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吞天之氣
2010/04/26 21:27:47瀏覽3210|回應0|推薦2

吞天之氣  常茂 99.04.26

鄭曼青大師於自修新法乙書第十九頁談心得文章裡,順勢將該文章重點摘錄一段:吞天之氣、接地之力、壽人以柔。天富有大氣,多取之不以為貪也。力在人體有大用,地貴有載力,倘能接其毫厘,則為用亦無窮矣。致柔則老氏所謂,能若嬰兒,則壽亦可以無疆矣。惟此三語,在人身亦為三才。得天之氣,則位於上之顛頂泥丸宮一穴,可以增長其靈氣。下則為地,接地之力,則足底心之湧泉要穴,可以增長其根力。中為腹部之丹田要穴,在腰線間,得能專氣致柔,則要若活潑潑地,則腎氣自足,壽能增加也。然習之之法,亦甚簡易。一、隨時得有空暇,便覺以泥丸宮頂天,吞天之氣,沉於丹田。二、得有行動,或端坐,或暇立時,在注意所及時,便欲將足心貼地,進而則欲足陷入地,久之則欲以我之足力,與地心吸力相接,能至此,則我之足已有根矣。三、丹田,古人所謂行坐處臥,不離這箇,是要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如雞之孵卵然。此所謂知止,止於至善之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又孟子所謂養吾浩然之氣,則皆不離乎丹田也。

太極拳在行拳之前,也就是在太極拳的預備式動作裡,就該將自己調整到最佳最穩最自然的狀態,其實那就是調心、調息及調身。平常的時日裡,我們可以用意念將自己的頭頂百會穴做順時的漩轉,起初會感覺到不知怎麼處理才好,漸漸的就可掌握百會穴的轉動,甚至轉漩的速度非常的快。當然轉漩百會穴是要轉漩百會穴的那一點,而不是想像中的那一片。接著用意念去轉漩下丹田,下丹田位於背後命門穴下三個拇指,透過腰椎的內緣向前三或四個拇指的那一點就是丹田。轉漩丹田同樣的也是轉漩丹田的那一點上面,而不是去轉漩想像中的那一片丹田。再來、用意念將百會穴與丹田連成一直線,也就是頭要正,頸要直,含胸拔背不駝背。如果是這樣子,先天之氣就會從頭頂的百會穴進入,經過靈台直下到丹田。靈台是掌管我們人的六神,我們常常提到的意念也就是由它來操縱。真正的先天之氣,是由鼻吸到肺部的同時,想像天空的大地靈氣由百會穴進入,進入後的先天之氣直接下到丹田的那一點上。當鼻吐的同時,想像先天之氣由自身的腰背八髎穴出去。在這樣丹田一進一出的同時,會陰穴須要用意念輕提,舌頭的前端輕抵上顎。再來,在這樣一進一出的同時,意念及先天之氣都要下到丹田,進一步說它,是堅守自身的意念死守在丹田也不為過。這一進一出的呼吸都要自然不強求做作,如此才不會讓呼吸強於過多或是低於過少,也不會造成自身的緊張。百會穴與丹田連成的一線,我們也可以解釋為人體的中心線。當然人體的重心與人體的中心是不在一條線上,人體的重心是在腳跟上,如果人體稍微往前傾斜,則人體的重心就會往人體的上身攀上,到最後就會往前仆倒。當人體的身體往前傾斜,相對原先講的身體中心就會慢慢移出人的身體,也就是說人體的中心會跑到胸前的外面。以上所說的就是吞天之氣了。這個先天之氣到底是有還是沒有?鄭曼青大師都已很清楚的告訴你就是這樣去做,做的成果也只有自己能體會,不要還沒有去勤練就下定論,那裡有什麼先天之氣?有部份同道呼吸也是同樣用鼻進鼻出,可是他鼻子吸進的氣是直接下到丹田,讓身體的丹田鼓漲,之後、再將丹田的氣由鼻出。而不是鼻進的氣到肺部,同時意念百會穴的先天之氣直接下到丹田的那一點上,此時丹田的先天之氣是在那一點上也不會鼓漲。相對的、你讓丹田鼓漲的那一口氣確是後天之氣,不是先天之氣。先天之氣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吸進的先天之氣經過我們動作後的鼓盪,再由腰背後面的八髎穴徐出。會陰穴一定是需要用意念輕提,它的用意是在不使因為呼吸造成胸腔、腹腔的橫隔膜下墜,再者也可以穩定呼吸的順暢及丹田的運作。時中學社的傅崑鶴老師就說:氣就是這麼簡單,但是有人確把它複雜了。再者,筆者認為有人將這,弄得先天與後天不分,值得我們多加警惕。

先天之氣在前面讓我們稍微知道以後,接著來談一下接地之力。首先我們應該先了解什麼是地力,其實它就是牛頓所說的地心力或是反地心力,當然以物理的角度來講,向地面之力為作用力,地面反彈之力為地心反作用力。我們人體的體重對地面而言它是重力,可是我們感覺不出來自己有重量重力給地面,同時也感覺不出來地面有給我反作用力。那是因為我們給地面的作用力與地上給我們的反作用力相互抵消而不自覺。那我們又如何去感覺我們有給地面一個作用力?那就是將身體直接的沉下去,由於身體下沉的物理落差能量給地上,地面瞬間就會還以反作用力給我們。因此下沉的身體後我們自己會感覺我們的腰胯、膝蓋及腳踝有承受力的壓力存在,這就是作用力。在這作用力存在的瞬間,反作用力也在同時蓄積在腰胯,膝蓋及腳踝之中。這一去一回,產生了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我們身體瞬間也擔負了反作用力,而這反作用力也就是應力。也就是我們下沉的度數越大,身體承擔的反作用力也就越重。所以、初學太極拳的同道膝蓋會受傷,就是因為姿勢不對進而影響到膝蓋的負荷,久而久之膝蓋就起了病變。身體在下沉之前必須將全身的關節、肌筋及韌帶放鬆,否則身體所呈現的是僵硬,況且、太極拳開宗明義的就告訴我們,打太極拳應該將身體放鬆放柔。由於我們的身體鬆柔以後,地心反作用力就會透過人體的骨骼,由腳底直上尾閭、命門、夾脊、肩膀、上臂、手肘、手腕到手掌。當然我們的身體需要中正安舒,身體的中心及重心都要擺好,用意念去鬆沉我們的全身關結,瞬間我們才能接納反作用力也是我們所謂的外力。因此、由於我們不停的將身體鬆沉,外力也就會不停的湧上身體,勁道也就會隨時隨地的讓我們作發勁的動作。西方學說指出物理的內力是不計其數的,以這樣解釋身體的內力同樣是可以這樣子的說,它是不計其數的。所以、我們鬆沉身體無非是想獲取外力,讓這外力與身體的內力相結合蘊藏在我們的關結、肌筋及韌帶裡,透過身體的骨骼發勁出去。所以我們剛才所說的外力就是接地之力。其實外力只需要一點點就能發揮到淋漓盡致,因此、我們可以經由身體的腰胯作鬆沉的動作,但是、相同的我們也可以讓腰胯內沉,一樣的也是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就這一個觀點來說,我們的腰胯必須鬆沉的自然,鬆沉於無形。由於鬆沉的自然及無形,我們的身體就會輕靈活潑,外力就會運用的恰到好處,勁力就會著身體的鬆柔顯現出隨心所欲了。

既然我們已經對吞天之氣接地之力有所知悉,最重要的是我們的身體是否有中正?身體的重心是否落在整個腳底上?我們全身的關節是否有鬆柔?這些都是需要我們不時的提醒自己及要求自己好好做到。如果我們是依著讓身體保持鬆柔有勁,鄭曼青大師所謂的壽人以柔不是也做到了,修身養性的功夫同樣的也讓自己展現出來了。太極拳其實不難,難在自己不去找到要領,終究正規的太極拳是需要下功夫好好求知求真,接著就是勤奮的好好正確的練習,成功就離你不遠了。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120307&aid=3978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