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看經
2024/09/13 17:43:26瀏覽23|回應0|推薦0

《看經》姚孝彥作 2018.1.21

牛皮看破益紛歧,入海算沙徒自疲;

文字若真無作用,取經天竺詎非癡?

  禪宗有「不立文字」之說法,其義有二:⑴義理錯綜複雜,文字難以述清,故不立。⑵易令人掉入執著理論,故不立。今先說其⑴文字難以述清:

  佛教在印度的歷史發展上,演化了很多部派,所以各經論之思想不一,錯綜複雜。中國唐初的玄奘,就是因閱讀了一切經論後,發現各經論思想紛歧;為了一澄雜亂,所以冒著九死一生之險難,萬里跋涉到源頭的印度去探賾清楚。彼時印度剛好正流行「唯識」教義,於是盡學精通,且齎無數梵篋回國翻譯。雖是如此艱辛翻譯那麼多的經論,而佛法的歧義仍然未能化釋。何以如此?祇因呈現在文字上面的,都是邏輯理論;而非真理本身。真理是「離言真如」,超越一切文字理論的。人間的文字本身,其功能是有限制性,它無法說到「法」的本身;只能在法的外圍環繞。於此可證文字本身的功能是限的。

  ⑵執著文字:許多學人無法將經義消歸自性,卻滯著於文字理論中,那就不能見到生命實相了;也失去文字的真義。

  由此二因,禪門就以「不立文字」來破其文字執著。後世更有「撕毀經卷」之圖畫,是在提醒當棄離文字相,不要墮入其理趣中。但是亦有不明就理者,則鄙視經典,見人閱經則叱之。

  事實上,「不立文字」,不是抛棄經典、毀壞經卷。所謂「文字」不是指方塊之文字;而是代表具有邏輯性哲學理趣。然而宇宙間生命實相,是超越文字理論的。若欲以人間的邏輯理論來詮釋,根本無法道破諸法實相。因此才會說「不立文字」。歷來禪門常禁止學人看經閱教,目的在放下理論,真參直破。謂滯著文字理論反而會杜塞悟門。因而歷來禪門就揚棄經論了。例如《證道歌》卷一云:

  「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鈔尋經論;

   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卻被如來苦訶責,教他珍寶有何益。」(《大正》  No.2014,T48,P.396c)

  這都是「不立文字」的情形。然而,「文字」真如所說那麼可怕嗎?其實不然。此「不立」是用而不執著之意;而非毀棄不用。《六祖壇經。付囑品第十》六祖云:

  「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大正》No.2008,T48,P.360b)

  於此可知,並非毀棄文字;而是用而不著的意思。《汾陽無德禪師語錄》卷二云:

  「藥山看經次,僧問:『和尚尋常不許人看經,為什麼卻自看?』山云:『我祇要遮眼。』云:『某甲學和尚得麼?』山云:『汝若看,牛皮也須穿!』」(《大正》No.1992,T47,P.611c)

  《經》像一面鏡子,可以自鑑,亦可鑑人。故禪師於悟道後,取之自作印證;又取之教化眾生。

  尤其學人發心要學大乘菩薩道,更須閱讀大乘經論;若沒讀,根本不知「菩薩道」是怎樣的行持;更不明「深般若」是怎麼一回事,如何照見五蘊皆空?所以《神會集》神會說:

 「知識!若學般若波羅蜜,須廣讀大乘經典。……明鏡可以鑒容,大乘經可以正心。第一莫疑,依佛語,當淨三業,方能入得大乘。此頓門一依如來說,修行必不相誤。」(P.252)

  故知經論有大功用,絕不能毀棄不用。

  如果說經論完全無用,只是多餘贅物,足以累人而已,那麼那些譯經家,如玄奘、義淨他們,冒著萬般危機前往印度取經,不是都白費精神?佛教能在中國漢地傳揚,其實都是靠著經論的不停傳遞而光大的;而禪的境界,只是經論所詮釋的真正精神。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awangyao&aid=18104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