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被遺忘的時光」抹去記憶的殺手-失智症
2011/05/10 12:21:16瀏覽487|回應0|推薦0

生技醫材報導  【文/蔡雅萍】

由楊力州所執導的《被遺忘的時光》,紀錄著一群逐漸遺忘記憶的老人,被困在時間河流裡的長者,提醒我們不要擔憂病痛與死亡的到來,因為有一天我們也會成為老人,這是任何人也無法逃避的人生課題。

片中,王老師是一位高齡90歲的老人,她經常發呆地看著鏡子,她認不出鏡中的自己,她記憶中的自己,臉總是停留在25歲的樣子,但她卻懷疑鏡中那個人怎會滿佈皺紋呢?

王老師唯一不會忘記的是,她總是記得要寄一張漂亮照片給在太原的60歲父親,讓父親知道自己十分平安,但事實上,她的父親早已不在人世。

楊力州敘述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前半年,每當劇組對老人們解說完拍攝流程,一轉頭這些老人們幾乎都忘了,大家領悟到真實的認知,不會侷限於一角,而是拓展這群失智症老人到家屬之間,因為面對被遺忘的記憶,不只是父母,她們的子女也同樣是被遺忘的記憶的一部分。

電影所呈現的是親子關係的冰融、永不棄離的執子之手,永不離棄的陪伴與照顧,這一切全都是因為愛的緣故。

失智症在初期服用藥物

才能發揮效果?

《被遺忘的時光》中的老人皆因為失智症而產生記憶退化的現象,隨著醫療技術的日新月異,導致人類壽命的延長,同時,也意味許多慢性疾病將不斷衍生,進而導致身體功能的喪失,其中,知能退化(失智症)更是目前老人醫療的重要課題之一。

由於失智症老人控制藥物,必須在病情初期服用才能發揮效果,伴隨著病情惡化,所投入的龐大醫療資源與人力,已成為各國醫療資源的重擔。

因此,如能落實失智症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不僅患者的病情可望獲得舒緩,進而也可大幅減少國家醫療資源的支出。

台中榮民總醫院精神部醫師卓良珍指出,失智症是一種認知功能的退化現象,1962年,由Kral提出「老年良性健忘」一詞,描述老人記憶力減退,並認為這並不屬於腦神經病變症狀。

持續追蹤AAMI

可早期發現失智症?

再者,美國國家精神衛生協會(NIMH)定義「年齡相關性記憶缺損(AAMI)」,主要界定依據包含:主觀記憶力降低、記憶力檢測,分數低於年輕成人、滿50歲以上、沒有失智症或其它影響記憶力的疾病等。

由於主觀自覺記憶力減退有可能就是早期失智症的前兆,因此,持續追蹤AAMI的變化情況是非常重要的。

認知功能減退層級中的「輕度知能減退(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主要介於正常老年人與失智老人間的臨床症狀,定義包含:輕度知能下降、可疑的失智症、輕度認知功能減退或受損、認知功能受損但無失智、獨特性的記憶力喪失等。

而MCI的定義為一種持續性記憶力受損,與相同年齡與教育程度相仿的人比較有記憶力減退現象,但是注意力與語言卻未受影響。

根據研究數據顯示,每年約有10〜15%的MCI患者,病情將可能轉變為失智症,因此,MCI症狀可說是失智症的過渡期。值得注意的是,有MCI症狀的老年人,記憶力、注意力,以及語言等功能只有出現輕度障礙。

失智症診斷與分類

有關失智症診斷條件包含:MMSE小於23分以下、整體知能評估量表(GDS)為第四級以上、失智等級評估量表(Blessed Dementia Rating Scale)大於4分以上、臨床失智量表1分以上、患者意識必須清楚、心智功能減退,並已影響社交生活與工作等、排除重度憂鬱以及藥物等引起認知功能減退的因素等。

從上述失智症條件中,將在篩選出阿茲海默式疑似患者,條件包含:哈欽斯基缺血量表原版小於4分,修正版小於2分、DSM IV診斷符合或疑似阿茲海默症、排除內科疾病所導致、腦部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判斷海馬迴大小、有APOE4基因或Cystatin C基因、緩慢認知功能退化等。

失智症屬於一種臨床症狀,65〜69歲間老人年佔2.3%、75〜79歲間佔5.5%、大於80歲佔22%,主要症狀包含:記憶力減退,對於最近所發生的事情,經常用虛構故事填補記憶力的空缺。

在失智症分類方面,包含:「原發性失智症」屬於一種中樞神經瀰漫性的腦實質疾病;「次發性失智症」導致原因包含:新陳代謝疾病、心臟血管疾病、缺氧或低氧、正常腦壓的水腦症、營養失調症、腦腫瘤、腦外傷、感染疾病、中毒、憂鬱症等。

此外,依照病症比例比率可分成:退化性失智症約佔50〜55%、血管性失智症約佔20〜25%、混合型失智症約佔10〜15%。以「退化性失智症」來說,最常見的三種:

「心血管型失智症」患者

常被誤診為巴金森氏症

1.「阿茲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1906年,由德國Alois Alzheimer醫師所發現。主要特性為兩種:上認知功能障礙,並以記憶功能為主要,屬於進行性退化並具備不可逆性。由於腦部神經細胞遭受破壞,後腦解剖可發現異常老年斑與神經纖維糾結。

2.「額顳葉型失智症」腦部障礙以侵犯額葉與顳葉為主,主要特性為早期出現人格變化以及語言障礙等,皆屬於進行性退化現象。

3.「路易氏體失智症」主要特性除了認知功能障礙之外,不自主跌倒、幻聽幻覺等。

「心血管型失智症」為腦血管疾病所導致,主要特性包含:認知功能突然惡化、呈現階梯式退化,東方人發生比例較高,且臨床症狀包含:情緒及人格變化、假延髓性麻痺,如:吞嚥困難、尿失禁、動作遲緩等障礙。

由於,這些症狀在早期阿茲海默氏症中並不常見,因此,「心血管型失智症」患者經常被誤診為巴金森氏症。

「心血管型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包含:高血壓、心臟病、抽煙、高血脂、糖尿病、血管疾病。從以上得知,身體疾病的良好控制非常重要,健康的飲食與適度的運動都是避免失智症的最佳良藥。

失智症分為藥物治療與

非藥物治療

目前,失智症藥物是沒有辦法防止或恢復已受損的大腦細胞,患者只能藉由藥物改善或延緩病情的惡化,期望透過治療改善患者生活品質,以及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失智症可分為: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兩種,前者又針對不同類型失智症,給予不同的治療藥物,例如,針對阿茲海默症,主要在於防止或減少神經纖維糾結等病理變化的成型;血管性失智症主要針對血管危險因子,包含: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以及抗血栓等治療。

再者則是找出可逆性病因,針對病因投以治療藥物,例如:缺乏維他命B12或甲狀腺功能過低症等。

另外,所謂「行為及情緒症狀治療」主要在於失智症患者中約有90%以上在病程中,會產生行為或情緒等問題,因此,必須適度投以情緒安定劑、抗鬱劑以及抗精神藥物,皆可有效改善其症狀。

透過「認知治療」、「懷舊治療」

改善失智患者情緒

失智症除了藥物治療之外,經由環境的改變、以及改變與患者間的溝通方式、安排患者參與社會活動以及照顧寵物等方式,也能有效改善失智症患者的行為情緒。

例如,「認知治療」,透過輔助教具等器材,協助失智症患者減緩認知功能退化;由於,認知功能障礙是失智症主要症狀,認知訓練治療使得患者可重新規劃日常生活,養成積極參與活動的習慣,以面對失智症所帶來的困擾。

再者,所謂的「懷舊治療」則是經由團體聚會的方式,對於過去所發生事物的回憶,促使患者有更多語言表達的機會,以及經由人際互動、改善情緒,進而建立患者的自信心與尊嚴,有效達到減緩憂鬱情緒的目的。

目前,沒有任何藥物可讓失智症痊癒,因此,我們應該增加更多保護大腦的因子,例如,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維持每週運動2次以上、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以及採用地中海飲食。

另一方面,也必須同時減少危險因子的存在,例如,避免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肥胖、抽煙、憂鬱等,才能有效預防失智症發生。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elicechiang&aid=5192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