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1/19 22:17:22瀏覽508|回應0|推薦2 | |
念佛成佛(五)修行 —— 淨空法師《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中重要開示 選粹 戊、修行 一、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語、造作都是行為。行為有了錯誤,依照佛、菩薩的教訓,將錯誤改正過來,這是真修行。.......大聖大賢、諸佛、菩薩的教訓,是從心性裏流露出來的。換言之,修行是隨順自性,不是隨順別人。明心見性的人,其言語行為,都是從自性流露的。我們跟他學習,以他為標準,就是以自性為標準。「順性是至善」,沒有比這更善的。 首先我們要知道自己的過失,其次要真正把毛病習氣徹底改正。依照經典中的教訓修行,念念求生淨土,這是佛的第一弟子。 知道自己的過失習氣,就是開悟。你不迷惑,每天都能發現自己的毛病習氣,就是天天開悟。集小悟就成大悟,集大悟就成大徹大悟。可是悟了之後,最重要的要修行。把過失習氣修正過來,這是修行。修行實在就是修正一切錯誤的行為。修行在那裡修?在起心動念處修。 知道自己過失就是覺悟,把自己的過失改正過來,是為真修。......六祖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相左。」(「左」就是往下墮落。)在古代中國,右代表上升,左代表下降。......見到別人的是非,自己就已經往下墮,因為自己的心不清淨,心不平等。自以為是,這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一定要認識。 二、那一天,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生煩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有把握。如果依舊看人不順眼,與人不能相處,則念佛往生難了。......假如自己把妄想、執著都放下,外面境界是平等的。外面境界沒有是非、善惡。 蕅益大師講得好:「境緣無好醜。」「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一切人事環境。人與物沒有好醜,沒有是非,沒有善惡,沒有邪正。這一切好醜、是非、善惡、邪正從哪里來的?是從自己心裏生的。所以會修行的人,一接觸到外面境界,心一動念,他立刻迴光返照:自己錯了! 三、一個人要天天都能覺察到自己的過失,才是覺悟,佛門稱為開悟。今天一天都沒有過失,這是愚昧,是糊塗。怎麼會沒有過失?知道過失是開悟,把過失改正過來是修行,是功夫。 你每天反省,天天覺悟。那些地方有過失,想法錯了,看法錯了,見解錯誤了,話說錯了,事做錯了。你能每天反省,把自己的過失找出來,這個人就開悟了。知道自己的過失,立即把它改過來,明天不犯同樣的過失,這是真正修行,也是真正懺悔,業障就懺除了。 拜《梁皇懺》、《水懺》、《大悲懺》,能不能懺除業障?應知此是形式。不一定真正懺除得了。我得罪三寶,向三寶懺悔;我得罪某人,向某人懺悔。這是真正懺悔,因為把冤結解開了。如果你得罪很多人,在佛、菩薩形像前懺悔,那些人不知道,對你報復怨恨的心永遠存在,將來還是你的障礙,必須在他們面前認錯,求他們原諒;或改過自新,永遠不犯同樣的過失。得到他們的諒解,心開意解,冤結就化解,他們再不會找你麻煩,再不會障礙你。所以,要有勇氣,要有膽識,真正敢在大眾面前、三寶面前,說出自己的過失。這是佛法講的發露懺悔,解除外面的糾纏,解除外面的冤結。其次就是內心真正改過自新,這是從根本懺。本末兼修,這樣懺除業障的力量非常大。 四、我常勉勵大家,早課是提醒自己,晚課是反省自己,這一天身口意三業有沒有過失?發現自己的過失,即是悟處。把過失改掉,再不犯同樣的過失,乃真正修行,即是功德。 我勸同修門,早課念本經的四十八願。念了之後好好想想:我的心、我的願,跟阿彌陀佛一樣不一樣?跟他比一比。每天比照一次,比久了慢慢就接近,這就得利益。早課得的利益是與彌陀同心、同願。晚課念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六品,佛把我們的過失、病根都說出來。念了之後反省反省:我有沒有犯這些過失?如果有,趕緊改過來,希望與阿彌陀佛同解、同行。 我今天一天從早到晚,處世、待人、接物有沒有動過惡念?有沒有說錯話?有沒有做錯事?發現過失趕快改正,明天不再犯同樣的過失。這樣的早晚課才真正有功德,是真正做早晚課。如果沒有「提醒」,沒有「反省」,只是把經文念一遍給佛、菩薩聽聽,這樣的早晚課就是造罪業。怎麼造罪業?早晨騙佛、菩薩一次,晚上再騙他一次,天天騙,這個罪過將來就是墮三途。 五、一切諸佛修學從那裡學起?皆從三福學起。我們沒有做到,就不算是修行。一定要真正做到,把這個善根功德回向法界眾生同享,即是相應。迴向真正的作用,是拓開心量,恢復本心。本心心量之大沒有邊際。現在我們心量太小,用這個方法恢復。 不能修三福、六和,就是釋迦牟尼佛的罪人,是來滅佛法的,是魔王波旬的子孫。今天到佛門裡來的任務就是滅佛法,不是興佛法的。興佛法決定要捨棄自己的分別、執著、妄想。 這個世界大災大難一年比一年嚴重。如果我們自己真正肯發心,真正把名聞利養,把分別、執著、妄想都捨棄,能放下,願意和大眾和睦相處,成就一個和合僧團;不但自己得大利益,佛法可以興旺起來,臺灣人都沾光。因為諸佛護念,龍天擁護。 要知道,大家在一塊兒共修,起個念頭,就把六和敬破壞了。還不知道自己在造業,自以為理直氣壯,以為自己樣樣都對。天大的道理,也把和合僧團破壞了,不如什麼道理都沒有。每一個人都沒有道理,天下太平。 六、『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不離佛法』,心裏常常有這一句「阿彌陀佛」,心裡常常想念阿彌陀佛。供養佛像的功德不可思議。你喜歡那一尊佛像,就供養那一尊佛像。......天天跟這一尊佛像在一起,跟阿彌陀佛在一起,即是『不離佛法』。......你應當把對待佛陀、師傅、同參道友的那種恭敬心,在家裏恭敬你的父母和家人,一家人就快樂了。這就是『而行世法』。把佛法裏所修的,應用在你的家庭之中,應用在你的生活之中,才得真實的受用。『不廢世法,而證佛法。』這一句說得更透徹,世法裏樣樣做得圓滿,就是佛法。不是離開世法才修佛法的,世法佛法是一樁事。......「心淨則土淨」,如何把心淨化?這句「阿彌陀佛」就是淨化心地。一切妄想、執著、煩惱現前的時候,立刻回歸到一句「阿彌陀佛」,什麼事都沒有了。一切念頭都回歸到阿彌陀佛,只想阿彌陀佛,不要再想其他的念頭。其他的念頭,都是搞六道輪回,唯有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證佛法。「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就是證佛法。 在淨宗行門中,持名是「正行」。除了一心專念之外,我們的身體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前,不能脫離這個社會,不能脫離廣大的群眾。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態處世、待人、接物?佛在此一再叮嚀、囑咐,苦口婆心告訴我們『勿犯道禁』,不要違背道理,不要觸犯禁戒。 七、我們離開佛法,必定退轉。要怎樣不離佛、不離法?我告訴諸位同修;每天不能不瞻仰佛像。佛像多看幾遍,憶念在心就沒有離開佛。每天不可以不讀經,讀經就是聽佛教訓。這樣就可以保住自己不退轉。 阿彌陀佛沒有相,他變現的相是隨眾生心。所以,你想他是什麼相,他就變什麼相。假如供養的佛像太多,到臨終的那一刹那,不曉得那一尊相好?一耽誤就糟了,阿彌陀佛就不來了,因為你起了個妄念,那就不好了,所以,平常只供養一尊佛,一生不要改變,走到什麼地方都帶著。這個很重要。 八、我勸同修們要熟讀,先把經文念熟,不念熟就沒辦法做到。念熟之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對人、對事、對物,念頭才動就會想到:我這個念頭合不合《無量壽經》的教訓?佛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教我們不可以做,我們就不敢做。這才是「攝取受持」,既是解行相應、解行並進。 『攝取受持』。 「攝取」就是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我們都應放下,都應捨棄,只取這個法門。這就是經攝受我,我也攝受經,互攝互容,完全接受。經中字字句句所說的道理,所講的方法、境界完全接受,決定不懷疑,依教修行,把它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行持,這是「受持」。做到什麼程度?整個《無量壽經》就是自己,自己就是一部活活潑潑的《無量壽經》。如此可以保證你上上品往生,因為你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我常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至於取捨,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根性、程度、生活環境。在一切法門裡取其便利,修學很方便,沒有障礙,就取這個。決定之後,一定要一門深入,才能成功。從什麼地方下手?先要「熟讀」;其次要「圓解」,就是要透徹的理解;第三要「受持」,就是要做到。這樣求願往生,沒有一個不成就的。 經不是念給佛聽的,也不是念給菩薩聽的。讀經是為自己斷除業障、煩惱、習氣,恢復自己心地的清淨、平等、覺,目的在此。我跟同修們說過:現在第一個步驟,是做預備功夫。把經念熟,念到能背誦,一個字不會錯,這是預備功夫。功夫做成了,經能背得很熟了,然後起修,依教奉行,才是真正修行。 我勸大家一定要熟讀《無量壽經》,因為經典不熟,佛號裡真正的義趣不能引發。你念這題目,全篇文章就能浮現在腦海裏。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經題。經本題目比較長,是這句「阿彌陀佛」展開來的。經題上講「無量壽」,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體;「莊嚴」,就是阿彌陀佛所現的依正形象;「清淨、平等、覺」,是阿彌陀佛廣大無邊的作用。從體、相、用展開,是經的名題;合起來,就是一句名號。 念經有兩個目的:一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讀經不求解義,只是一句接一句的念,使妄想、分別、執著滲透不進來,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念掉,跟念佛號目標完全相同。念經第二個目的是依教奉行。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作法,到底哪些是善的,哪些是惡的,經典為我們說出來。經上講哪些是善法,勸我們要做;哪些是惡法,勸我們不能做。經念得很熟,一遇到事情,你就能立刻判斷是善是惡。是善就做,是惡就止。這就是修行的依靠。 我教你們讀經,有兩個目標:第一、把妄想執著念掉。不念經就打妄想,念經就不打妄想。第二、把佛的教訓記住。念熟,都記住了,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就會想到:我的念頭、言語、做法,有沒有違背佛的教訓?這就是教下的觀行功夫。經要是不熟,就沒有觀行的能力。所以,經一定要熟,老師的教訓一定要記在心頭。讀熟之後要修行,就是要把教訓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要努力做到,依照經中的標準修正我們的思想、觀念、言語、行為。這是修「淨業」,這才是修「西方淨土」。 九、三皈五戒歸納起來,不外乎對人、對事、對物、對所修的佛法。我對於這四種境界不迷、不邪、不染,以覺、正、淨的心態面對這四種境界,這是受持三戒,是真正的佛弟子。所以,三皈是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成佛道的一條正路。 從無量諸佛如來,我們歸依一尊阿彌陀佛,是「歸依佛」落實。我們明白了,從無量的經典中,歸依《無量壽經》,是「歸依法」。佛與法都落實了。「歸依僧」,本經一開頭講聖賢僧,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都是發願求生淨土的,是我們的榜樣。依靠他們的智慧、經驗,依靠他們的選擇,我們也選擇這個法門,跟他們做同參道友。這樣「三皈」都落實了。 『應當一心歸依瞻仰』,就是「一向專念」。「歸」是回頭。我們從這個世界一切境緣中回頭,回頭就是放下。從前這個心都往外跑,往外攀緣五欲六塵,攀緣名聞利養。佛教我們回頭、回歸,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再也不貪戀,回轉心意。「依」是專依阿彌陀佛,依靠一句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瞻仰」即是仰慕,沒有別的願望,只是希望見佛,希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除這一念心之外,什麼都沒有。 十、煩惱能斷的人,是念念想眾生,念念希望別人好,不希望自己好,你們都好,我最不好,這就好了;你們都有福,我沒有福,這才好。常懷憐憫眾生之心,先人後己,才能斷煩惱。這種人才有資格修行,才有資格入佛門。念念只想自己,其次再想別人,不管你怎樣精進努力去修學,始終皆在佛門之外,決定進不了門檻。......一定要把心量拓開,要以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去愛護別人,成就別人。 我們學佛如果要去研究戒律,也需要用畢生的精力,甚至於一生都研究不完。因此我們只要把握綱領,就得受用。綱領只有兩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換句話說:斷惡修善,是戒律的精神。「諸惡莫作」是小乘戒,小乘戒是講自律,就是獨善其身。「眾善奉行」是屬於大乘戒。大乘戒是與大眾在一起相處,我們念念要利益大眾。所以凡是自私自利都是惡,凡是利益別人都是善。所以,修學大乘的人,起心動念都要想到怎樣去幫助別人,怎樣去成就別人。這是大乘菩薩處眾的心態。 佛弟子起心動念都要利益眾生。不但教眾生得利益,而且希望眾生得最殊勝、最豐盈的利益。如果沒有這個心願,就不是佛弟子。我得十分利益,教你七分、八分,是小氣,心量很小,不是佛弟子。不但希望眾生得大利益,要真正希望一切眾生得的利益,超過我所得的。要有這樣廣大的心量,以種種善巧方便幫助一切眾生。 十一、與一切萬法能柔順忍,普賢十大願王所講的「恒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功夫真正得力。我們看一個修行人功夫得不得力,就是看他在環境裏能不能定得下來。順境能定下來,沒有歡喜心,心清淨;逆境裏沒有瞋恚心,心地是清淨的。逆來順受,不怨天尤人,一味用功精進,這種人道業那有不成就的? 愚癡的眾生,沒有智慧的眾生,對他慈悲,他不領情。不但不領情,有時還要惡意譭謗,甚至於還要惡意的傷害。你還要不要慈悲?還要!而且還要更加慈悲,這就是忍力。你要知道事實真相,真相是他愚癡,他的煩惱、習氣很重。你要能諒解他,決定不可以惡意相向。 十二、千萬要記住;「不起貪瞋癡欲諸想」,這是真修行。平常一面念「阿彌陀佛」,一天念幾十遍《無量壽經》,心還是貪、瞋、癡、慢,則一切都完了!念經、念佛是要把貪、瞋、癡、慢念掉,才是功夫。 真修行,要斷貪嗔癡;真修行這句佛號日夜不斷。這是精進。於世間法還有一絲一毫貪念,就不是真正修行。 瞋恚是墮地獄最重要的一個條件。你要是沒有瞋恚心,造再多的惡業不會墮地獄。慳貪墮惡鬼。「慳」是吝嗇。貪欲、吝嗇是墮惡鬼道的第一個因素。愚癡墮畜生。愚癡是什麼?真妄、邪正、是非、善惡分不清楚,都搞顛倒,這就是愚癡,墮畜生道。 『無有愛貪』,此即說明心要怎樣才得清淨,必須將「愛貪」斷除才得清淨。只要有愛、有貪,心就不清淨。貪愛世間法,心不清淨;貪愛佛法,心也不清淨。世出世間法都不能貪愛。此處「愛貪」是煩惱的代名詞。所有一切煩惱習氣,都要把它斷除心才會清淨。用什麼方法把煩惱捨掉?那一個人不想捨?都捨不掉。為什麼?因為這是無始來的習氣,習慣成自然,想丟也丟不掉,不得不用「對治」的法門。所有一切法門裡,對治煩惱最方便、最有效的,無過於「念佛」。 佛在大乘經上講:「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環境再不如意,都不能起瞋恚心,須明瞭其中的事理因果。起瞋恚心,障礙不了別人,實在只是障礙自己。......學佛的人看到別人超過自己,心裏就嫉妒,立即要覺悟。我的嫉妒心起來,破壞自己的清淨心,障礙自己的覺、正、淨,這就是魔障。.....外境的魔不可怕,可怕的是心裏的魔,所謂「煩惱魔、五陰魔」最為可怕。果然能絕欲去憂,外境的魔再多,力量再大,對修行人也無可奈何。......見到別人的好事,我要讚歎,並且盡心盡力協助把他的好事發揚光大。 十三、佛家常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確實沒有一樣是自己的,眼前若有機會,多做一點好事,多積一點德,那是唯一能帶得去的。 今天能把自己的生活享受減少一分,去救濟苦難的眾生,這也是「代眾生苦」。我們想添一件衣服,想到不添也過得去,添這一件衣服的錢就可以省來幫助眾生。我今天想吃一餐,也可以減少一點,吃一些青菜豆腐,把這一點錢省下來幫助他們,都是「代眾生苦」供養。 『少欲知足』。欲望要減少,愈少愈好,你的障礙就少。少到什麼程度?吃得飽,穿得暖,有一個小房子可以遮避風雨,足夠了。不要多求,多欲的人,苦得不得了,是個可憐人、愚癡人。欲望減到最底限度,才能『一向專志莊嚴妙土』,也就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沒有欲望,凡事就簡單、容易,他才真做到人與人之間以真心相待。 在中國歷史上,印光大師最佩服的,有三位了不起的人物。第一位是 孔夫子,一生積功累德之厚,他的子孫一直到今天,都還受到時候廣泛的尊敬,此是祖宗之德。 孔德成先生到美國,美國人聽說他是 孔夫子的後代,特別禮遇他,他沾祖宗的光。 第二位是 范仲淹。你讀范仲淹的傳記,或《古文觀止》裏的<義田記>,看看他一生行持。豐功偉業,出將入相。國家動亂的時候,他是大將軍、統帥;回到朝廷裏,他是副宰相。國家給他的俸祿豐厚,他自己省吃儉用,將自己的俸祿養活三百多家。又興辦義學,看到貧窮人家的子弟有可以造就的,都找來念書,供給他們。替國家培養人才,不為自己,所以果報殊勝。他有五個兒子,其中有兩個官做到宰相,有一個做到御史大夫;相當於現在的行政院長、監察院長。他死的時候買不起棺材,錢到那裏去了?都做好事、布施了。所以范家到民國初年,八百多年,家道不衰。 第三位是清初的葉狀元,也是世代積功累德,一直到清朝末年,三百年家道不衰。修福沒有別的,自己真正能吃苦,能忍耐,把多餘的力量全部貢獻出來,利益社會大眾。這是我們民族的典範。 我過去在台中跟李老師的時候,他規定我一個月生活費用一百五十元。他說:「你花費超過一百五十元,就不像出家人。」他對我說這句話,因為他是榜樣。我一天吃飯要三塊錢,他老人家一天只要兩塊錢。所以他說的,我心服口服,我沒有法子跟他辯。他所有的收入都拿來作佛教事業,他身上穿的是三、四十年的舊衣服,內衣、襪子補了又補。你們到台中,應該到李老師紀念館去看看,他的衣服大大小小補釘一個又一個,他不是沒有錢,不是買不起,他待遇相當豐厚。他沒有家眷,就一個人。實在講,他生活過得比誰都自在。這是真正修行人,能忍,過一種清苦的生活,苦行僧的生活,他能真正把貪心斷掉。 十四、修行要怎麼修?口裏佛號斷掉沒有關係,心裏不能斷。因為心若離開就打妄想,妄想是六道輪回業。.....必須佛號真正有力量,妄想、雜念不起,西方才有把握,才有分。所以,這句佛號牢牢的抓住,念念都不放鬆,西方就決定去了。世間一切法,只有這一法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 我們一天到晚念這句「阿彌陀佛」,佛號一句接一句,不讓妄念滲透進來,那就成功了。教你念《無量壽經》,目的也是如此。......修三年五年,心清淨了,雖然妄念不能完全斷,大概能斷七八成。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有把握了。妄念少了,煩惱少了、智慧增長了,心定下來了,這是真正修行。 十五、凡是對這個世間,無論那一方面,還有絲毫的執著,還有絲毫的留戀,還有絲毫放不下,就是障礙,這就不是真想往生。想往生的人是都放下,絲毫的障礙都沒有。 真正求往生的人,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心裏只有阿彌陀佛,只想阿彌陀佛,只念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不想,也不念,萬緣都放下。不但世間法再也不想、不念了;所有一切佛法也不想、不念了。這樣的人一定往生。 十六、你家裡供養的佛堂再莊嚴,每天上供都不缺乏,你的心行不能依照佛教的去做,你什麼也得不到;所得的還是一身罪業。所以,佛法不重形式。說老實話:佛、菩薩看到這些供品都有農藥,都有污染,不要說吃,就連聞都不聞一下。這是表我們的一點敬意,但是真正的敬意是依教奉行,真正的敬意不在形式,同修們不可以不知道。 我們每天供養西方三聖,用什麼供養?香花水果,佛菩薩不要這些。香花水果是表示一點敬意,真正的供養是依教奉行。見到觀音像,提醒自己要以慈悲對一切眾生,這一念慈悲就是供養觀世音菩薩。處世、待人、接物,要理智,不再用感情。理智就是供養大勢至菩薩,這是真實供養。.....供養佛、菩薩形像,目的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時時刻刻教導自己。這是真正的供養。家裏供養西方三聖,如果連這一點心也生不起來,佛、菩薩就不在你家裏。 十七、病是果報,能不能把他扭轉?生死輪迴都有辦法扭轉,小小的疾病還轉不了嗎?當然可以轉得了。怎麼轉法?努力修善。你看看《了凡四訓》、《感應篇》和《陰騭文》裏所講的。真心為善,許多業障罪報不知不覺中都轉了,你就不必受報。我們希望一生長壽;長壽要健康,長壽不健康就苦了。......再多的人伺候你,也苦不堪言。所以一定要靠自己認真去修學。 禮拜是極高明的養生術。養心,心要淨;養身,身要動。要活就要動,不動就不能活。所以,禮拜的時候五體投地,每一個動作精確做到,是一種非常好的運動。我最初學佛,頭三年沒有拜過佛,認為禮節不必學古人,要學現代的,所以很固執。到以後明白這個道理,我一天拜八百拜。這個方法養身又養心,我們要身心健康就多拜佛,一天至少拜八百拜。能真正如法,三個月就收效果,身心健康。 「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常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波羅密,那就有求必應。這樣做,求成佛都能求得到,這是所求裡最難、最不容易的,都能求得到;何況成佛以外的,簡直是雞毛蒜皮,那有求不到的。 十八、「功德」不要到處宣揚,不表功。須知宣揚,功德就都報掉了。「罪障」要拔除,到處跟別人說自己的罪業,說自己的過失。人家責備你幾句,罵你幾聲,業障就消除了。 十九、大而國家,小而團體。領導我們團體的若是羅刹、阿修羅,則示現瞋恨心很重,嫉妒心很重,報復心很重,這就是羅刹。所以,我們今天處世、待人、接物,處處要謹慎小心,決定不能得罪這些人。得罪佛、菩薩沒有關係,佛的心清淨平等,他不會報復。魔王、羅刹、修羅,不能德罪;得罪他們,他們要重重報復,我們就吃不消。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