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知識分子都到哪裡去了?
2006/05/26 16:45:56瀏覽342|回應1|推薦5

http://udn.com/NEWS/READING/X5/3326648.shtml

知識分子都到哪裡去了?

【林載爵】

《知識分子都到哪裡去了?》(Where Have All the Intellectuals Gone),英國社會學家傅瑞迪(Frank Furedi)所寫的這本書的書名套用了1961年美國民歌作曲家席格(Pete Seeger)所寫的歌名〈兒都到哪裡去了〉(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讀來特別有「花果飄零」之感。他們不是都還在課堂上教書嗎?他們不是都還在撰寫文章嗎?可是他們都到哪裡去了?這正是傅瑞迪對當前知識分子狀況的批判,不只針對英國,也適用於全球。  @ http://udn.com 

定義知識分子的原則不是他們做什麼工作,而是他們的行為方式,他們看待自己的方式,以及他們所維護的價值。他們經常被描繪為文化與知識價值的衛士,一群永遠的批評者和異議者。他們是從來不滿意現狀的人,質疑流俗,對權威存在著廣泛的懷疑,他們必須與當權者保持距離,在沒有利益瓜葛的清明心境中,發表清議,縱論時勢。從啟蒙運動以來,具備這些形象的知識分子,一直有著令人敬畏的影響力,如今,一切已經改變。

傳統知識分子的英雄形象讓位給了一個更務實、更講求實效的人,他們的工作不再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這種角色的貶值與當代對待知識的態度密切相關。知識轉變為產品,能夠傳遞、分發和消費,對思想的追求不再出自高遠的目的,知識的內在價值與意義已經被剝除,越來越被視為技術性操作的產物,而不是智慧的成果。而由知識經濟的商人沿街叫賣的知識,更是知識的徹底世俗化。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但其結果是要求大學適應學生,降低要求,社會不斷提倡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然而知識只是不斷用來回收與再利用,這就是工具主義的勝利,從而導致弱智化,知識分子的工作變得平庸甚至媚俗。過去,知識分子相信教育和文化的民主化與維持標準是可以並存的,然而這些年來,這種信念遭受到了重大的挫折,對標準的懷疑代表了知識分子的讓步。

與此同時,知識分子也被體制化了,國家掌握了學術利器與資源,在滿足要求與承接各種資助、獎勵之外,已行無餘力於思考。學術生活的制度化和職業化是對知識分子生命力的重創。整體結構也產生了巨大變化,如今學政商三者之間相互盤結,知識分子也變成了特定群體或特定身分的代言人,每個人的背後都有自己的立場與利益,知識分子自覺地不再充當普遍真理的代表,充其量,以多元主義作為外衣,號召大家彼此包容。當代文化菁英不再相信普遍真理的結果,助長了相對主義的論調,亂象於焉而生,知識分子也就在亂象當中消失了他的面貌,下一步,離欠缺文化修養,只對物質和日常事務感興趣的庸俗之人(philistine)不遠了。

【2006/05/26 聯合報】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inecyp&aid=287428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知識分子都到哪裡去了?
2006/06/23 14:35

別懷疑,他們都跑去假扮鴕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