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0/06/19 21:06:42瀏覽2174|回應16|推薦196 | |
2010/5/11(二)晨: 生命的呈現無關美醜,生命的延續無關長短, 生命的價值無關擁有,生命的急促無關老少。 有一位英國研究者結合了許多統計方法,將各個國家的生活滿意度做出排名,其中人口230萬、平均壽命只有55 歲、識字率僅47%的喜馬拉雅山下小國不丹(The Kingdom of Bhutan)竟然名列第八名,不能不說有點令人驚訝。不丹政府長期以來追求「國民幸福指數」(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這個獨特的成長指標,而不是經濟成長率。而這個國民幸福指數實際是從四個支柱來實施的:永續發展、環境保護、文化保存和政府善治。不丹的年平均國內所得(GDP)是1400 美元,只有台灣的十分之一,但是有97%的人表示自己快樂。而台灣在全世界幸福排名在六十名以後,2007年元月,經建會委託一項「國人快樂分數」的調查,將近五成的民眾感到不快樂,而認為自己生活非常快樂的,只有10%左右。(資料來源:亞洲商貿快訊 2008/06/20) 由此可見,財富、壽命甚至美醜和快樂之間所存在的關係很小,也實在無法以一個國家的經濟成長率、平均壽命以及教育普及率等來判斷該國國民幸福指數的高低。其實,不僅是整體社會不會因為國民所得的增加而增加幸福,即使是富有的個人,也不會因為富有而快樂。不只是財富多少和幸福不成正比,而且只重視財富所形成的社會價值觀,就是鼓勵赤裸裸的個人利益,而個人欲望的倍增,不僅造成不平等,也是仇恨、鬥爭、奴隸、犯罪、戰爭、欺騙,以及現代生活中所有惡行的根源。換句話說,這種唯利是圖的生活態度,等於是讓貪婪和自私盤據我們的心靈,不斷腐蝕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所以在一個講究物質成就的社會,人與人的有形距離雖然很近,但是心靈距離卻是非常遠,每一個人在面對他人時,必須隨時提心吊膽,快樂從何而有? 十八世紀法國哲學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說:「人類最深需求是,在自己和他人之間建立一個聯結,它可以保證我們覺得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存在者。」當代倫理學家辛格(Peter Singer,1946-)認為,有意義的生活必須要有目標,而這個目標必須超出自己以外。紐約的高薪階級中,許多人每年大概把四分之一的年薪送給他們的心理分析師。其實,他們並沒有病,他們可以離開心理分析師的躺椅,只要他們為衣索匹亞、孟加拉或紐約貧民窟的居民做點什麼,以實際行動關懷那些衣不蔽體、飢寒露宿者的處境,他們的人生就會不一樣。 生命的呈現無關美醜,生命的延續無關長短,生命的價值無關擁有,生命的急促無關老少。我們的智商美醜並不是我們自己能夠決定的,但是要不要過幸福的生活,卻完全可以操之在我。一個人不論先天的條件多麼差,仍然可以享有一個幸福而有意義的人生,因為幸福人生和智商無關、和美醜無關、更和財富多寡無關,而是和愛心與道德密切相關。所以如果你發現自己並不快樂,想想那些比你更不幸的人的處境,暫時忘了自己的不快樂,去為他們做一點什麼,你反而可以找回快樂。(資料來源:《生命,如何作答?-利己年代的倫理》 彼得.辛格(Peter Singer)著)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