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比光速更快的東西
2010/02/16 09:44:39瀏覽1938|回應0|推薦2

世界上比光速更快的東西,就是中陰身。

中陰身的定義

人在斷氣後,第八意識脫離軀殼,至轉世投胎前的歷程,稱之為「中陰身」。
所謂「前陰已謝,後陰未至,中陰現前。」前陰已謝指此期壽命已盡,後陰
未至意謂尚未投胎。就一般而言,人死後皆有中陰身。然大善大惡者則無。

一人生前積極行善,認真修行,對三寶及淨土深具信心,斷氣後毋需歷經中陰
階段,剎那間往生極樂。升天及下地獄者亦等同此速。生前未聞佛法,然奉行
十善,樂善好施,為世間之大善人,百年之後,亦得瞬間投生天堂。

生前作奸犯科,燒殺擄掠,瞋恨恚怨,強取豪奪,此等極惡之徒,命終直入地
獄。至於貪念重者則墮鬼道。

中陰又稱「中蘊身」、「中蘊有」、亦稱「中陰有」、「中陰身」。藏文「中
陰」意為「一情境結束」與「另一情境展開」間之過渡時期。斷氣、甫亡謂「
死有」,來世投胎(即轉世)時曰「生有」。

據《俱舍論》卷十所載,死亡瞬間至來生出世之剎那(即投胎、入母胎內)
,其中間時段稱「中有」。因僅意識存在,並無實質肉體,乃由意識作主宰,
幻化而來,非父精母血孕育所成,故稱意生身、意成身或化生身。此時,四大
之聚合恰與死時相反,與貪瞋痴相關之思想伴隨而來,風、火、水、地亦相繼
到來。


善惡未判的中陰身

此意生身與《華嚴經》提及佛十大身中之意生身大不相同。佛陀證得清淨法身
,故其意生身乃隨願所生,隨其清淨之願力(至十方世界度眾)而生。眾生之
意生身乃意識所成之身,形成元素為業力。彼已擺脫色身束縛,遠較生前自在
。初往生時,靈魂甫脫離肉體,其舒適不可言喻。

此時神識往上飄浮,於己色身歷歷可見。故人亡故後,會流連於棺槨或病榻旁
,觀看自己色身。此時善惡尚在對判,業力未形成,故極其自由。因其極輕靈
、敏銳,故覺知力為生前七倍,且具他心通,可閱讀他人之心識。此段時間長
短不等,或七日、十四日,乃至四十九日。

據經云,中陰身速度猶勝光速,於一念頃即可投生他方世界。在業力尚未形成
前,可神通自在,隨心所欲至嚮往之處,可穿牆走壁,縱山河大地亦不為所障
。極具活動力,其移動方向則取決於過去之業力、習氣。透過觀想,希求之物
立時現前。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全係唯心所造。

第一章所提及之奇魯戴醫師,於脫體狀態中思及死亡,不禁心生恐懼,大喊:
「媽媽!」即此一瞬間,神識飛至位於千里之外赫爾辛基的娘家。由此可知,
在此狀況下,意識可瞬間到達自己欲往之處。

奇魯戴醫師述及自己回至家中所見情景:「客廳裡,我母親正在縫製一件有花
朵圖案的長袍,我姊姊五歲的女兒則坐在地板上畫圖。我心想:(不知姊姊到
哪裡去了?)突然,場景改變,我已置身一雞尾酒吧,見姊姊正與一名男子相
談甚歡。我四下張望,卻未見姊夫,頗覺無趣,遂興起回家之想。

此念才動,即已回至千里之遙的拉普蘭德家中。當一思及己之色身,意識隨即
回至色身內,始覺色身冷而僵硬,隨即睡著。翌日,打電話回家,證實昨日所
見並非幻覺。復致電姊姊,問及昨夜行蹤,姊姊支吾其詞,我說出雞尾酒吧之
事,姊姊至為震驚。」

由上述諸例可知,自肉體脫離而出之某種主體(神識),能對外界有所感應,
並能自由自在移動至各處。多數體驗者脫離肉體時,欲由某處移至另一處,中
間並無移動過程,只須動念,即可於瞬間抵達。即令有移動過程,亦可任意穿
越牆壁及緊閉之門窗,乃至穿越他人色身。


中陰身之飲食

欲界中,有食極微細香氣之眾生,謂「乾闥婆」。意生身亦專食香味以滋養其
身(因其有意識,故仍須飲食)。子孫祭祖時焚香,即此用意。起乩、拜神皆
焚香,即因鬼神乃觸氣而飽,香為其飲食。

父母亡故後焚香祭祀,其所食非所供之飯,乃是食供品及香之氣味。焚香亦有
等級區分,較無福報者食惡香,縱好香現前,亦無福消受;福報深厚者食好香。
若焚好香可感得善神食用,點惡香多感得鬼道眾生前來。


中陰身之壽命

中陰身之壽命,每七日為一周期,亦即中陰身每七日內皆有可能轉世一次。故每
七日需為亡者誦經、做七或拜懺、念佛,以增亡者之福,期令投生善處。若亡者
善根深厚,或可藉念佛功德得度,往生極樂世界。

然所謂七日一周期之壽命,亦為一概略數字,非必定如是。有斷氣後三、四日即
轉世,然亦不乏逾經月未投胎者。七七四十九日後尚未投胎,倘未藉任何善根之
力,則會淪為鬼道。

民間有「牽亡魂」之習俗,若已亡故三年五載,仍可牽出亡魂,即表此人已落入
鬼道。因中陰壽長至多四十九日,於此期間未轉世即化為鬼,極難超生。以其屬
另一道,既已形成固定生命形態,欲由此模式轉換為另一模式,殊屬不易。

故應於亡故之四十九日內,積極做種種功德。然此為亡羊補牢之作法,若欲正本
清源,實應於平日即早作準備,精勤不懈,行善布施。莫俟往生後由子孫代做,
所得利益相去甚遠。

.

引用 http://big5.jiexieyin.org/show.aspx?id=2758&cid=164&page=4.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xer&aid=3780695