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茶馬古道‧停格歲月《沙溪寺登街》
2017/03/30 10:24:21瀏覽9368|回應0|推薦19

 

騾馬脖上的鈴噹聲和馬幫人們的歡笑聲、哭聲、歌聲,在茶馬古道上迴盪了兩千多年。直到二十世紀隨著交通工具飛也似的改革,茶馬古道上的輝煌,逐漸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茶馬古道是名副其實的商貿古道,在馬蹄達達聲響的千年歲月裡,數不清的城鎮依旁著古道而生。
不幸的是,當茶馬古道失去往日風采後,連帶這些集市不是退出了江湖,就是被改建的面目全非,沒了當年的韻味。
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城西北20多公里外的劍川縣的沙溪鎮《寺登街》,幸運地保存下來,成為茶馬古道上唯一的古集市,並在2002年這古集市被選入世界紀念性建築遺產保護名錄。
就這樣,幾乎被外界遺忘的寺登街一夕之間突然成名。還好的是,它並未因成名而失去原有的寧靜純樸,老街、老建築、居民……,依舊過著自在的生活。偶有少數的仰慕者來到這裡,細細品味那些被歲月輕輕撫摸過的痕跡。
沙溪鎮不僅是茶馬古道要衝,還居住著白、彝、漢、納西、傈僳等民族。更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眾多的古蹟……。
踏上寺登街,映入眼簾的是清朝年間的民居和木板鋪子,兩位老太太坐在長板凳上閒話家常,彷彿讓人錯以為跌入歷史的長河。

寺登街旁閒坐的老人家

回首往事並不如煙
眾所周知,藏人愛喝茶已到了「不可一日無茶」的地步,而雲南又是世界茶葉原產地。早在唐宋時期,雲南和四川的騾馬載著茶葉,千迢迢地從老家出發,穿山越嶺銷往藏區。滇藏之間的這條神秘古道,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雲南的茶葉與西藏的馬匹、藥材、毛皮交易的貿易通道,「茶馬古道」自此而得名。
「茶馬古道」南起雲南思茅、普洱,路經大理、麗江、迪慶,進入西藏直達拉薩,再通往尼泊爾、印度、緬甸等南亞、西亞諸國,全長近8000公里。這是世上最悠久、海拔最高、地勢最險峻、路途最長遠的古商貿通道之一。更被學術界稱為「世界上地勢最高的文明文化傳播古道之一」,與中國古代對外交流的「海上之道」、「西域之道」、「南方絲綢之路」、「唐蕃(麝香––絲綢之路)古道」並列的五條國際通道之一。

玉津橋上被歲月刻印的石板

古集市的前世今生
地處三江並流(金沙江、瀾滄江、怒江)自然保護區東南方的沙溪壩子並不大,整個壩區的面積也只不過二十六平方公里。
可別小看沙溪這塊寶地,它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4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東邊華叢山的銅礦遺址和鼇峰山的古墓葬群,默默地向我們敘述著,沙溪先民早在西元前400多年就擁有很成熟的青銅冶煉技術,並以黑惠江為中心來煉製青銅,形成雲南青銅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到了唐宋時期,隨著南詔、大理國的先後崛起。加上中原王朝的影響之下,雲南地區的經濟、文化蓬勃發展起來。
除了早有的高超青銅冶煉技術,加上自唐代以來,先後發掘出彌沙鹽井、喬後鹵成井、雲龍諾鄧鹽井、蘭州啦雞鹽井四大古鹽井,更是錦上添花。

古鎮幽深小巷內的民居

各族各國商旅匯集
更不用說,沙溪還是川、滇、藏三地的交通樞紐,憑藉地理環境上的優勢,透過如蜘蛛網般的古道,綿延至印度、越南、緬甸、不丹、尼泊爾,將大半個亞洲串連起。這個茶馬古道上的咽喉,毫無疑問地自然形成了商旅重鎮,貿易往來的集散地。
得天獨厚的沙溪,吸引成群結隊的馬幫,馱來了形形色色的南北貨、馱來了各民族間的交流,馱來了亞洲的古文明,也馱來了一段屬於沙溪寺登街自己的轟轟烈烈。
但是,也正如許多古鎮一樣,繁華喧鬧一時,又在歷史長廊中沉寂下來,只留下石板上深深地馬蹄印痕供人憑弔。

四方街上的古槐樹

古槐樹、玉津橋與東寨門
我們現在所說的沙溪古鎮,其實指的是寺登街。
位於心臟地帶的四方街上,全部用青石條鋪就,兩株五六人才能合抱的古槐樹,十分對稱地矗立在南北兩邊,樹冠如大傘般地遮蔽了四方街的大半個天空。
從四方街往東南方向走約150公尺,就能見到彎彎曲曲的黑惠江緩緩地流過沙溪。風吹水面波光粼粼、如絲如帶。一座石拱橋橫跨江面,與水中倒影合成一輪滿月。石拱橋名叫〈玉津橋〉,是座單孔石橋,橋長約35米,寬5米,橋頭上的石雕神態威儀,傳說刻的是黑惠江的「娃娃魚」。

玉津橋橋頭上的石雕

年代不長的玉津橋,是進出沙溪的重要門戶。除了馬幫的蹄印踏過、車隊的軲轆碾過、商人的汗水流過,為它留下大大小小的痕跡,更有風雨歲月為它塗抹上滄桑,如今仍在黑惠江上發揮著餘溫,向旅人訴說著前塵往事。

玉津橋全景

當年,這座石橋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從位在南方大理來的馬幫,行經玉津橋沿著古道,進入東寨門(當地人稱之為「街子門」),穿過短又窄的巷弄就來到寺登街。再往北前行,便進入麗江和迪慶,最後踏入西藏的地盤。
小小的東寨門,僅容兩匹馬並肩同行。談不上精緻,也缺乏氣勢,只是一座用土磚壘起的拱形寨門而已。這座歷經數百年風霜的老寨門,是寺登街三座寨門中唯一被保留下來的,為人們展示著茶馬古道集市城門的典型樣式。

東寨門

大約到元末明初時期,寺登街已經初具規模了。那時的寺登街還叫「南塘」,到明永樂十三年(西元1415年),四方街上修建起興教寺,「南塘」這一地名也就逐漸演變成漢族和白族合一的「寺登街」。「寺」當然是指「興教寺」,「登」是白族語,意思是「地方」。清嘉慶年間,在興教寺正對面又修建起了一座宏偉的戲臺–「魁星閣」。於是,一個集寺廟、古戲臺、店舖、馬店、巷道、寨門於一身,佈局嚴謹、擁有完善生活機能的古道集市誕生了。
沙溪的四方街比大家耳熟能響的麗江四方街,大了至少兩倍,是當年沙溪的核心靈魂所在。曾經擁擠過、嘈雜過的它,只有高聳的古戲臺和雄偉的興教寺,還在昭示著寺登街曾經的昌盛。如今不離不棄陪伴的,也只剩滿地堆積的白色槐花了。

歐陽大院大門

 

五星級馬店〈歐陽大院〉
寺登街的巷弄並不複雜,除了四方街,只有南北兩端的南古宗巷和北古宗巷。而最能表達沙溪古道集市特色的建築,就隱藏在古巷延伸出一條條幽深的小巷內,前為店舖後為馬店的古建築,這些至今保存完好的白族古民居,已蛻變成一家家獨具風格的仿古客棧的民宿了。
來到寺登街,不看看獨具特色的白族老民宅是一大遺憾,最吸引人的老民宅非「歐陽古院」莫屬。沿四方街西面的一條古巷深入,一座精緻的拱門映入眼簾,這便是傳說中的歐陽大院。

歐陽大院內院曾廣納英雄好漢

坐落在寺登街西北側的歐陽大院,是「三家巷」中最西的一家,是歐陽家的祖先歐陽鏡(字鑒光,擔任「馬鍋頭」時,名為「歐陽佑忠」),從茶馬古道上掙了錢,建蓋了這座1300多平方米的大院。
被封為〈五星級馬店〉的歐陽大院,建於距今100多年左右的清末民國初,有著「三坊一照壁」白族典型建築風格。在當時往往是規模品級最高的馬鍋頭,才會到這裡下榻、聽戲,因此這裡的每一個物件都相當考究,哪怕是房頂瓦片底部都有彩繪。

歐陽大院的照壁

鼎盛時期,在歐陽老爺麾下就有六七十之多位的趕馬人,南來北往的各路馬幫,都會前來拜見,尋求關照。這種會面有一定的禮節規矩,風塵僕僕的馬幫來到歐陽大院,二話不說,先招待一頓白族最具特色的傳統美食「八大碗」,為馬幫弟兄們接風洗塵。 試想,馬幫長年風餐露宿,往往十來天吃不到一頓像樣的正經飯,歐陽大院這麼做,無非也就是將心比心體恤馬幫終年奔走之苦。
過去沙溪經常有盜匪出沒,為了馬幫弟兄的人身財物安全,在建歐陽大院之初,主人花了一番心思設計。相傳,正房二樓角落裡有一張專為馬鍋頭設計的床,藏有暗格可以保護馬幫財物。樓下有一條地道可以直通城外,院子裡一明一暗的安全措施,正是那個年代沙溪古鎮的寫照。
沉寂多年的寺登街又熱鬧起來,歐陽家看準商機又重操起舊業,大院再度復活,搖身一變成為客棧。昔日是一撥撥的馬幫,而今是一批批的旅人;茶馬古道上消失的馬蹄聲,換成連連地讚嘆和快門聲。

◎說明:「馬鍋頭」就是茶馬古道上馬幫的最高首領。

興教寺大門

保存最好、最大的白族阿吒力寺院〈興教寺〉
當沙溪還稱為「南塘」的明代,一位名叫莫英的將軍派駐雲南後,沙溪繁華熱鬧起來,逐漸形成集市。當時佛教盛行,鶴慶土知府看上了沙溪,認為此地人傑地靈、商賈雲集前景無限,於是集資修建寺廟。於明永樂13年(西元1415年)開始動工的「興教寺」,寺名與中原一寺重名,為大興佛教之意,自此南塘改名為寺登街。可惜因工程浩大,寺廟並沒有竣工。
由山門、中殿、大殿等建築組成的興教寺,是寺登街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建築之一,曾是批星戴月行千里的馬幫和商旅們的精神寄託。    它更是中國僅存的白族阿叱力佛教寺院,阿吒力是佛教進入白族地區後形成的一個分支,又稱白密。這個教派最特別之處是允許修行人在家帶髮修行。在南詔時期白族阿叱力佛教達到鼎盛,幾乎每家白族均設佛堂。
站在興教寺大門前,立馬感受到莊嚴恢弘的氣勢。踏進寺廟,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株橫臥院中的玉蘭,蜿蜒遒勁古意盎然,約兩人合抱的樹身,密實肥厚的綠葉遮住了半個院子。
穿過院子迎面而來的是二殿,也稱天王殿,在本土文化的風格基礎上,仿效中原傳統的寺院式建築,懸山式的五脊頂,結構嚴謹,共有46根柱子13架樑,多樑多柱在全中國罕見,雖歷經500多年的風雨仍穩固如昔,不減當年風采。

興教寺院內

進入後院,也有同樣的古玉蘭,只是大殿右側多了一株香槐。據說,這些玉蘭和槐樹與寺廟同齡,每到春夏之際,院裡彌漫著槐花和玉蘭的香氣,雖無香客捻香祈福,但天地已為佛家聖地供上了花香。
大殿與二殿截然不同,為重簷歇山頂,殿堂內沒有一根柱子,四周迴廊是典型藏傳佛教的轉經式建築。牆壁內外繪有精美的壁畫,離地面近的部分已被破壞殆盡。靠近門楣上方取材於佛經故事的的壁畫,基本保持完好;左側的重彩描繪圖,則反映了南詔時期的宮廷生活。據說,這些約二十多幅絢麗多彩的明代壁畫,都是由沙溪甸頭禾村的白族民間藝人張寶刻畫的。
沙溪地處茶馬古道的要衝,更是各種佛教流派傳播的匯集之所,在多重文化的影響下,興教寺這樣的佈局結構,顯然兼顧了南來北往的馬幫和商旅,在宗教信仰的需要。
可惜文革期間,寺內原有的佛像被搗毀,整座寺廟的主體結構幸運地尚稱完好。更讓人高興的是,大殿內的壁畫,被當地人抹上一層白灰保護下來。雖說難免會造成不小的損傷,但能因此逃過浩劫已是萬幸。
現今失去了寺廟功能的它,搖身一變成了沙溪的老年活動中心,何嘗不也是另一種華麗的轉身。

魁星閣

三合一的古戲臺〈魁星閣
興教寺正對面有座古戲臺〈魁星閣〉,兩者建在同一根中軸線上,隔著四方街與寺廟相呼應,據說這樣神仙們坐在家裡便可以看大戲,一笑。
這座位於四方街東部的〈魁星閣〉,建於清嘉慶年間,光緒六年(1880年)重新翻修。
戲臺共有三層,底層的一樓是店舖;中層的二樓是戲臺,不只設計了唱戲的前臺,還有供演員化妝更換戲服的後臺。前臺的兩側更加蓋簷廈,除了可安置文武場,還為戲臺增添了重疊壯觀的景致。最高的三樓為魁星閣,供奉著魁星老爺。由於沙溪文人輩出,故而供著魁星,祈求魁星保佑後代的子子孫孫文昌武運。

魁星閣戲台前柱下方神獸

不知出自哪位高手設計,整座樓臺飛角高挑,三重簷式的設計層層疊起,酷似展翅欲飛的鳳凰。結構獨特它,同時擁有店舖、戲臺與魁星閣的三種功能,不只是滇西較少見,在全中國亦是少有。
戲臺前是百姓們節慶活動的重要場所,每逢廟會(農曆二月初八、四月初八)或佳節的日子。臺上鑼鼓喧天,臺下商旅雲集。四方街上,一邊做買賣的討價還價、一邊看大戲的笑呵樂呵,這是何等地熱鬧與安樂,恐怕神仙看到這等盛況,也都思凡欲到人間同樂吧。

◎說明:文場:指「管弦樂器」;武場:指「打擊樂器」,都是為演戲伴奏的樂隊。
            簷廈:古時專為戲曲伴奏的樂隊,所設計出來,在戲臺兩側延伸的空間。

魁星閣美麗的飛簷

結語
遙想當年的喧囂,如今都隨茶馬古道的沉寂而繁華落盡。
黑惠江水依舊,但江畔再也見不到馬幫浩浩蕩蕩的身影,再也聽不到騾馬脖上鈴鐺清脆的碰撞聲和趕馬人豪邁激昂的調子。
只剩下寺登街原汁原味地保有那份塵埃,在時光的流轉裡,盡忠職守的槐花將蒼涼變成了絢爛。

東寨門

【沙溪交通資訊】

〈包車或開車〉
從麗江到沙溪距離最近,全程約99公里, 包車直達約1小時30分,最省心省力。
經大麗高速,甸南出口下高速公路。直行約4公里到石寶山風景區與蘭坪的三岔路口,左轉沿石寶山風景區方向約10公里,到達石寶山風景區與沙溪鎮交岔路口,再左轉走12公里就到達沙溪古鎮。岔路口均有明顯的提示路牌,根據指示行車即可。(此段路面雖為柏油路面,但是鄉村公路的彎道較多,須注意行車安全!)。

〈公共交通工具〉
如果要選擇搭程公共交通工具,得多花一倍以上的時間。
從麗江到沙溪,先到麗江客運站搭乘「麗江→劍川」的班車,發車時間08:20,10:30,11:30,13:30,15:00,16:00,17:00,一天7班,票價23元人民幣,約2小時。
到達劍川,出了客運站,在大門外右手邊,就能看到很多綠色微型麵包車在排隊等候去沙溪古鎮。發車時間從06:30到19:00,坐滿即發車(7人滿座),票價13元人民幣,耗時約45分鐘。

古鎮幽深小巷內的民居

【曾於《人間福報》周六旅遊版,自2016.12.24.連載五周】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irefoxm&aid=99515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