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07 06:39:59瀏覽2432|回應16|推薦132 | |
2010/2/15(一)晨: 靜中取心,動中取性,動靜互映,心性合一。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山居秋暝/王維) 詩的開頭兩句「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是詩人用大手筆勾畫的雨後山村的自然畫卷。其清新、寧靜,淡遠之境如在目前。一個「空」字,渲染出天高雲淡,萬物空靈之美。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薄暮之景,山雨初霽,幽靜閑適,清新宜人。被雨水洗滌後的松林,一塵不染,青翠欲滴;山石顯得格外晶瑩、剔透新亮;就連月光也像被洗過一樣,極其明亮皎潔;山雨匯集而成的股股清泉頓時流淌於拾級而上的石板上,又順著山澗蜿蜒而下,發出淙淙的清脆悅耳的歡唱,好似宛轉的」小夜曲」奏鳴。「照」與「流」,一上一下,一靜一動,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互映,仿佛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脈搏在跳動。此時此刻、詩人仿佛覺得自己也被洗淨了一般,自然的美與心境的美完全融為一體,心性合一,創造出如水月鏡般的純美詩境。王維以一顆空靈淡泊的心去描繪山水領略山水的神韻,他把主體滲透到客體中,把主觀情感化到客觀景物中,實已達到無我、忘我的空寂境界。 接下來詩人由寫景轉為寫人。在這幅山水畫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們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此二句均為寫人——「浣女」、「漁夫」的活動的畫面。詩人採用了「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寫法,既是夜間,又被竹林遮擋,怎麼能見到浣洗完衣服歸來的女人們呢!然而,竹海之中傳來的女人們緩步挪移時撥動夜露浸潤的翠竹,發出「沙沙」的聲響,又伴著她們銀鈴般的笑聲,好一派歡聲笑語的喧鬧竟打破了如此寧靜的夜空;再聽水面蓮葉波動,漁舟順流而下,這正是漁夫要乘著今晚的月光出海捕魚。詩人觸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們披月而作,隨性而起,這般勤勞、樸素、開朗的性格,遠比宦途官場清明、純淨得許多。這些細節無不傳達出詩人不僅喜愛這兒的景美,更喜愛這裡的人美,這就很自然地給結尾句作了有力的鋪陳。 尾聯兩句「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王孫指詩人自己,這是詩人有感而發,說山居的景色特別留人。意指雖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他願意留下來。王維喜歸自然,厭惡宦海之情溢於言表。我們可以在這樣的藝術意境中,見到:理即是事,事即是理,一切如同天然渾成,無限的時間與無窮的空間,一切都在剎那永恆的真相體驗中高度融合統一、和光同塵、心同梵一,來去都是生命無常中的有常。 習禪者經由「入定」,明睿深沉地進行觀察和思慮,即可靜中取心,排除「妄念」,淨化「妄心」,進而動中取性,於一切中徹見「真如」、「真我」、「佛性」。在這首詩中,主人公在深靜的觀照諦聽中,他的「真我」、「法身」、「佛性」,能夠遍於一切,無所不在,於是十里外輕微的一聲花落,流逝歲月中的山水人物,都能悠悠而來。這正是禪悟的境界,一旦與宇宙神通了,那麼一草一木和一呼一吸間的動靜互映,能廣生妙契感應,甚至超越四維時空,進入通體透亮、無滯無礙、蕩然澄淨的交流,最終一切都在「拈花微笑」中心性合一、豁然貫通、心領神會。這不正是禪的解脫方式!即自心覺悟,它是透過動靜互映的方式,開拓一個「空」曠虛無,無邊無涯的宇宙,又把這個宇宙縮小到人的內「心」之中,再把一切都變成人心的幻覺和外化,回到「當下即是」的平常心,把一切平常景物都看做開悟的道場,將自我化入萬物,以不染不離、超然即世的態度感悟人生世相。於是,「心性合一」成了最神聖的生命本源。(資料來源:王维《山居秋暝》赏析、一身都是月——诗佛王维/佚名、禅思与中国当代诗歌/黎荔)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