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03 02:36:49瀏覽141|回應0|推薦1 | |
最近我在想,會受台灣的文學獎青睞的作品是不是都必須本土化,與作者本身熟悉的文化、周遭環境有關? 不可諱言,如果作者是台灣人、生長在台灣,自然會對這塊土地更熟悉且更有情感,相對讀者也會擁有較多共識與體會。但是如果作者試圖描繪跨文化、跨語言的"國際故事",是不是就會顯的唐突?不具體? 不客觀? 崇洋媚外?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想,這或許是一個外國人對某個文化或國家的個人觀察與體會,或許不夠具體,不夠清晰,不夠深入,但那就是那個人挪有的認知。這樣不夠真實嗎? 當我在閱讀的某些時刻,我忽然想到,這是描繪一個陌生人到異國尋親的故事,為什麼作者要把周遭環境、天氣、植物、教堂、甚至路邊的商店描繪的彷彿他過去二十年都在這裡生活,如此細膩、生動、栩栩如生,讀者的確是是感到具體、清楚沒錯,但是話說回來,既然作者是第一次來,為什麼會這麼清楚? 這種寫法感覺已成定律,但是真的是最貼切的? 忠於原味? 台灣人一定要寫台灣故事嗎? 台灣人寫得好外國的故事嗎? 外國人寫得好台灣故事嗎?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