勵志的類型電影,中文翻譯為《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將主題類型詩意哲學化。
小說原著出自美國人丹‧米爾曼半自傳體的著作,而電影則由專門出產恐怖片的獅子門發行,導演則是執導過《毛骨悚然》系列(食人魔的故事)的維克多‧沙爾瓦,所以影片的質感,讓人乍看以為是低成本的驚悚體操片。但電影其中的寓意,可說深受影癡級的電影人所喜愛。
    將文本化為電影語言,導演維克多‧沙爾瓦可說充分掌握住片中哲學闡釋,如珠璣處處的簡單對話,以及使用超現實、慢格、閃現的操弄技巧,讓電影風格充滿詩意化,另外基調也不失大眾化與商業性,不必看過太多哲學書籍也能體會電影所要傳達的意義。但電影本身並非完全根據小說改編,而是擷取其中精髓再化為電影文本。


二、電影中的象徵運用
電影中運用了許多象徵技巧,以下將分四點來探討:

(一)智慧老人的出現
    但二個小時的電影不是單純的劇情片,而是處處充滿象徵,與機鋒的哲學對話。首先蘇格拉底一開始就以陌生化技巧展示他的出場,他躍上加油站屋頂,讓米爾曼驚訝不已,高傲的米爾曼一開始不怎麼信任這位神秘老人。然而這位智慧老人總在半夜中出現,透過一些事件巧合,展開與米爾曼的心靈溝通。漸漸地,米爾曼主動找尋這位老人,直到一次車禍後,米爾曼苦思生命的意義,終於在專注集中心智,看見瞬間停留的人事物後,蘇格拉底真正成為他的導師。


(二)體操單槓的循環意義
    男主角米爾曼是位意氣風發、高傲自負的單環體操選手,但半夜常因預示的惡夢驚醒而失眠,夢中他下單環後,小腿粉碎成碎片。在一次失眠夜晚中,來到加油站,遇到一位智慧老人蘇格拉底及心靈伴侶喬伊。後來蘇格拉底成為米爾曼的訓練師,他也苦練體力與單環,並收拾他的傲氣,終於,他在車禍後奇蹟似的再站上奧運甄選會的單環舞台,但此時的米爾曼不再為別人,而是真正活在當下的自己。


(三)本我與超我之間的拔河
    然而這位智慧老人蘇格拉底真有奇人?其實我認為他就像是米爾曼心中的「超我」象徵,而片中車禍腿斷的米爾曼站上屋頂出現的另一個米爾曼即是「本我」象徵。片中米爾曼在找回人生自我意義的過程中,一方面尋求超我的自覺召喚,訓練自己,超越自己;另一方面無非就是想擺脫本我的墮落欲望,克服自己
專心一致。本片米爾曼如同是在與自己進行所謂的哲學對話與心靈拉踞,其中開展的東方「禪學」思辯,珠璣處處,佳句連篇,頗讓人能啟發人生要積極奮鬥的思維,並思考頓悟人生,終而超脫人生的道理。


三、結語
    以下是電影中令人深受啟發的台詞:

◎你要先淨化你的身體,把你腦中多餘的垃圾丟掉,敞開心胸的接納你心中真正的聲音和感覺。

◎人生就是虛無。

◎最不容易被人愛上的人通常最需要被愛。

◎從來都沒有平凡的時刻。(每個時刻都是不平凡的時刻)

◎戰士並不是要盡善盡美,不是要常戰常勝,不是要刀槍不入,他極其脆弱,那才是唯一真正的勇氣。

◎人生三條法則:矛盾、幽默、改變。

◎過程旅途是才是帶來快樂的事物,而不是目的地。

◎你在哪裡?此地!/幾點了?此時!/你是什麼?此刻!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的主題無疑就是「啟發」二字。然而我們尋尋覓覓人生的道理,我們找到心中的那位蘇格拉底了嗎?靜下來,傾聽自己內心裡頭的聲音吧!

 

 

◎參考書目

簡政珍。《電影閱讀美學》。增訂三版。臺北:書林,2006。
David Bordwell, Kristin Thompson著。曾偉禎譯。《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第八版)》。第三版。臺北:麥格羅‧希爾,2008。
Howard Suber著。游宜樺譯。《電影的魔力:Howard Suber電影關鍵辭》。臺北:早安財經,2009。
Louis Giannetti著。焦雄屏譯。《認識電影(第十版)》。臺北:遠流,2005。


◎電影原著小說

丹‧米爾曼著。韓良露譯。《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二版。臺北:心靈工坊,2007。
史考特‧費茲傑羅著。柔之、林惠敏、鄭天恩譯。《班傑明的奇幻旅程》。臺北縣:新雨,2009。
青木新門。蕭雲菁等譯。《納棺夫日記》。臺北縣:三重,2009。
維卡斯‧史瓦盧普著。盧相如譯。《Q&A》。臺北:皇冠,2008。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ishtofish&aid=4451491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9 13:32 【udn】 我還找到這個!取景 講座 技術 構圖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