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1/11 16:29:54瀏覽2004|回應0|推薦0 | |
掤勁 常茂 981110 我們以前總是認為太極拳的太極八法;掤、履、擠、按、採、列、肘及靠,是有掤勁、履勁、擠勁、按勁、採勁、列勁、肘勁及靠勁。因為有了這樣的思維,我們就會刻意將身體陷入這種思考模式的把掤勁、履勁、擠勁、按勁、採勁、列勁、肘勁及靠勁做出來。諸不知這個想法從今天起應該需要改變了,因為,臺灣太極拳總會理事長林木火老師告訴我們,太極八法裡頭只有掤才有勁道,也就是只有掤才有掤勁,至於其他的履、擠、按、採、列、肘及靠,只是太極拳動作中的一個過程及過門,終究當一個履的動作中,它只是將對手的手臂作下拉的這個行為我們稱它為履,其實它是不帶履勁的,相對其他的擠、按、採、列、肘及靠也都是這樣去解釋的。言下之意,以前的關念似乎在這裡執著了,自有了這個新的理念之後,就顯得動作靈活多了,同樣的鬆柔度也自然了許多。既然只有掤勁,也就是我們行拳的動態裡就會有履到靠的動作存在,那如何解釋掤勁?必定是一個動作完成後的定格式就應該具備有掤勁。以一個摟膝按掌的招勢來敘述行進中它是經過摟膝及推按掌的過程,”終點”就是身體維持在一個定格式的右手臂顯現出推按掌的掤勁,左手臂顯現出的是摟過膝的平按掌的掤勁,右腿顯現出的就是三分力的圓襠掤勁,左腿顯現出的就是七分力的圓襠掤勁,最後從頭到尾閭的整個脊椎是完整的掤勁。前述右手、左手、右腿、左腿及背脊等,不就是我們強調武術肢體的”五弓具備”。相同道理,五弓具備就是整個身體呈現出一個圓滿的掤勁出來。有了掤勁後自然下盤就形成了栽力,上半身就會形成勁道出來。當然它的先期重點就是在於身體需要徹底的鬆柔,意念也是需要快速的導引氣、力及勁的進行。我們行拳的當下既已了解只有掤勁,因此我們就不應該去刻意多用一點拙力,沒有了拙力,履到靠的動作裡,就會鬆柔。太極拳的原理中不就告訴我們,實的往虛的一方行進,相同,當我們身體的手做履到靠的動作中是虛的,由腳底上來的外力就會瞬間達到手掌中,這不就是手中有了掤勁麼? 筆者常做此一想法,就是、老師的一席話勝過自己東撞西闖。老師輕鬆的講了一下,自己確是一輩子也想不出來的道理,怎麼不好好的把握,認真的去體會,實際的去做出來,才不辜負老師的一番用心。以前我們常會說太極拳不難,現在想起來,太極拳還真的是很難學的武術,讓我們一起努力加油。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