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以人量之
2009/12/30 05:14:46瀏覽1869|回應11|推薦106

 

2009/12/15()

以人量之,以事度之,生活教育,易懂難學。

心理學家華生曾經說過:「如果給我一打孩子,我可以把他們變成律師、醫師、科學家,或是強盜、土匪。」華生認為,教育孩子就如同馬戲團的馴獸師訓練野獸一樣,是「刺激」與「反應」的聯結,不需要任何的「思考」。於是你教什麼,孩子就應該學會什麼。真是如此嗎?

姑且不論這種說法是否正確,實際上,我們的教育方式早已肯定了華生的這種假說,因為我們的傳統教法,基本上就是華生理念的縮影,我們強調「示範」,我們喜歡「填鴨」,我們愛用空洞的「口號」,就是不讓孩子「思考」,於是我們長大之後,通常說得很多,做得很少,想得也很少,懂得更貧乏。大人們往往會感嘆「現在學生愈來愈不懂事,連最基本的跟人打招呼都不會,不知讀書讀到哪裡去了?」另外一種常見的情形是:「孩子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簡直目中無人,真是缺乏教養。」有的人發現:「好像學生年紀愈大,生活習性愈差,例如:穿著隨便,禮節欠佳,不知讓座,也不知站起來跟人握手,學生需要再教育。」所以,無論以人量之,或是以事度之,我們的生活教育顯得易懂難學

蘇聯的心理學家 Vygotsky 認為:「人類自出生的嬰兒期開始,就生長在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衣食住行、社會制度等構成人類生活的文化世界中」,所以影響兒童生活中各項表現的,並非只有學校,尚包括家庭、社會等項目眾多的生活教育。故生活教育的實施時程應涵蓋人一出生到無法學習為止,其內容並約略劃歸成家庭、學校、社會三大領域。

在遽變的社會中,變遷快速、適應不易,資訊傳播的繁雜、價值觀念之紛歧、人際關係的疏離、物質生活富裕、精神生活空虛;偏重知識技能、忽略品格陶冶、學校教育功能膨脹、家庭及社會教育式微、偏重教條灌輸、忽略行為實踐、偏重習慣型鑄、忽略認知啟發等的教育危機,在在都容易讓我們的生活教育出現問題。

其實孩子需要的是「隨機教育」,比方說,出去郊遊的時候,能把隨身所帶的垃圾一一打包,放進垃圾筒,這樣的「以身作則」,就是一種隨機教育,從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如此的教育效果,遠遠超過所有的形式教育。家長、教師、以至於社會大眾應以身作則,以身教代替言教;讓學生在家長、教師的示範,社會大眾的指導及輿論之下,耳濡目染,久而久之,自能收潛移默化之效。(資料來源:實施生活教育的反思陳嘉成/南投縣中療國小教師動腦的生活教育/作者﹕游乾桂生活教育,是教育的根本文/吳清山局長【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zmind&aid=3605271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angelhohoho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9/12/30 05:32
好像學生年紀愈大,生活習性愈差,例如:穿著隨便,禮節欠佳,不知讓座,也不知站起來跟人握手,學生需要再教育。

我還是抱著一點希望
因為這些被人說生活習性差的"大"學生group
應該不是那種已經從"小"學生就養成好習慣的那個group

我們從前或甚至現在看到一些在電視畫面叫囂的"大人"
我們會有一個錯覺, 好像台灣的社會就是這樣,
但是那些"看不見"的"隱形的沉默大眾" 誰來代表呢?
沒有, 因為他們是"沉默的大眾" 是隱形的...

 
 

ez(ezmind) 於 2009-12-30 22:26 回覆:
呵呵~~
社會教育也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大人們的一舉一動將成為孩子們學習與模仿的對象
而一些"非沈默的顯現小眾"的言行已對教育造成無法估計的傷害!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