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4/28 23:28:33瀏覽566|回應3|推薦14 | |
阿扁正傳
第一章 序 我想給阿扁做正傳,已經不止一兩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這足見我不是一個立言的人,因爲從來不朽之筆,須傳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傳,文以人傳——究竟誰靠誰傳,漸漸的狼狽不分起來,而終于歸結到傳阿扁,仿佛思想裏有鬼似的。 然而要做這一篇速朽的文章,才下筆,便感到如蜉螕撼樹,不自量力太甚。 第一是文章的名目。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何况阿扁比孔子更重名分,足見正名是何等大事。傳的名目很繁多:列傳,自傳,內傳,外傳,別傳,家傳,小傳……,可惜都不合乎。 “列傳”麽,這一篇幷非和許多闊人排在“正史”裏,因阿扁雖曾貴爲黃袍加身、闊到海藏百億,但因“中華民國”畢竟不是他的國、只是他的家,“臺灣國”一時尚屬畫餅,所以貴到極點,也就聊勝于在孤兒院裏稱王八年; 富到極點,也就是“建國基金”車載斗量、善後有方,只是A來的鑼鼓敲不響,關闊鳥事。“自傳”麽,我又幷非就是阿扁;說是“外傳”,“內傳”在那裏呢?倘用“內傳”,阿扁又决不是神仙。“別傳”呢,阿扁當初確可呼風喚雨,但因忙于正名,寢食幾廢,在位八年恍如白駒過隙,實在無暇上諭宣付國史館立“本傳”——雖說特熱衷于正名的那年頭,“別傳”只要吩咐教育部長恩准,就可寫做“本傳”或者“本賺”,但在留洋文豪當時則可,在我輩今日却不可。其次是“家傳”,我既不與阿扁同宗,也未曾受他子孫的拜托;或“小傳”,則阿扁又更無別的“大傳”。總而言之,這一篇也便是“本傳”,但從我的文章著想,因爲文體卑下,是“引車賣漿者流”所用的話,所以不敢僭稱,便從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說家所謂“閑話休題言歸正傳”這一句套話裏,取出“正傳”兩個字來,作爲名目,即使與古人所撰《書法正傳》的“正傳”字面上相混,也顧不得了。 第二,立傳的通例,開篇大多該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幷不知道阿扁姓什麽。有一陣子,他似乎是姓“陳”,但西元2000年甫登大位,三下五除二地搞了一通“去中國化”後,已“國將不國”、“陳將不陳”了。因爲,在老祖宗傳下來的中國字中,我們升鬥小民有幸結識的,本來就不超過幾籮筐,記得中國字中的“陳”,本是“東”旁雙耳朵的“陳”,陳勝吳廣的“陳”,陳年舊賬的“陳”,陳芝麻爛穀子的“陳”……; 還仿佛記得, 自從“共匪” 隔岸當家、上演新版“焚書坑儒”以後,特別是“文革”十年、大破大立以後,就已“先發制人”地發動了一波又一波的“去中國化”,所以,對岸“中國”的文字,早就成批成批地變成了怪模怪樣的“簡體字”。----試想,阿扁畢竟是穿過“龍袍”、坐過“龍椅”、虎威猶在的大人物,像我一介小民,雖不受他管轄,但若膽敢把他老人家的姓氏,擅自寫成有“通共嫌疑”的“陈”,哪天想在臺灣穿街過巷的,恐怕第一件該做的事就是先摸摸自己的腦袋; 但我又想,若把他老人家的姓氏,私自寫成“去中國化”之前的“陳”,哪天又被綠衣人揭發成竟然比對岸中國還要“中國化”,豈不是令臺灣版“去中國化”的祖師爺臉面無光,也讓小民拍馬拍到老虎屁股上?? 第三,立传的籍贯......,也是难以回避。 【未完待續:因爲忙于生計,早出晚歸,爲他人作嫁衣裳(經常與財務會計數據打交道),連衣服都無暇收拾齊整,網上房間更是無暇布置一番。但考慮到阿扁,是一位對兩岸歷史有重大影響的大人物,檢討阿扁的成長,對于激勵兩岸廣大青年學子勵志成才,造福社會,意義重大; 對于將一度具有一定“先進性”的民進黨拉回正軌,也要必要。所以,還是希望大家提供素材,一起凑成本文,以便後人抛磚引玉。同時,也請各位方家海涵、批評指正!】 |
|
( 創作|連載小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