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氣候變遷
2012/09/29 13:16:23瀏覽159|回應0|推薦0

     

        “自己生活還來不及顧,何以將眼光放遠? 純粹是國際觀的出發? 台灣學術界也著手如美國大二學生… 募款… 走訪並幫助第三世界? 這是強調“利他”…”曾被衛生署派駐日內瓦的WHO官方人員,公衛專業的張教授說:「鄰居很重要! 現在的世界不能只看見自己,要伸出手去幫助『鄰居』…」 台灣有過農耕隊幫助過許多國家,醫療衛生也是一樣,顧著自家的同時也幫助需要醫療援助的國家!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7WVabr7yuM

South Asian Youth Summit on Climate Change 2010 - Sri lanka
http://www.tma.tw/magazine/ShowRepID.asp?rep_id=2213

In Hope of a Harvest   In Mali

 

        從三段影片出發(以上示意、非原影片),有西非的馬利註一。位在撒哈拉沙漠Sahara Desert.Timbuktu曾集文化財富於一身,成為當時歐洲人常常描寫的一個神話城市)、斯里蘭卡巴西的氣候變遷談起;談到身為醫事人員,如果派駐他國… 希望做援助規劃(Project)的內容為何? 影片是歐盟幫助這些國家,揭櫫問題並傳播資訊讓更多人了解,期以獲得世界人們的關注… 從而解決問題。

 

     倘能–往訪一處人生地不熟的他鄉(通常需要援助的國家或地區),在一段期間內(Assignment),如何進行Project… 學生們選擇主題,並且顧全十面八方的工作;它(Project)需涵括的面向: 1. 國際化 2. 媒體的溝通 3. 政治與政策 4. 衛生觀點 5. 經濟層面 ;如果紙上作業能談的頭頭是道,一旦有機會成行,則成功的希望就大過稀里糊塗的“到此一遊”,對『貴、我雙方』不至於浪費彼此的時間與可貴的資源,真正達到兩相互利的長遠發展,遠親若比鄰… 因為世界是平的。

 

        早在清朝時,曾有位英國Dr. Patrick Manson派駐高雄(打狗)照顧水手們的健康,在台服務六年後,因路見不平與人衝突、打架,Dr. Manson斷送了繼續留在台灣的服務機會,就前往廈門行醫(註);他的故事精彩,這裡按下不表… 他是孫中山 香港西醫書院 的第一任校長(註二)。 那是十九世紀的事了,今天醫事人員(譬如:無國界醫師)服務,已經不再拘限於一地,像美國的大學(初、高中)課程中,就會進行各類型的跨國交流,哈佛醫學院Paul Farmer著書:Mountains Beyond Mountains值得參考;What Paul Farmer Teaches Us About Passion (http://mdjourney.com/ )

 

        談到一份成功的企劃案,也許是一連串的『Campaign活動策劃方能盡其功,譬如前文反正,我是義大利人後記裡的The GREAT campaign 英國,用一切資源為國家行銷。 學生的『陽春』企劃案,教授提出『前人』先例的作法,張教授說:「真正聰明的人,以小博大… 看到利基之所在!」他舉出法國有位市長,在臨比利時與法國交界處一片土地上,植栽樹木,「利用罕見疾病,做城市行銷,凡罕見疾病死亡的人,皆植樹一株並以其姓名為樹命名…  John, Marry, Steve… 有名字、有故事… 吸人眼球!」使用少少的力氣,獲得大大的成功!城市因而大有名氣,也賺入了銀子… 對城市財務做出了貢獻。

 

        回到氣候變遷,二氧化碳是主要兇手之一。肯亞環保運動人士瑪泰(註三)從一九七七年在肯亞發起「綠帶運動」(Green Belt Movement),三十多年來,她動員貧窮婦女在非洲種植了四千萬棵樹,不但讓數以萬計的婦女改善生計,也讓乾旱的肯亞南部躲過了沙漠化。瑪泰獲頒二○○四年的諾貝爾和平獎(註)。為減碳一事,有人主張減少世界人口是當務之急(台灣卻得要增產),教授反問如何辦到:「禁慾嗎?」似乎不實際。 二氧化碳的95%是產生於–在能源轉換時,有學校研究︰如果能捕捉二氧化碳後、再利用,是否能達到減碳的目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b6Nt9XN5Ak

Algae Carbon Capture at the University of Kentucky

 

     氣候變遷的成因,利用科技… 減碳,倘能有小步之進展,「何以不能像Computer 技術之精進,傾全力投入、繼已起苗頭的『方向』… 努力?」 電腦憑藉 0 1的數碼,然而,『減碳』的核心技術,恐非DIGITAL邏輯似地便當,一時半會兒、難以達到『成本 / 效益』之所值,還在研究之階段;總之,循『苗頭的方向』… 怕只怕還是在百家爭鳴,或是少數的科學家參與,『方式和手段』尚難確立?只是此課題自前美國副總統高爾登高一呼後,『氣候變遷』會/將造成的世紀災禍,急待解決… 已喚醒了全體人類的共識。

 

        所有事情的解決,先從自己的一小步做起。

 

        值得一提的是,當ELLE雜誌送到LINDA前文主角反正,我是義大利人面前,她的反應是撥開書本:「我不看,這種廣告…」「妳不是喜歡『色彩』? 這裡有最新流行的帽、衣、鞋、包、巾、首飾… 好質地、配搭入眼又摩登…」「資本主義的東西,我不要…」她有著義大利人的精工巧手,排斥她信念已定的事務;我暗聲佩服:「好一位身體力行的『奇女子』!」 她說:「許多東西是我們已經知道會破壞生態的!」

註一:

西非國家馬里 面臨糧食危機

由於去年降雨量不足,令位於西非的馬里遭受重創。農作物歉收導致糧食生產不足,逾84萬名獲「區域發展項目」支援的居民受影響,包括22,495名助養兒童。

家禽飼料不足,以及兒童營養不良的個案不斷上升,令當地居民陷入糧食不足的危機,尤其是居住在郊區的居民。馬里政府在日前宣布,有高達170萬人將會受災。若不採取嚴厲的措施,預料受影響的人口將會以驚人的速度增長至300萬,即該國約兩成人口。

最近,馬里宣明會進行了有關糧食危機及營養的評估。報告顯示,大部分家庭為了應付目前嚴峻的處境,被迫減少用餐、變賣生畜及讓子女離鄉別井到城市找尋工作。宣明會現正與世界糧食計劃署及美國國際開發署合作推行兩個項目,讓居民可以透過參與不同種類的工作,謀求生計。

 

註二 

孫中山的香港西醫書院(十五名學生,十二人畢業)老師Dr. Patrick Manson博士,從園丁林和的發冷發熱現象,發現瘧原蟲。

 

瘧原蟲屬於原生生物門.頂複動物亞門.孢子綱.直球蟲目.瘧原蟲科的1屬。通稱瘧原蟲。主要寄生於爬蟲類、鳥類和哺乳類的血球細胞中(在兩棲類中只有少數報告) 寄生於人的瘧原蟲(抽血,顯微鏡下觀察冷、熱發作時,有不同數量、大小的瘧原蟲)可引起週期性的發冷發熱,俗稱「打擺子」。

 

http://www.lcsd.gov.hk/CE/Museum/sysm/b5/articles_cantlie.php

孫中山與康德黎

孫中山先生在倫敦蒙難後,在英國周遊各地、博覽群書,所見所聞充實了他的革命思想,三民主義的理論遂告形成。至於康德黎醫生,離港返英後仍執醫業,1921年更創辦了熱帶醫藥衛生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

 

孫中山拜訪香港西醫書院時的老師孟生博士(Patrick Manson時,亦就中國使館問題相詢,孟生博士斬釘截鐵地反對孫中山前往清使館。

 

1894年,剛剛決心投身瘧疾研究領域的羅奈爾得羅斯(Ronald Ross)在英國倫敦與著名的熱帶醫學之父曼森(Patrick Manson)進行了一番極具意義的學術交流。「熱帶醫學之父」,他的事業最早的5年在台灣的高雄

 

派翠克.曼森(Patrick Manson)這個名字,大家也許感到陌生;不過要是提起他建立的香港西醫書院(香港大學的前身)和第一屆畢業生孫中山,中國幾乎就無人不曉了。……曼森醫生本人是熱帶醫學的創建者,是世界聞名的寄生蟲學專家。

1878年,曼森教授已經發現絲蟲能夠引起象皮腿,並且這種人類疾病可以感染蚊蟲。受此啟發,曼森教授猜測,也許是蚊蟲充當了傳播瘧疾的媒介:蚊子吸食患者的血並感染了瘧疾,染病的蚊子死于有水的環境,健康人喝了受污染的水就會被感染

 

1892年起,羅斯對瘧疾產生了興趣。當時瘧疾正在全世界肆虐,每年造成超過300萬人死亡。印度的情況尤為嚴重。…1894年,他在倫敦遇到了曼森教授。 1897年,羅斯自己也患上了瘧疾。患病後的羅斯來到了錫康得拉巴德,這裏是奧斯曼尼亞大學醫學院的所在地。在這裏,羅斯發現了一種特殊的蚊子——他稱這種蚊子為dapple-wings(斑紋翼),也就是後來我們知道的瘧蚊。羅斯發現這種蚊子在叮咬瘧疾患者之後,胃壁內出現了曼森教授向他展示過的瘧原蟲的特徵。這一天是1897820,長期的艱苦努力終於獲得了突破!……1902年,諾貝爾獎評委會將第二次生理學和醫學獎授予羅斯:他關於瘧疾的工作闡明了致瘧生物進入機體的機制,為研究和成功戰勝瘧疾打下了基礎

註三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肯亞綠帶運動之母病逝 2011-9-27

l     首位榮獲諾貝爾和平獎殊榮的非洲女性、肯亞環保運動人士瑪泰,二十五日因癌症在奈洛比一所醫院去世,享壽七十一歲。瑪泰自一九七七年在肯亞創立「綠帶運動」Green Belt Movement後,即成為肯亞知名人物,多年來一直為環境保育與政府善治等議題大力奔走。二○○四年,瑪泰因持續推動造林,在非洲廣植逾四千萬株樹木,而獲頒諾貝爾和平獎。瑪泰不僅是非洲東部與中部地區首位獲得博士學位的女性,更自一九七年代中起,擔任肯亞紅十字會組織領袖,並積極參與反對肯亞前獨裁莫伊政權活動,曾多次為此遭警方毆打。除關注環保工作外,瑪泰還曾於二年當選國會議員,隨後並出任環境部副部長。圖為瑪泰九年在丹麥演說的檔案照。(國際新聞中心)

 

l     九月二十五日,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旺加里.瑪塔伊Wangari Maathai因卵巢癌,病逝家鄉肯亞,享年七十一歲。

消息傳來,全球一片震驚與惋惜。去年七月診斷出罹癌後,瑪塔伊始終不曾對外透露病情。今年五月,美國大學畢業季,田納西州名校范德堡大學邀請她致詞,瑪塔伊抱病出席,只見她臉頰削瘦,鮮豔的鵝黃色罩衫,掩不住憔悴。

從一九七七年在肯亞發起「綠帶運動」Green Belt Movement),三十多年來,她動員貧窮婦女在非洲種植了四千萬棵樹,不但讓數以萬計的婦女改善生計,也讓乾旱的肯亞南部躲過了沙漠化。

瑪塔伊深信,貧窮的困境與環境惡化、政府治理不當、人權迫害等議題,息息相關。所以在保護生態同時,還要推動民主,帶動社區發展。她積極參與反對肯亞前獨裁領袖的活動,儘管多次遭警方毆打,甚至入獄,依舊樂觀不屈服。

二○○四年的諾貝爾和平獎,肯定了瑪塔伊維護環境、民主及和平的貢獻。「她是真正的非洲女英雄,」另個和平獎得主、前南非大主教屠圖感佩致意。

行善與和平,是范德堡大學立校精神之一,我對這種精神,有一份特別的親近感。最近,我正在為肯亞的奈洛比大學,籌設一所和平與環境研究學院,將來讓有興趣的學生,認識環境永續、和平與社區服務等課題,實際參與「綠帶運動」社區的各種體驗學習,和推廣服務。(2011-10-04 天下雜誌 482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eatherfight&aid=690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